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提花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56212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褶皱提花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所述褶皱提花织物包括A色区和B色区,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使用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编织A色区和B色区;最终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少于第二线圈总数;再将A色区和B色区进行纵向衔接,即得褶皱提花织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编织过程中控制两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少于第二的线圈总数,两者结合后第二线圈受第一线圈约束,形成了明显的完美的褶皱效果,且织物褶皱变化多样、可控,不依赖弹性化纤材料的辅助,天然、环保、健康。健康。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褶皱提花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针织
,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褶皱提花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褶皱提花织物,由具前、后针床的纬针织电脑横机编织得到。通常是以收缩组织与膨胀组织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0003]行业中常见编织褶皱提花时加入一种强弹力纱(如弹力尼龙纱、氨纶纱或含以上成份的纱线等化纤品)编织收缩性组织。无弹力或低弹力纱编织膨胀性组织,织物组织因材料间弹力差异使得膨胀组织被收缩组织约束而产生褶皱,从而实现褶皱的提花效果。该方法多用于常规空气层提花、空气层芝麻底混合提花的褶皱效果中。常规空气层提花工艺的提花图案区域正、反面织物上下衔接,空心相通,形成独立分层的空气层组织,因此各图案区域一面收缩组织缺乏受力点,无法有效约束另一面膨胀组织,导致褶皱效果不佳,且褶皱量变化少(仅能依靠选择相应弹力纱线及线圈松紧度来调节)。另一方面,由于加入的弹力纱均为化纤材料,使得整体织物成份构成发生变化,影响产品档次。同时化纤材料导致织物质感、吸湿性差,亲肤性不强,有悖于传统观念中追求天然、环保、健康的理念。
[0004]因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有别于常的、褶皱量丰富可控的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采用所述编织方法得到的织物褶皱量丰富可控,且无需依赖化纤材料。
[0006]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
[0007]一种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褶皱提花织物包括A色区和B色区,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以下步骤:
[0008](1)、获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使用第一纱线进行编织,分别形成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与第一纱线编织针床相对应的针床进行编织,分别形成A色区和B色区的第二线圈;最终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少于第二线圈总数;
[0009](2)、将A色区和B色区进行纵向衔接,即得褶皱提花织物。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4。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其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使用第一纱线编织一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相对应针床编织二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二线圈;如此循环,使最终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或使用第一纱线编织一行1X1间隔线圈形成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相对
应针床编织一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二线圈,如此循环,使最终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3,其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使用第一纱线编织一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相对应针床编织三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二线圈;如此循环,使最终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3。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4,其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使用第一纱线编织一行1X1浮线单边线圈形成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相对应针床编织二行线圈形成第二线圈;如此循环,使最终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4。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1X1浮线单边线圈以错位成圈纵向循环进行编织。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中还包括调整线圈的松紧度的步骤。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中所述纵向衔接是通过对A色区或B色区的始端行或末端行进行编织连接线而实现的。即连接线存在于A、B色区纵向交接处,只需共享一行即可。当A色区的末端行编织了连接线,后续B色区纵向衔接的始端行则不用再编织连接线;同理,当B色区的末端行编织了连接线,后续A色区纵向衔接的始端行则不用再编织连接线。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第二纱线的始端行或末端行编织连接线。
[00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是以密针集圈的方式进行编织的。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编织方法编织得到的褶皱提花织物。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的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基于两色空气层提花工艺,通过使用第一纱线编织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相对针床编织A色区和B色区的第二线圈,在编织过程中控制两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少于第二的线圈总数,两者结合后第二线圈受第一线圈约束,形成了明显的完美的褶皱效果,且织物褶皱变化多样、可控,不依赖弹性化纤材料的辅助,天然、环保、健康。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编织方法程序示意图,其中,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编织方法程序示意图,其中,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3。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编织方法程序示意图,其中,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4。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3中的褶皱提花织物的图案。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褶皱提花织物的成品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的褶皱提花织物的成品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的褶皱提花织物的成品图。
[0030]图8为对比例的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程序示意图。
[0031]图9为对比例中的提花织物的成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具有如下意义:
[0035]单边线圈:利用单独一面的针床编织,得到的“满针”单面线圈组织。
[0036]像素行:图案中色块的1个像素高度,在电脑横机花型软件中对应表示为1个编织行(或完整循环行),如图案尺寸为200pix*300pix,则对应至花型软件中为200支针宽*300编织行高。
[0037]浮线单边线圈:利用单独一面的针床编织,由线圈与浮线交错间隔编织得到的“非满针”单面浮线组织。
[0038]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由具第一针床、第二针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提花织物包括A色区和B色区,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使用第一纱线进行编织,分别形成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与第一纱线编织针床相对应的针床进行编织,分别形成A色区和B色区的第二线圈;使最终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少于第二线圈总数;(2)、再将A色区和B色区进行纵向衔接,即得褶皱提花织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A色区和B色区的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褶皱提花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其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使用第一纱线编织一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相对应针床编织二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二线圈,如此循环,使最终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数比为1:2;或使用第一纱线编织一行1X1间隔线圈形成第一线圈,使用第二纱线在相对应针床编织一行单边线圈形成第二线圈,如此循环,使最终第一线圈总数与第二线圈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意快毛继鸿葛超群汪大志任静刘正碧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例外经典时尚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