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齐广平专利>正文

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482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包括安装架、上铸轧辊、下铸轧辊、底座、驱动设备及水罐,水罐上设有出水口,安装架上设有安装板和处于上铸轧辊上方的上蓄水箱及处于下铸轧辊下方的下蓄水箱,上蓄水箱和下蓄水箱均设有喷嘴,安装板上设有注液泵,注液泵连接有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与出水口连接,出液管与上蓄水箱或下蓄水箱连接且上蓄水箱和下蓄水箱之间通过连液管相连通,底座上设有收集箱,收集箱上设有排液管,水罐上设有导水泵,导水泵连接有导水管和排水管,导水管与排液管连接,排水管与设置在水罐上的进水口连接;本装置不仅实现了对铸轧辊的均匀冷却,且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冷却水可进行重复利用,具有高使用价值。值。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铸轧辊冷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无锭轧制是指直接将液态金属“轧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的工艺,简称连续铸轧。在这种工艺中,轧辊主要是起液态金属的结晶器作用,又有轧压作用。它不同于连铸

连轧工艺,后者是金属在连铸机的结晶器中凝固,在轧机中完成变形的工艺。铸轧机中的铸轧辊在进行热轧时,铸轧辊将产生大量的热,导致溶体的凝固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连续铸轧的效率,且铸轧辊冷却后减少了轧辊的磨损,防止轧辊表面粗糙并抑制轧辊热凸度。
[0003]目前常用的铸轧辊冷却方式为水冷,冷却方式采用一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对铸轧辊进行整体冷却,国内常用冷却水压力有1.0MPa和2.3MPa两种,欧美常用1.0MPa,日本常用2.3MPa,但从宝钢1580mm热轧以后日本对轧辊冷却水也采用了1.0MPa(要求水泵出口压力1.2MPa),传统的冷却方式这种结构难以解决铸轧辊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冷却不均的技术问题,且冷却水不便收集,浪费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继而提出了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包括安装架、上铸轧辊、下铸轧辊、底座、驱动设备及水罐,水罐上设有出水口,安装架上设有安装板和处于上铸轧辊上方的上蓄水箱及处于下铸轧辊下方的下蓄水箱,上蓄水箱和下蓄水箱均设有若干喷嘴,安装板上设有注液泵,注液泵连接有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与出水口连接,出液管与上蓄水箱或下蓄水箱连接且上蓄水箱和下蓄水箱之间通过连液管相连通,底座上设有收集箱,收集箱上设有排液管,水罐上设有导水泵,导水泵连接有导水管和排水管,导水管与排液管连接,排水管与设置在水罐上的进水口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喷嘴沿上铸轧辊和下铸轧辊的径向方向布设以实现对上铸轧辊和下铸轧辊的全面冷却。
[0008]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在上蓄水箱和下蓄水箱上的分布为中间密两边疏且各排集水管上的喷嘴错开布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消除喷嘴冲击力的不均匀性。
[0009]进一步的,所述喷嘴采用椭圆形喷嘴,且椭圆形喷嘴长短轴之比 b/a=1.4

1.6,椭圆形喷嘴喷头喷雾冷却均匀且高效。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排液管上安装有排液阀,以便导水管与排液管断开后收集箱内的冷却液不会从排液管处流出,通过设置排液阀可实现收集箱对冷却水的独立收集。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箱内设有用于对冷却水进行过滤的过滤网以避免收集箱在排水过程中出现堵塞问题。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蒸汽回收机构,蒸汽回收机构包括吸气泵、吸气管、吸气箱、吸气口、排气管及冷凝器,吸气泵安装在安装板上且连接有吸气管和排气管,吸气管与处于安装板下方的吸气箱连接,吸气箱上设有若干用于吸收蒸汽的吸气口,排气管与冷凝器连接以实现将蒸汽冷凝为液体,本设计实现了对铸轧辊冷却过程中产生大量蒸汽的处理,不仅提高了冷却效果,而且工作人员可对产生的液体进行收集处理,环保效果好。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通过在上铸轧辊上方和下铸轧辊下方设计上蓄水箱及下蓄水箱,上蓄水箱和下蓄水箱在喷淋冷却过程中分别对上铸轧辊和下铸轧辊进行全面均匀冷却,且由于收集箱的设计,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冷却水直接掉落进收集箱中被收集,收集后的冷却水再经过导水泵重新导入水罐中进行二次利用。
[0015]2.本技术中喷嘴在上蓄水箱和下蓄水箱上的分布为中间密两边疏,铸轧辊中部受热温度较高,而两侧温度则较低,这样设计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铸轧辊进行冷却,且各排集水管上的喷嘴错开布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消除喷嘴冲击力的不均匀性,大大提高了铸轧辊的冷却效果。
[0016]3.本技术通过设计蒸汽回收机构对铸轧辊冷却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冷却效果,而且避免了大量蒸汽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喷嘴的安装示意图;
[0019]图3为蒸汽回收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0020]其中:1、安装架;11、上铸轧辊;12、下铸轧辊;13、底座;14、驱动设备;15、水罐;151、出水口;152、进水口;2、安装板;3、注液泵;31、进液管;32、出液管;4、上蓄水箱;41、下蓄水箱;42、连液管;43、喷嘴;5、收集箱;51、排液管;52、排液阀;53、过滤网;6、导水泵;61、导水管;62、排水管;7、吸气泵;71、吸气管;72、吸气箱;73、吸气口;74、排气管;75、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包括安装架1、上铸轧辊11、下铸轧辊12、底座13、驱动设备14及水罐15,水罐15上设有出水口151,其中,安装架1上设有安装板2和处于上铸轧辊11上方的上蓄水箱4及处于下铸轧辊12 下方的下蓄水箱41,上蓄水箱4和下蓄水箱41均设有若干喷嘴43,安装板2上设有注液泵3,注液泵3连接有进液管31和出液管32,进液管31与出水口151连接,出液管32与上蓄水箱4或下蓄水箱41连接且上蓄水箱4和下蓄水箱41之间通过连液管42相连通以实现注液泵3将水箱中的冷却水注入上蓄水箱4和下蓄水箱41 内,底座13上设有用于对铸轧辊冷却过程中其上水滴进行收集的收集箱5,收集
箱5上设有排液管51,水罐15上设有导水泵6,导水泵6连接有导水管61和排水管 62,其中,导水管61与排液管51连接,排水管62与设置在水罐15上的进水口152 连接以实现收集箱5内冷却水的回收。
[0023]考虑轧辊的受热状态,喷嘴43沿上铸轧辊11和下铸轧辊12的径向方向布设以实现对上铸轧辊11和下铸轧辊12的全面冷却,且喷嘴43在上蓄水箱4和下蓄水箱41上的分布为中间密两边疏,各排集水管上的喷嘴43错开布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消除喷嘴43冲击力的不均匀性,值得说明的是,本设计中的喷嘴43采用椭圆形喷嘴43,椭圆形喷嘴43喷头喷雾冷却均匀且高效,且经试验认为:椭圆形喷嘴43长短轴之比b/a=1.4

1.6较为适宜。
[0024]其中,排液管51上安装有排液阀52,以便导水管61与排液管51断开后收集箱5内的冷却液不会从排液管51处流出,通过设置排液阀52可实现收集箱5对冷却水的独立收集;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包括安装架(1)、上铸轧辊(11)、下铸轧辊(12)、底座(13)、驱动设备(14)及水罐(15),水罐(15)上设有出水口(151),其特征在于,安装架(1)上设有安装板(2)和处于上铸轧辊(11)上方的上蓄水箱(4)及处于下铸轧辊(12)下方的下蓄水箱(41),上蓄水箱(4)和下蓄水箱(41)均设有若干喷嘴(43),安装板(2)上设有注液泵(3),注液泵(3)连接有进液管(31)和出液管(32),进液管(31)与出水口(151)连接,出液管(32)与上蓄水箱(4)或下蓄水箱(41)连接且上蓄水箱(4)和下蓄水箱(41)之间通过连液管(42)相连通,底座(13)上设有收集箱(5),收集箱(5)上设有排液管(51),水罐(15)上设有导水泵(6),导水泵(6)连接有导水管(61)和排水管(62),导水管(61)与排液管(51)连接,排水管(62)与设置在水罐(15)上的进水口(15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轧辊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43)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广平周子沐郭宗臻窦敏时周永昌张莹
申请(专利权)人:齐广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