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70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属于排水工程技术领域,包括进水井、倒虹管、溢流管和出水井,倒虹管和溢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水井和出水井;倒虹管和溢流管分别位于障碍物的下方和上方,且倒虹管和溢流管均水平设置,倒虹管的两端分别设有阀门,进水井包括进水腔和过滤腔,进水腔和过滤腔通过过渡口连通,过滤腔内设有提篮格栅,提篮格栅设置在过渡口的一侧;提篮格栅包括篮盖和篮筐,篮盖和篮筐之间固定设有伸缩连接杆,篮盖和篮筐分别卡设在过滤腔的内壁上,篮盖设置在过渡口的上方,篮筐设置在过渡口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节省了施工成本;减少维护检修的工作量,保障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的稳定运行。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排水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市政管线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复杂,新建排水工程会与现状重要障碍物(如重要管线)标高冲突,合理的穿越方式对施工及后期运行管理非常重要。
[0003]目前常用的凹字型倒虹管为双管同标高平行敷设在障碍物下方,《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

2021)要求倒虹管宜设置事故排出口,常用做法是在进水井设置事故排放管,此种做法需要另寻事故排放出路,受现状条件限制,并且增加工程量和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一旦倒虹管出现故障需要事故排放时,会对周边管网造成冲击或损坏。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凹字形倒虹管穿越障碍物需设置事故排放口,导致事故排放时对周边管网造成冲击或损坏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根据本技术的提供的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包括进水井、倒虹管、溢流管和出水井,所述倒虹管和溢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井和出水井;所述倒虹管和溢流管分别位于障碍物的下方和上方,且所述倒虹管和溢流管均水平设置,所述倒虹管的两端分别设有阀门,所述进水井的一侧设有进水管,所述出水井的一侧设有出水管;<br/>[0008]所述进水井包括进水腔和过滤腔,所述进水腔和过滤腔通过过渡口连通,所述过滤腔内设有提篮格栅,所述提篮格栅设置在所述过渡口的一侧;
[0009]所述提篮格栅包括篮盖和篮筐,所述篮盖和篮筐之间固定设有伸缩连接杆,所述篮盖和篮筐分别卡设在所述过滤腔的内壁上,所述篮盖设置在所述过渡口的上方,所述篮筐设置在所述过渡口的下方。
[0010]进一步地,所述篮盖的顶部设有提拉绳,所述过滤腔的上端设有固定钩,所述提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篮盖,所述提拉绳的另一端系在所述固定钩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靠近所述进水管的一侧和所述出水井靠近所述出水管的一侧均设有沉泥槽。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过滤腔和出水井的上方均设有顶盖。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和所述出水井的顶盖下方均设有爬梯,所述爬梯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内壁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进水井和出水井的底部设有砂卵石回填层。
[0015]进一步地,所述倒虹管的进水端高于所述倒虹管的出水端。
[0016]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7]通过溢流管的设置,污水可以通过溢流管流入出水井,不会对周边管网造成冲击或损坏,无需另设事故排放口,节省了施工成本;通过提篮格栅、沉泥槽和砂卵石回填层的设置,过滤杂物和泥沙的效果更好,减缓倒虹管及下游管道淤堵的速度,大大降低管道维护检修的概率,减少维护检修的工作量,保障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能够有效的解决排水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9]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中提篮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进水井;2出水井;3溢流管;4倒虹管;5障碍物;6进水腔;7过滤腔;8过渡口;9提篮格栅;91篮盖;92篮筐;93伸缩连接杆;94提拉绳;10沉泥槽;11砂卵石回填层;12进水管;13出水管;14爬梯;15顶盖;16阀门;17固定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旨在解决由于凹字形倒虹管穿越障碍物需设置事故排放管,导致事故排放时对周边管网造成冲击或损坏的问题,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节省了施工成本;减少维护检修的工作量,保障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0025]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进水井1、倒虹管4、溢流管3和出水井2,倒虹管4和溢流管3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水井1和出水井2;倒虹管4和溢流管3分别位于障碍物5的下方和上方,且倒虹管4和溢流管3均水平设置,倒虹管4的两端分别设有阀门16,进水井1的一侧设有进水管
12,出水井2的一侧设有出水管13。进水管12上可设置控制阀门(图中未示出),正常排水时,控制阀门处于打开状态;当需要检修进水井1时,可关闭控制阀门,阻断水流进入,方便工作人员下井作业。当倒虹管4出现故障需要检修维护断水时,关闭倒虹管4两端的闸门16可阻止水流从进水井1进入倒虹管4中,水位上升后,通过上部的溢流管3越过障碍物5,流到出水井2中,再流向下游,排水系统内部即可解决,不会对周边管网造成冲击或损坏。遇到雨季时,雨污水量增大时,水流同时通过溢流管3和倒虹管4进行排水处理,溢流管3的设置减轻了排水压力,避免了污水外溢的隐患。
[0026]进水井1包括进水腔6和过滤腔7,进水腔6和过滤腔7通过过渡口8连通,过滤腔7内设有提篮格栅9,提篮格栅9设置在过渡口8的一侧;提篮格栅9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外表面喷涂热镀锌防锈涂层,延长使用寿命。污水里有各种杂物和泥土,提篮格栅9的设置可以过滤杂物,防止造成管道阻塞,保障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0027]如图2所示的,提篮格栅9包括篮盖91和篮筐92,篮筐92为立方体结构,篮盖91和篮筐92之间固定设有伸缩连接杆93,当提篮格栅9被提出清理时,伸缩连接杆93处于缩短状态,篮盖91覆盖篮筐92的顶部,篮盖91的横截面积大于篮筐92顶部的横截面积。当提篮格栅9使用时,伸缩连接杆93处于伸长状态,水位上升,水流通过溢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井(1)、倒虹管(4)、溢流管(3)和出水井(2),所述倒虹管(4)和溢流管(3)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井(1)和出水井(2);所述倒虹管(4)和溢流管(3)分别位于障碍物(5)的下方和上方,且所述倒虹管(4)和溢流管(3)均水平设置,所述倒虹管(4)的两端分别设有阀门(16),所述进水井(1)的一侧设有进水管(12),所述出水井(2)的一侧设有出水管(13);所述进水井(1)包括进水腔(6)和过滤腔(7),所述进水腔(6)和过滤腔(7)通过过渡口(8)连通,所述过滤腔(7)内设有提篮格栅(9),所述提篮格栅(9)设置在所述过渡口(8)的一侧;所述提篮格栅(9)包括篮盖(91)和篮筐(92),所述篮盖(91)和篮筐(92)之间固定设有伸缩连接杆(93),所述篮盖(91)和篮筐(92)分别卡设在所述过滤腔(7)的内壁上,所述篮盖(91)设置在所述过渡口(8)的上方,所述篮筐(92)设置在所述过渡口(8)的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障碍物的倒虹吸排水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军峰安振源孟海停王净铂白家波刘萍肖光庆李红兵尹伟齐王羽中杜宁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