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849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顶部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柱,两个所述立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和支撑座之间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底座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旋转盘,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围固定连接有防护筒,所述防护筒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尘软罩,所述旋转盘的顶部正中固定安装有驱动座,所述驱动座上方设置有快拆座,所述快拆座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板。该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通过设置的第一电机、旋转盘可实现水平转动,第二电机、支撑杆、转动杆、扇形齿轮、主动轮的设置可实现前后摆动。主动轮的设置可实现前后摆动。主动轮的设置可实现前后摆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转向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化设备应运而生,机械操作已越来越多地取代人工操作,在生产生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机器人的利用。而机器人在日常运用中,往往主要是使用其手臂进行操作,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单纯的手臂操作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能人机对话的机器人,其头部的运动也往往影响着在使用中的性能,此外,现有的机器人的头部与转向机构大都为固定连接,一旦安装后在进行拆卸维护会较为繁琐,影响效率。
[0003]因此,提出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顶部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柱,两个所述立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和支撑座之间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底座上表N面中部设置有旋转盘,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围固定连接有防护筒,所述防护筒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尘软罩,所述旋转盘的顶部正中固定安装有驱动座,所述驱动座上方设置有快拆座,所述快拆座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驱动座顶部的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驱动座顶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驱动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快拆座底部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快拆座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扇形齿轮,所述驱动座的内腔上端转动连接有主动轮;
[0007]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壁体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两侧内部对称滑动连接有斜卡块,所述斜卡块与安装块的内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快拆座内侧的两端对称开设有卡槽,两个所述卡槽内腔的相远离一端对称滑动连接有活动块。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旋转盘的底部正中固定连接,并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底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防尘软罩的上端与快拆座的底部接触,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位于第一凹槽的内腔,所述转动杆的下端位于第二凹槽的内腔,并且支撑杆和转动杆的下端通过同一转轴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主动轮转动连接于驱动座的内部,并且主动轮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扇形齿轮与主动轮啮合。
[0011]优选的,所述安装块与快拆座插接配合,所述斜卡块与卡槽内腔的一端卡接配合。
[0012]优选的,所述活动块远离斜卡块的一端延伸至快拆座的外侧。
[0013]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通过设置的第一电机、旋转盘可实现水平转动,第二电机、支撑杆、转动杆、扇形齿轮、主动轮的设置可实现前后摆动,防护筒和防尘软罩的设置便于对驱动座等结构进行防护,即可放置积累灰尘,也不会影响美观。
[0016]2、该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通过设置的安装块、弹性件、斜卡块、卡槽、活动块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固定板的拆卸,进而便于机器人头部的拆卸维护,固定安装后在进行拆卸维护可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防尘软罩拆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防护筒拆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驱动座和快拆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驱动座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快拆座和固定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支撑座;2、立柱;3、底座;4、第一电机;5、防护筒;6、防尘软罩;7、快拆座;8、固定板;9、通孔;10、旋转盘;11、驱动座;12、第二电机;13、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5、支撑杆;16、转动杆;17、活动块;18、扇形齿轮;19、主动轮;20、安装块;21、弹性件;22、斜卡块;2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5]如图1

6所示,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包括支撑座1,支撑座1顶部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柱2,两个立柱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座3,底座3和支撑座1之间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与旋转盘10的底部正中固定连接,并且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与底座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底座3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旋转盘10,底座3的顶部外围固定连接有防护筒5,防护筒5的顶部开设有通孔9,通孔9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尘软罩6,防尘软罩6的上端与快拆座7的底部接触,旋转盘10的顶部正中固定安装有驱动座11,驱动座11上方设置有快拆座7。
[0026]进一步的,快拆座7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板8,驱动座11顶部的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一凹槽13,驱动座11顶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4,驱动座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2,快拆座7底部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5,支撑杆15的下端位于第一凹槽13的内腔,快拆座7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6,转动杆16的下端位于第二凹槽14的内腔,并且支撑杆15和转动杆16的下端通过同一转轴连接。
[0027]进一步的,转动杆1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扇形齿轮18,驱动座11的内腔上端转动连
接有主动轮19,主动轮19转动连接于驱动座11的内部,并且主动轮19与第二电机12的输出轴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扇形齿轮18与主动轮19啮合,通过设置的第一电机4、旋转盘10可实现水平转动,第二电机12、支撑杆15、转动杆16、扇形齿轮18、主动轮19的设置可实现前后摆动,防护筒5和防尘软罩6的设置便于对驱动座11等结构进行防护,即可放置积累灰尘,也不会影响美观。
[0028]进一步的,固定板8的底部壁体固定连接有安装块20,安装块20与快拆座7插接配合,安装块20的两侧内部对称滑动连接有斜卡块22,斜卡块22与卡槽23内腔的一端卡接配合,斜卡块22与安装块20的内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21,快拆座7内侧的两端对称开设有卡槽23,两个卡槽23内腔的相远离一端对称滑动连接有活动块17,活动块17远离斜卡块22的一端延伸至快拆座7的外侧,通过设置的安装块20、弹性件21、斜卡块22、卡槽23、活动块17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固定板8的拆卸,进而便于机器人头部的拆卸维护,固定安装后在进行拆卸维护可提高效率。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使用时机器人的头部固定安装在固定板8上,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头部多方位转向器,包括支撑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顶部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柱(2),两个所述立柱(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座(3),所述底座(3)和支撑座(1)之间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4),所述底座(3)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旋转盘(10),所述底座(3)的顶部外围固定连接有防护筒(5),所述防护筒(5)的顶部开设有通孔(9),所述通孔(9)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尘软罩(6),所述旋转盘(10)的顶部正中固定安装有驱动座(11),所述驱动座(11)上方设置有快拆座(7),所述快拆座(7)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板(8),所述驱动座(11)顶部的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一凹槽(13),所述驱动座(11)顶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4),所述驱动座(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2),所述快拆座(7)底部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5),所述快拆座(7)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6),所述转动杆(1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扇形齿轮(18),所述驱动座(11)的内腔上端转动连接有主动轮(19);所述固定板(8)的底部壁体固定连接有安装块(20),所述安装块(20)的两侧内部对称滑动连接有斜卡块(22),所述斜卡块(22)与安装块(20)的内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道兵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昇科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