振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9900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11
提供振动马达。提高限制振动体的振动的限制单元的强度从而提高振动马达的耐冲击性能。振动马达(1A)具有:壳体(10),其具有顶面部(11)、底面部(12)、前表面部(13)、背面部(14)、右侧面部(15)、左侧面部(16);振动体(50),其收纳于壳体,在右侧面部与左侧面部的对置方向上振动;多个限制部(20),其设置于壳体,将振动体的振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多个限制部包含设置于底面部并配置于振动体的两侧的一对下侧限制部(23、24)。各下侧限制部是朝向顶面部突出的底面部的一部分,具有在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下侧限制面(26)。各下侧限制面的整周与底面部的与该下侧限制面交叉的其他面连接。连接。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马达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0002]如今,在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中内置有振动马达。振动马达至少具有壳体和收纳于壳体的振动体。振动体在壳体内沿规定的方向往复运动。
[0003]在振动马达的壳体中,有时设置有将振动体的振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限制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振动马达中设置有将振动体的振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多个立起部。各个立起部通过切起加工而形成于形成壳体的底面的金属板。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870996号公报
[0005]为了提高振动马达的耐冲击性能,优选提高限制振动体的振动的限制单元的强度。更具体而言,期望即使振动体由于落下的冲击等而与限制单元碰撞,限制单元也不会破损或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振动马达,其具有:壳体,其具有对置的顶面部和底面部、对置的前表面部和背面部以及对置的右侧面部和左侧面部;振动体,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右侧面部与所述左侧面部的对置方向上振动;以及多个限制部,该多个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将所述振动体的振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多个所述限制部包含有一对下侧限制部,该一对下侧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底面部并在所述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振动体的两侧。各个所述下侧限制部是朝向所述顶面部突出的所述底面部的一部分,具有在所述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下侧限制面。各个所述下侧限制面的整周与所述底面部的与该下侧限制面交叉的其他面连接。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限制振动体的振动的限制单元的强度从而提高振动马达的耐冲击性能。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振动马达的外观的立体图。
[0009]图2是示出振动马达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10]图3是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1]图4是示出限制部与振动体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0012]图5是作为比较例的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3]标号说明
[0014]1A:振动马达;10、100:壳体;11、111:顶面部;11a:主表面;11b、11c:面;12、112:底面部;12a:主表面;12b、12c:面;13:前表面部;14:背面部;15:右侧面部;16:左侧面部;17:周面部;20:限制部;21、22、121、122:上侧限制部;23、24、123、124:下侧限制部;25:上侧限
制面;26:下侧限制面;30:基板;31:主体部;32:连接部;33:连接端子;40:线圈;50:振动体;51:配重;52:背轭;53:磁铁;54:磁铁收纳部;61、62:弹性部件;63:第1固定部(基端部);64:第2固定部(前端部);65:中间部;66:减震器;125、126:端面;127:贯通孔;L:基准线;θ: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附图中,对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原则上使用相同的标号,而不进行重复的说明。
[0016]<振动马达的概要>
[0017]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A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振动马达1A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构成振动马达1A的壳体10的分解立体图。
[0018]壳体10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平面形状的箱,形成振动马达1A的外轮廓。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基板30、线圈40、振动体50等振动马达1A的构成要素。作为振动马达1A的构成要素之一的振动体50在壳体10的内部在壳体10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上振动。换言之,振动体50产生壳体10的长边方向的振动。即,振动马达1A是产生壳体10的长边方向的振动的线性振动马达。
[0019]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壳体10的长边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壳体10的短边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另外,有时将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如果使用这样的称呼,则振动体50产生左右方向的振动。
[0020]<壳体>
[0021]壳体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顶面部11和底面部12、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前表面部13和背面部14以及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右侧面部15和左侧面部16。即,在壳体10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上振动的振动体50在右侧面部15与左侧面部16的对置方向上振动。
[002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前表面部13、背面部14、右侧面部15以及左侧面部16统称为“周面部17”。
[0023]壳体10由金属板(例如不锈钢板)形成。不过,顶面部11、底面部12以及周面部17由不同的金属板形成。即,壳体10由一体化的多张金属板形成。
[0024]周面部17由两端相互固定的带状的金属板形成为方筒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形成周面部17的金属板的两端位于背面部14上。更具体而言,形成周面部17的金属板的两端位于背面部14的长度方向中央(振动方向中央)。通过将相互固定的金属板的两端配置在背面部14上,能够提高振动马达1A的耐冲击性能。具体而言,在因落下等而前后方向的力施加于振动马达1A时,振动体50不易与形成周面部17的金属板的两端(固定部)碰撞。另外,形成周面部17的金属板的两端例如被压接固定。
[0025]顶面部11和底面部12分别由冲裁成大致长方形的平坦的金属板形成。顶面部11封闭周面部17的一端侧的开口部,底面部12封闭周面部17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形成顶面部11的金属板的周缘焊接于形成周面部17的金属板的一个端部。另外,形成底面部12的金属板的周缘焊接于形成周面部17的金属板的另一个端部。
[0026]在壳体10设置有将振动体50的振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多个限制部20。具体而
言,在顶面部11的左右设置有一对上侧限制部21、22。另外,在底面部12的左右设置有一对下侧限制部23、24。换言之,在顶面部11的对置的短边分别设置有上侧限制部21、22。另外,在底面部12的对置的短边分别设置有下侧限制部23、24。
[0027]即,在壳体10设置有4个限制部20。这些限制部20配置在振动体50的周围,将振动体50的振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更具体而言,振动体50能够在振动方向上对置的上侧限制部21、下侧限制部23与上侧限制部22、下侧限制部24之间振动。不过,在通常的振动状态下,振动体50也不与任何限制部20接触。当振动体50因某种原因而比通常大幅振动(位移)时,振动体50与4个限制部20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其结果为,能够防止振动体50过度振动。另外,关于限制部20,在后面重新进行说明。
[0028]<基板>
[0029]图2所示的基板30是形成有用于向该图2所示的线圈40提供电力的电气布线的柔性基板。基板30配置在壳体10的底面部12上。基板30的大部分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而基板30的一部分引出到壳体10的外部。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的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马达,其具有:壳体,其具有对置的顶面部和底面部、对置的前表面部和背面部以及对置的右侧面部和左侧面部;振动体,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右侧面部与所述左侧面部的对置方向上振动;以及多个限制部,该多个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将所述振动体的振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多个所述限制部包含有一对下侧限制部,该一对下侧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底面部并在所述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振动体的两侧,各个所述下侧限制部是朝向所述顶面部突出的所述底面部的一部分,各个所述下侧限制部具有在所述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下侧限制面,各个所述下侧限制面的整周与所述底面部的与该下侧限制面交叉的其他面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一个所述下侧限制部所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然自南泽武士吴虹兵黄辉安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