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9859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记录系统。在后处理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难以支承后处理装置,在将后处理装置伸到下方的情况下,可能难以操作处理部。记录系统(1)具备打印机(10)、后处理装置(60)以及设置于打印机(10)的设置区域(S1)的外侧的地板部(2)的第一支承部(102)。打印机(10)具有通过从装置主体(12)向外侧移动而能够进行处理的手动托盘(18)及开闭部(34)。后处理装置(60)相对于移动后的手动托盘(18)及开闭部(34)位于Z方向的上方。第一支承部(102)形成使手动托盘(18)及开闭部(34)能够移动的空间部(103)并且支承后处理装置(60)。(103)并且支承后处理装置(60)。(103)并且支承后处理装置(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记录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记录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系统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内排出区域配置有中继输送单元。中继输送单元从图像形成单元向后处理单元输送片材。另外,中继输送单元具有支承部。后处理单元设置在中继输送单元的支承部之上。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15988号公报
[0004]在像专利文献1的构成那样的支承后处理装置的构成中,在后处理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中继输送部难以支承后处理装置。并且,在想要支承后处理装置,而将后处理装置的下部伸到下方的情况下,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部会被后处理装置堵塞,故而可能会变得难以操作处理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装置,对介质进行记录;后处理装置,对从所述记录装置获取到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以及第一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记录装置的设置区域的外侧的地板部,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处理部,所述处理部通过从装置主体向外侧移动而能够进行处理,所述后处理装置相对于移动后的所述处理部位于装置高度方向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承部形成使所述处理部能够移动的空间部并且支承所述后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0007]图2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0008]图3为示出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中开放了开闭盖时的开闭盖与后处理装置的设置区域的配置关系的概要图。
[0009]图4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侧视图。
[0010]图5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后处理装置的侧部的立体图。
[0011]图6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第二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0012]图7为示出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后处理装置连接到记录装置的连接部分的立体图。
[0013]图8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后处理装置的底部的立体图。
[0014]图9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第一支承部的立体图。
[0015]图10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记录装置的一部分与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的位置关系的概要图。
[0016]图11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第二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记录系统;2:地板部;10:打印机;12:装置主体;13:安装框架;14:安装框架;16:壳体;17A:第一开口部;17B:第二开口部;18:手动托盘;18A:托盘主体;18B:延长托盘;19:周壁部;21:操作部件;22:旋转轴;24:杆部件;28:纸张收纳部;28A:侧部;29:纸张盒;31:轴部;32:载置部;34:开闭部;34A:前端部;36:盖部件;38:操作杆;42:中继单元;44:纸张输送部;46:扫描单元;50:记录部;52:排出部;55:送出口;56:排出辊对;60:后处理装置;62:主体部;63:前壁;64:接收口;65:侧壁;65A:凸缘;66:销;68:揽拢部;71:固定框架;72:纵壁;73:纵孔部;74:安装框架;76:引导框架;76A:底壁;76B:纵壁;76C:上壁;76D:贯通孔;78:滑动部件;79:纵壁;79A:贯通孔;79B:壁部;81:被引导部;82:突出部;84:插入部;85:螺丝;86:底部;87:上壁;87A:角部;88:装订器;92:可动托盘;93:托盘;94:驱动部;96:调整部;97:螺栓;97A:头部;97B:轴部;98:螺母;100:支承部;102:第一支承部;103:空间部;104:脚部;106:第一脚部;108:第二脚部;111:收纳箱;112:设置部;113:上表面;114:第一设置部;116:连接部;118:盖部;122:第二支承部;124:底壁;126:第一侧壁;126A:主体部;126B:延长部;126C:凸出部;127:螺丝;128:第二侧壁;G:重心;K1:曲线;Q:油墨;S1:设置区域;S2:设置区域;T1:纵输送路径;T2:手动路径;T3:直线路径;T4:排出路径;T5:转向路径;T6:翻转路径;T7:后处理路径;W1:重叠部分;W2:重叠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概要说明。
[0020]第一方面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装置,对介质进行记录;后处理装置,对从所述记录装置获取到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以及第一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记录装置的设置区域的外侧的地板部,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处理部,所述处理部通过从装置主体向外侧移动而能够进行处理,所述后处理装置相对于移动后的所述处理部位于装置高度方向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承部形成使所述处理部能够移动的空间部并且支承所述后处理装置。
[0021]根据本方面,因为所述后处理装置由设置于所述地板部的所述第一支承部支承,所以即便在所述后处理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支承所述后处理装置。并且,通过利用所述第一支承部形成所述空间部,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处理部的操作。
[0022]第二方面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脚部,所述脚部在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处理部位于装置进深方向的里侧,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所述脚部与所述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23]根据本方面,通过所述处理部相对于所述脚部位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的近前侧,在操作所述处理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所述第一支承部妨碍操作。并且,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所述脚部与所述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使所述记录系统在与所述装置高度方向及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两者交叉的方向上小型化。
[0024]第三方面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所述记录系统具备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记录装置,并支承所述后处理装置,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
后处理装置的重心位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里侧,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重心设置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近前侧。
[0025]根据本方面,所述后处理装置的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比所述重心更靠里的里侧由所述脚部支承。所述后处理装置的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比所述重心更靠近前的近前侧由所述第二支承部支承。由此,能够抑制所述后处理装置向比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所述重心更靠近前的近前侧倾倒。
[0026]第四方面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第二支承部位于比所述处理部更靠所述装置高度方向的上方。
[0027]根据本方面,通过在所述记录装置中将所述第二支承部设置于比所述处理部更靠上方处,因为所述第二支承部不存在于与所述处理部相同的高度,所以,在操作所述处理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所述第二支承部妨碍操作。
[0028]第五方面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所述后处理装置具有调整部,所述调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记录装置,对介质进行记录;后处理装置,对从所述记录装置获取到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以及第一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记录装置的设置区域的外侧的地板部,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处理部,所述处理部通过从装置主体向外侧移动而能够进行处理,所述后处理装置相对于移动后的所述处理部位于装置高度方向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承部形成使所述处理部能够移动的空间部并且支承所述后处理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脚部,所述脚部在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处理部位于装置进深方向的里侧,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所述脚部与移动后的所述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系统具备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记录装置,并支承所述后处理装置,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重心位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里侧,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重心设置于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近前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泽正树远藤千秋足立裕尚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