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56442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载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步骤如下:步骤1,根据单轴蠕变疲劳试验获得材料不同应力和保载时间下的稳态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温结构强度
,具体是一种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航空发动机服役载荷下,涡轮盘承受典型的蠕变与疲劳载荷,现有研究表明,蠕变载荷与疲劳载荷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并且蠕变载荷与疲劳载荷次序不同,损伤必然也不同,而现有研究蠕变疲劳损伤累积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简单梯形波下的,难以运用于实际发动机载荷谱下的零部件寿命计算,无法很好地分析或评估多级蠕变疲劳载荷次序对损伤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0003]现有的变载荷下的损伤计算方法一般都只是单纯变载荷疲劳或变载荷蠕变条件下的。然而蠕变疲劳载荷具有交互作用,分别考虑单纯变载荷疲劳和单纯变载荷蠕变对结构的损伤得到的结果势必有很大误差,有必要建立一种变载荷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同时考虑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和载荷次序效应,为复杂载荷下的损伤计算提供有效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目前工程中的多级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的缺失,考虑变化的载荷历程对蠕变疲劳损伤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及模型。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根据单轴蠕变疲劳试验获得材料不同应力和保载时间下的稳态应力

应变曲线和循环寿命N
c

f

[0008]步骤2,通过稳态应力

应变曲线得到非弹性应变能密度w
in
和弹性应变能密度w
e
,求和得到总应变能密度w
t
,通过总应变能密度w
t
与循环寿命N
c

f
拟合得到材料的w
t

N
c

f
曲线,表达式为:
[0009][0010]其中,
[0011]w
t
=w
in
+w
e
[0012]式中:m和C为与温度相关的材料参数;
[0013]步骤3,通过材料单轴多级变载荷蠕变疲劳试验,记录每一级载荷的稳态应力

应变曲线以此求得每一级的总应变能密度w
t
,根据步骤2中材料的w
t

N
c

f
曲线得到该级载荷下的循环寿命N
c

f

[0014]步骤4,根据加载波形和载荷排序计算各级之间的载荷交互因子θ,载荷交互因子θ表达式为:
[0015][0016]式中,σ
max
为最大应力,T
ht
为在最大应力时的上保载时间,T1为加载时间,T2为卸载时间,σ
min
为最小应力,T
hc
为在最小应力时的下保载时间,Δσ为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之差;
[0017]步骤5,通过应变能密度寿命曲线w
t

N
c

f
,通过损伤等效推导出蠕变疲劳多级载荷下的损伤累积模型,同时运用载荷交互因子θ将每级载荷交互考虑到损伤计算中,建立变载荷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0018][0019]式中,θ
i
为蠕变疲劳载荷交互系数,下标i表示第i级加载,n
i
为第i级加载循环次数,N
i
为第i级载荷条件下的寿命循环次数;
[0020]根据变载荷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模型,若知道第n级载荷循环次数,则能计算总损伤,若第n级载荷加载直至断裂,则能预测该级载荷循环寿命。
[002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1中,材料单轴蠕变疲劳试验为最小应力σ
min
与最大应力σ
max
的比值R≥0,上保载时间T
ht
>0,下保载时间T
hc
≥0的应力控制下的梯形波加载试验。
[002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2中,通过步骤1获得的稳态应力

应变曲线,计算应力应变曲线与横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得到非弹性应变能密度w
in

[002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4中,每级之间载荷交互因子θ的比值表现了载荷交互作用,第一级载荷对第二级载荷的交互影响表现为第二级对三级的交互影响表现为第i

1级对i级的交互影响表现为
[002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5中,变载荷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前n级载荷产生的损伤为:
[0025][0026]若第n级载荷加载直至断裂,预测第n级载荷的剩余循环寿命为:
[0027][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变载荷历程下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基于应变能密度寿命曲线w
t

N
c

f
,通过损伤等效推导出蠕变疲劳多级载荷下的累积损伤,同时运用载荷交互因子θ将每级载荷交互考虑到损伤计算中。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分析或评估多级蠕变疲劳载荷次序对损伤的影响,能够运用于实际发动机载荷谱下的零部件寿命计算。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流程图。
[0030]图2是GH4169在650℃下单轴蠕变疲劳试验加载波形示意图。
[0031]图3是应变能密度寿命拟合曲线。
[0032]图4是GH4169在650℃下多级蠕变疲劳试验加载波形示意图。
[0033]图5是GH4169在650℃下变载荷试验第三级剩余寿命循环与模型预测剩余循环误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5]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通过应变能密度寿命曲线w
t

N
c

f
,损伤等效推导出蠕变疲劳多级载荷下的损伤累积模型,同时运用载荷交互因子θ将每级载荷交互考虑到损伤计算中,建立变载荷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模型,其表达式为:
[0036][0037]上式中,θ
i
为蠕变疲劳载荷交互系数,下标i表示第i级加载,n
i
为第i级加载循环次数,N
i
为第i级载荷条件下的寿命循环次数;如图1所示,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载荷历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单轴蠕变疲劳试验获得材料不同应力和保载时间下的稳态应力

应变曲线和循环寿命N
c

f
;步骤2,通过稳态应力

应变曲线得到非弹性应变能密度w
in
和弹性应变能密度w
e
,求和得到总应变能密度w
t
,通过总应变能密度w
t
与循环寿命N
c

f
拟合得到材料的w
t

N
c

f
曲线,表达式为:其中,w
t
=w
in
+w
e
式中:m和C为与温度相关的材料参数;步骤3,通过材料单轴多级变载荷蠕变疲劳试验,记录每一级载荷的稳态应力

应变曲线以此求得每一级的总应变能密度w
t
,根据步骤2中材料的w
t

N
c

f
曲线得到该级载荷下的循环寿命N
c

f
;步骤4,根据加载波形和载荷排序计算各级之间的载荷交互因子θ,载荷交互因子θ表达式为:式中,σ
max
为最大应力,T
ht
为在最大应力时的上保载时间,T1为加载时间,T2为卸载时间,σ
min
为最小应力,T
hc
为在最小应力时的下保载时间,Δσ为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之差;步骤5,通过应变能密度寿命曲线w
t

N
c

f
,通过损伤等效推导出蠕变疲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刚王凯文牛序铭赵旭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