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压异常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其中,总冲压过程次数大于或等于3;根据所述历史冲压数据建立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包络模型;获取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冲压数据;确定所述本次冲压数据和所述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根据所述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采用增量式逐次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对冲压过程进行监测,可使每次冲压过程的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过程的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过程的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压异常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产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冲压异常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日常生产过程中,冲压过程易发生跳料现象。冲压跳料现象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切除废料、纸片、金属碎屑(金属丝)等因为诸多原因跳动至加工区域,经过冲压后,在工件表面形成压痕的现象。
[0003]冲压属于瞬时压力加工,涉及碰撞机理、剪切机理、塑性形变机理等。因此,冲压过程影响因素较多。例如:模具状态(冲头磨损、凹模磨损、磁性、冲头结构性质改变)、加工材料因素、冲压机状态(凸轮、电机工作状态、滑块运行情况)、冲击本身特性(环境中异物进入加工区域)等。
[0004]这些因素均是跳料现象发生的影响因素。由于冲压过程所涉及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较多,使得厂商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无法根据时间准确预估下一冲程是否发生跳料现象,即无法对生产过程中的跳料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5]现有技术中,对于冲压跳料现象的检测,往往采用的是:在生产一定量的工件之后,按照预先指定的抽检标准,抽取一定量的工件,利用目检或视觉测量仪器对该现象导致的表面缺陷进行筛查,以抽检结果代表之前一段时间生产工件的尺寸品质。
[0006]但此种工件尺寸监测模式尚存在以下问题:1、以一定比例的抽检工件来代表大批量工件,效果不好。其抽样评估整体的可信度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无法及时挑选出批量的异常工件,且当发现超规尺寸后,已经有大批的尺寸超规工件被生产出来,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
[0007]2、当想提升监测精度时,需加大抽检频次。但这会给生产单位带来较大的运营压力。
[0008]3、一旦抽检发现跳料压伤缺陷,要对整个批次进行全检,费时费力。
[0009]4、目检及视觉监测方法属于事后对结果的筛查,较难追溯跳料产生原因,只能基于统计学或者长时间积累的经验进行原因追溯。
[0010]基于此,为解决现有冲压过程对于跳料现象的监测不准确可靠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冲压异常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001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压异常监测方法,方法包括: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其中,总冲压过程次数大于或等于3;根据所述历史冲压数据建立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包络模型;
获取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冲压数据;确定所述本次冲压数据和所述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根据所述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
[0012]上述方案中,根据所述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判断本次冲压过程异常时,将下一次冲压过程设定为初始冲压过程。
[0013]上述方案中,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发生设备停机、生产参数调整、模具更换、或模具修改后的第一次冲压过程设定为初始冲压过程。
[0014]上述方案中,冲压数据包括冲压信号值,获取每次冲压数据包括:获取每次冲压过程中冲压信号值最大值之前预设第一时间与冲压信号值最大值之后预设第二时间之间的冲压信号值。
[0015]上述方案中,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本次冲压过程的冲压次数;判断所述冲压次数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当所述冲压次数大于预设阈值时,获取第预设阈值次冲压过程的包络模型;确定本次冲压数据与第预设阈值次冲压过程的包络模型之间的第一相对关系;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
[0016]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历史冲压数据建立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包络模型,包括:设定本次冲压过程为第j+1次冲压过程,每次冲压过程获取m个冲压数据,利用如下公式建立包络模型:其中,和分别为第j+1次冲压过程包络模型的上下确界;;;和为上下确界比例系数;为前j次冲压过程第i个冲压数据的平均值;为前j次冲压过程第i个冲压数据的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0017]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本次冲压数据和所述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包括:设定本次冲压过程为第j+1次冲压过程,每次冲压过程获取m个冲压数据,利用如下公式确定所述本次冲压数据与所述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
其中,L为本次冲压数据与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和分别为第j+1次冲压过程包络模型的上下确界;;;和为上下确界比例系数;为前j次冲压过程第i个冲压数据的平均值;为前j次冲压过程第i个冲压数据的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001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冲压异常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其中,总冲压过程次数大于或等于3;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历史冲压数据建立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包络模型;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冲压数据;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本次冲压数据和所述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
[001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002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冲压异常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其中,总冲压过程次数大于或等于3;根据所述历史冲压数据建立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包络模型;获取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冲压数据;确定所述本次冲压数据和所述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根据所述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采用增量式逐次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对冲压过程进行监测,可使每次冲压过程的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冲压异常监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三次冲压过程建立临时模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j+1次冲压过程建立临时模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冲压过程建立稳定模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稳定模型建立成功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稳定模型建立失败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冲压异常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压异常监测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101: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异常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其中,总冲压过程次数大于或等于3;根据所述历史冲压数据建立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包络模型;获取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冲压数据;确定所述本次冲压数据和所述本次包络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根据所述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判断本次冲压过程异常时,将下一次冲压过程设定为初始冲压过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发生设备停机、生产参数调整、模具更换、或模具修改后的第一次冲压过程设定为初始冲压过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冲压数据包括冲压信号值,获取每次冲压数据包括:获取每次冲压过程中冲压信号值最大值之前预设第一时间与冲压信号值最大值之后预设第二时间之间的冲压信号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每次冲压过程,获取初始冲压过程到本次冲压过程之前的所有冲压过程的历史冲压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本次冲压过程的冲压次数;判断所述冲压次数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当所述冲压次数大于预设阈值时,获取第预设阈值次冲压过程的包络模型;确定本次冲压数据与第预设阈值次冲压过程的包络模型之间的第一相对关系;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关系,对本次冲压过程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历史冲压数据建立本次冲压过程的本次包络模型,包括:设定本次冲压过程为第j+1次冲压过程,每次冲压过程获取m个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澄,张建宇,朱瑜鑫,张挺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信润富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