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974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于减小二次电源的容量。本车辆系统包括通过包括主电源和二次电源在内的共同的车载电源装置来工作的前后力赋予系统和转向系统。在前后力赋予系统中,通过前后力控制部控制向车辆的左侧车轮赋予的前后力和向右侧车轮赋予的前后力。在转向系统中,通过转向控制部控制车辆的转向轮的转向角。在主电源异常的情况下,通过二次电源的电力使前后力赋予系统工作。前后力控制部通过控制左侧车轮与右侧车轮的前后力的左右差来使车辆转弯。其结果是,在主电源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由转向系统消耗的电力,与使转向系统和前后力赋予系统工作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小二次电源的容量。能够减小二次电源的容量。能够减小二次电源的容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制动系统的车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以下内容,即,车辆系统具备:车载电源装置,具备主电源和二次电源;和多个致动器,通过车载电源装置的电力而工作,在该车辆系统中,在主电源的异常情况下,基于二次电源的电压,分别控制多个致动器的各自的开启和关闭。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890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减小二次电源的容量。
[0005]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系统包括通过共同的车载电源装置来工作的前后力赋予系统和转向系统。在前后力赋予系统中,通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前后力控制部来分别控制向车辆的左侧车轮赋予的前后力和向右侧车轮赋予的前后力。在转向系统中,通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转向控制部来控制车辆的转向轮的转向角。车载电源装置包括主电源和二次电源,在主电源是不能向前后力赋予系统和转向系统供给电力的异常的情况下,通过二次电源的电力使前后力赋予系统工作。前后力控制部通过控制作为向左侧车轮赋予的前后力与向右侧车轮赋予的前后力之差的左右前后力差来使车辆转弯。由于无需使转向系统工作,因此能够减小在转向系统中消耗的电力。与通过二次电源的电力使转向系统与前后力赋予系统的双方工作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小二次电源的容量。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系统的图。
[0007]图2是表示作为上述车辆系统的结构元件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0008]图3是表示作为上述车辆系统的结构元件的摩擦制动器的剖视图。
[0009]图4是表示存储于作为上述车辆系统的结构元件的控制装置的存储部的转向辅助标志设定程序的流程图。
[0010]图5是表示存储于上述控制装置的存储部的开启关闭切换程序的流程图。
[0011]图6是表示存储于上述控制装置的制动ECU的存储部的制动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0012]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存储于上述制动ECU的存储部的第1目标左右制动力差决定图的图。
[0013]图8是表示执行了上述制动控制程序的情况下的车辆的行驶状态的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4…
车载电源装置;5

转向系统;7

制动系统;10

转向装置;12

转向ECU;14

摩擦制动器;16

制动ECU;24

转向致动器;56

制动致动器;72

主电源;74

二次电源;80

控制装置;82

自动驾驶ECU;84

电源监视ECU;86

CAN;90

开关;92

转向操作状
态检测装置;94

制动操作状态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系统进行说明。
[0017]【实施例】
[0018]本车辆系统包括通过共同的车载电源装置4而工作的转向系统5和作为前后力赋予系统的制动系统7。
[0019]转向系统5包括:转向装置10(参照图2),分别独立地设置于位于车辆的前后左右而设置的车轮(以下,存在称为前后左右的车轮的情况。另外,存在将位于前后左右的车轮分别简称为车轮的情况)8;和作为转向控制部的转向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12,以分别控制这些转向装置10的工作的计算机为主体。转向ECU12通过控制这些转向装置10而分别控制前后左右的车轮8的各自的转向角。
[0020]制动系统7包括:摩擦制动器14(参照图3),与前后左右的车轮8分别对应地分别独立地设置;和作为前后力控制部、制动力控制部的制动ECU16,以分别控制这些摩擦制动器14的工作的计算机为主体。制动ECU16通过控制这些摩擦制动器14来分别控制向前后左右的车轮8分别赋予的作为前后力的制动力。
[0021]基于图2对转向装置10的一例进行说明。
[0022]车轮8可旋转地保持于转向关节(以下,称为转向节)17。另外,在转向节17连结下臂18,但下臂18经由衬套能够在上下方向(绕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和水平方向(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上摆动地连结于未图示的车身侧部件。另外,转向节17经由减震器20、悬架弹簧21支承于未图示的车身侧部件。
[0023]转向装置10包括上述的转向节17、设置于下臂18的转向致动器24、与该转向致动器24的未图示的输出轴连结的转向臂34、以及将转向臂34与转向节17的转向节臂22连结的横拉杆26。
[0024]转向致动器24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亦即转向马达30、和将转向马达30的旋转减速的减速机32。转向臂34在一端部与作为转向致动器24的输出轴的减速机32的输出轴一体地可旋转地连结。
[0025]另外,转向臂34的另一端部经由连结部36与横拉杆26的一端部连结。横拉杆26的另一端部经由连结部38与转向节臂22连结。
[0026]在本转向装置10中,若在图2所示的箭头X表示的方向上使转向致动器24驱动,则使转向臂34绕着转向致动器24的轴线转动。伴随着转向臂34的转动使横拉杆26向箭头Y表示的方向移动,由此,使转向节臂22和转向节17绕着主销轴KP转动,将车轮8向箭头Z表示的方向转向。
[0027]在图3中示出摩擦制动器14的一例。摩擦制动器14包括:作为一对摩擦接合部件的摩擦片52、54,位于能够与车轮8一体地旋转的制动旋转体50的两侧;和按压装置56,将摩擦片52、54按压于制动旋转体50。按压装置56包括制动钳58、设置于制动钳58的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60、以及将电动马达60的旋转转换为按压部件62的直线移动的运动转换装置64。在本实施例中,按压装置56与作为向车轮外加前后力的前后力赋予致动器的制动致动器对应,但可以认为电动马达60与制动致动器对应。
[0028]通过电动马达60的驱动使按压部件62移动,从而使制动钳58移动。由此,将摩擦片52、54按压于制动旋转体50。通过摩擦片52、54与制动旋转体50的摩擦卡合来抑制车轮8的旋转。另外,通过电动马达60的控制来控制摩擦片52、54向制动旋转体50的按压力,控制向车轮8赋予的制动力。
[0029]此外,如图2所示,在车轮8设置施加作为前后力的驱动力的轮内马达70。在本实施例中,轮内马达70的壳体作为转向节17发挥功能。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前后左右的车轮8设置转向装置10、摩擦制动器14、轮内马达70。
[0030]车载电源装置4包括主电源72和二次电源74。例如,主电源72、二次电源74能够分别为锂离子电池、使主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系统,其中,所述车辆系统具备:转向系统,具备使车辆的多个转向轮转向的一个以上的转向致动器、和以计算机为主体并控制所述一个以上的转向致动器的工作来分别控制所述多个转向轮的转向角的转向控制部;前后力赋予系统,具备向作为位于所述车辆的左侧的一个以上的车轮的左侧车轮和作为位于所述车辆的右侧的一个以上的车轮的右侧车轮分别赋予前后力的多个前后力赋予致动器、和以计算机为主体并分别控制所述多个前后力赋予致动器的工作来分别控制向所述左侧车轮和所述右侧车轮分别赋予的前后力的前后力控制部;以及车载电源装置,具备主电源和二次电源,并能够向所述前后力赋予系统和所述转向系统供给电力,在所述主电源是不能向所述前后力赋予系统和所述转向系统供给电力的异常的情况下,所述前后力控制部分别控制所述多个前后力赋予致动器的工作,由此控制向所述左侧车轮和所述右侧车轮赋予的前后力之差来使所述车辆转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系统,其中,该车辆系统包括监视所述主电源是否是所述异常的电源监视部,所述转向控制部包括具备能够与所述电源监视部通信的功能的通信部,当在所述通信部接收到作为从所述电源监视部供给的表示所述主电源是所述异常的信息的主电源异常信息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系统或者所述转向控制部的除了所述通信部之外的部分变为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系统,其中,该车辆系统包括检测能够由驾驶员操作的转向操作部件的操作状态的转向操作状态检测装置,所述转向操作状态检测装置与所述转向控制部及所述前后力控制部连接,在所述主电源不是所述异常的情况下,所述转向控制部基于由所述转向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沢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