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7287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换热管夹,所述换热管夹为上下合拢的夹持结构,所述换热管有多根,所述换热管夹上下合拢对所述换热管形成夹持以使得多根换热管通过换热管夹连接形成换热管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装配式换热器,换热器的换热管通过换热管夹连接形成可拆卸的换热管排,管排的两端堆叠设置支撑板,使得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哼易于维护和清洁;整体的装配式结构使得换热器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选型装配,大大提高了换热器的装配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降低了维护成本。降低了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换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涉及一种装配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管壳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因其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管壳式换热器中,又因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具有旁路渗流较小、锻件使用较少,造价低以及传热面积大等优点,是管壳式换热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0003]但是,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管板为焊接固定于管壳上的,且换热管件也通过焊接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因其制造方法的原因,导致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壳程无法机械清洗,换热管腐蚀或爆管后连同壳体报废,使得换热器使用寿命较短;同时,传统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导致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非标准件,不同参数的换热器均需要单独制作,制作好的换热器也无法用于其他场所。
[0004]有鉴于此,需要一种换热器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换热器,本技术的装配式换热器的换热管通过换热管夹形成可拆卸的连接,支撑板通过堆叠合拢形成管板结构,代替了传统的管板,使得换热器整体成为了可拆卸的装配式结构,有利于换热器的清洁与维护,也使得换热器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所。
[0006]一种装配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换热管夹,所述换热管夹为上下合拢的夹持结构,所述换热管有多根,所述换热管夹上下合拢对所述换热管形成夹持以使得多根换热管通过换热管夹连接形成换热管排。
[0007]进一步,所述换热管夹包括管夹上板和管夹下板,所述管夹上板经弯折形成向上凸起的半圆形的上限位部,所述管夹下板经弯折形成向下凹陷的半圆形的下限位部,所述管夹上板和管夹下板合拢使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合拢形成限位孔,所述换热管夹通过限位孔对所述换热管形成夹持限位。
[0008]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支撑管排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多个半圆形支撑位,所述支撑板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板沿竖直方向依次堆叠合拢并使得支撑位合拢形成用于通过换热管的管孔,相邻管排间通过支撑板支撑以使得支撑板与换热管排形成总体的管板结构。
[0009]进一步,还包括换热器框架,所述换热器框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框架结构,所述换热器框架长度方向的两端架体上设置有安装滑槽,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安装滑槽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换热器框架。
[0010]进一步,还包括连接件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安装于所述换热器框架并位于换热器框架宽度方向的侧面,所述换热管夹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安装于固定杆。
[0011]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所述管夹上板安装于第一端部,所述管夹下板安装于第二端部,所述第三端部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线的垂线上,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固定杆的高度方向换热管夹形成限位,所述第三端部连接于固定杆,所述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固定杆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对换热管夹形成限位。
[0012]进一步,所述限位孔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换热管夹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换热器,换热器的换热管通过换热管夹连接形成可拆卸的换热管排,管排的两端堆叠设置支撑板,使得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哼易于维护和清洁;整体的装配式结构使得换热器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选型装配,大大提高了换热器的装配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换热管排、换热管夹和支撑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连接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换热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换热管排、换热管夹和支撑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换热管夹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长度方向以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为参照标准,即沿换热管的轴线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为水平平面上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为竖直平面内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
[0023]如图所示,一种装配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2和换热管夹3,所述换热管夹3为上下合拢的夹持结构,所述换热管2有多根,所述换热管夹3上下合拢对所述换热管2形成夹持以使得多根换热管2通过换热管夹3连接形成换热管排。换热管2的数量以及换热管排的数量根据换热器的体积、换热量等设计参数确定,此为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在此不赘述。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夹3包括管夹上板和管夹下板,所述管夹上板经弯折形成向上凸起的半圆形的上限位部,所述管夹下板经弯折形成向下凹陷的半圆形的下限位部,所述管夹上板和管夹下板合拢使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合拢形成限位孔,所述换热管夹3通过限位孔对所述换热管2形成夹持限位。本实施例中,限位孔对应换热管2的数量设置有多
个,每个限位孔对一根换热管2形成限位,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换热管夹3长度方向均匀排布,即每个限位孔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使得换热管2之间可以形成换热间隙,间隔的距离的大小根据换热器的体积、换热量、换热管2数量等设计参数确定,此为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在此不赘述。
[0025]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支撑管排的支撑板1,所述支撑板1上设置有多个半圆形支撑位,所述支撑板1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板1沿竖直方向依次堆叠合拢并使得支撑位合拢形成用于通过换热管2的管孔,相邻管排间通过支撑板1支撑以使得支撑板1与换热管排形成总体的管板结构。如图所示,支撑板1的上端和下端均均由半圆形的支撑部,当两块支撑板1在高度方向堆叠合拢后,位于支撑板1上侧的支撑部和上方一块支撑板1下侧的支撑部则合拢形成一个管孔,支撑板1的数量需根据换热管排的数量确定。需要说明的是,位于最底部的支撑板1只需支撑板1的上侧具有支撑部即可,同理,位于最顶部的支撑板1只需支撑板1的下侧具有支撑部即可。
[0026]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换热器框架4,所述换热器框架4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换热器框架4长度方向的两端架体上设置有安装滑槽,所述支撑板1通过所述安装滑槽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换热器框架4。如图所示,由于换热器框架4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换热器框架4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也为框架结构,端面框架的内侧四条边上均设置有安装滑槽,支撑板1两端插入高度方向的两条滑槽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和换热管夹,所述换热管夹为上下合拢的夹持结构,所述换热管有多根,所述换热管夹上下合拢对所述换热管形成夹持以使得多根换热管通过换热管夹连接形成换热管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夹包括管夹上板和管夹下板,所述管夹上板经弯折形成向上凸起的半圆形的上限位部,所述管夹下板经弯折形成向下凹陷的半圆形的下限位部,所述管夹上板和管夹下板合拢使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合拢形成限位孔,所述换热管夹通过限位孔对所述换热管形成夹持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撑管排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多个半圆形支撑位,所述支撑板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板沿竖直方向依次堆叠合拢并使得支撑位合拢形成用于通过换热管的管孔,相邻管排间通过支撑板支撑以使得支撑板与换热管排形成总体的管板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孜虎史建荣杨青刘军义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青鑫天一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