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3969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铸模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包括: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定模组件、进料组件、顶出组件以及滑块机构,所述进料组件具有:主流道、第一进料槽、第二进料槽、第三进料槽、所述第一进料槽、第二进料槽和所述第三进料槽的长度均要大于所述产品型腔的宽度的三分之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注料组件上设置的第一进料槽、第二进料槽和第三进料槽的长度设置成大于产品型腔的宽度的三分之二,能够使产品型腔进料时会沿着产品型腔的宽度方向直线进料,使得金属溶液不会在在端板的中间位置熔接,从而减少产品型腔内出现熔接痕、气孔等压铸缺陷,保证端板的压铸质量。端板的压铸质量。端板的压铸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压铸模具
,具体为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端板类零件是各种机械结构当中较为常见的机械零件,其大多为扁平状薄板结构,如发动机、减速机、离合器的盖板,这些端板零件大多通过压铸模具生产制成,由于其在工作当中大多需要承受各种油液的冲击力,所以工作时对其结构强度具有较高的使用要求,而传统的压铸模具在生产过程中会由于进料结构设计的缺陷,会使得端板成型过程中在端板的中间位置产生熔接或者困气现象,使得端板的中间位置出现熔接痕、气孔、缺料等压铸缺陷,这样的端板在工作过程中会在油液的撞击下产生裂痕,使端板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包括:定模组件;
[0005]动模组件,其活动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的下方,所述定模组件与所述动模组件贴合后在所述定模组件与所述动模组件之间形成产品型腔;
[0006]进料组件,所述进料组件具有:主流道,其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上且与所述定模组件的上端面连通;第一进料槽,其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上,所述第一进料槽的一端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第二进料槽,其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上;第三进料槽,其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上且所述第三进料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槽和所述产品型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料槽处于所述第一进料槽与所述第三进料槽的下方,所述第一进料槽在所述定模组件上的深度要大于所述第三进料槽在所述定模组件上的深度,且所述第一进料槽、第二进料槽和所述第三进料槽的长度均要大于所述产品型腔的宽度的三分之二;
[0007]顶出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上,所述顶出组件用于将所述产品型腔内形成的所述端板顶离所述动模组件;
[0008]滑块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上,所述滑块机构具有活动设置于所述产品型内的侧型芯,所述滑块机构用于带动所述侧型芯伸入或远离所述产品型腔。
[0009]在上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所述第三进料槽底部等间距分布有若干个腰形槽。
[0010]在上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所述第二进料槽远离所述产品型腔连通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进料槽,所述第四进料槽在所述动模组件上的深度要小于所述第二进料槽的深度。
[0011]在上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所述主流道正对着所述第一进料槽的中间位
置,所述第一进料槽内的中间位置向外延伸形成分流凸块,所述分流凸块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且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正对着所述主流道。
[0012]在上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所述动模组件和/或所述定模组件上远离所述主流道的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产品型腔连通的溢流槽。
[0013]在上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所述滑块机构包括:
[0014]固定块,其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的侧壁上;
[0015]驱动件,其固设于所述固定块上;
[0016]滑块座,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
[0017]滑块,其连接在所述滑块座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所述滑块上设置有沿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设置的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的大端朝向于所述滑块座,侧型芯远离所述产品型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阻挡块,所述侧型芯穿过所述第一阶梯孔时,所述第一阻挡块抵靠于所述第一阶梯孔的大端的底部。
[0018]在上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所述顶出机构包括:
[0019]顶杆推板,其活动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的下方;
[0020]顶杆固定板,其抵靠在所述顶杆推板的上端,所述顶杆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顶杆固定板厚度方向的第二阶梯孔;
[0021]顶杆,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阶梯孔并活动插设于所述产品型腔内,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阻挡块,当所述顶杆穿过所述第二阶梯孔时,所述第二阻挡块抵靠于所述第二阶梯孔大端的底部。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注料组件上设置的第一进料槽、第二进料槽和第三进料槽的长度设置成大于产品型腔的宽度的三分之二,能够使产品型腔进料时会沿着产品型腔的宽度方向直线进料,使得金属溶液不会在在端板的中间位置熔接,从而减少产品型腔内出现熔接痕、气孔等压铸缺陷,保证端板的压铸质量。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的立体图;
[0024]图2是图1中的俯视图;
[0025]图3是图2中A

A向的剖视图;
[0026]图4是定模组件的立体图;
[0027]图5是动模组件的立体图;
[0028]图6是滑块的立体图;
[0029]图7是侧型芯的立体图。
[0030]图中,1、定模组件;2、动模组件;3、产品型腔;4、主流道;5、第一进料槽;6、第二进料槽;7、第三进料槽;8、顶出组件;9、滑块机构; 10、侧型芯;11、腰形槽;12、第四进料槽;13、分流凸块;14、溢流槽; 15、固定块;16、驱动件;17、滑块座;18、滑块;19、第一阶梯孔;20、第一阻挡块;21、顶杆推板;22、顶杆固定板;23、第二阶梯孔;24、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2]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包括:定模组件1;动模组件2,其活动设置于定模组件1的下方,定模组件1与动模组件2贴合后在定模组件1与动模组件2之间形成产品型腔3;进料组件,进料组件具有:主流道4,其设置于定模组件1上且与定模组件1的上端面连通;第一进料槽5,其设置于定模组件1上,第一进料槽5的一端与主流道4连通;第二进料槽6,其设置于动模组件2上;第三进料槽7,其设置于定模组件1上且第三进料槽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料槽5和产品型腔3 连通,第二进料槽6处于第一进料槽5与第三进料槽7的下方,第一进料槽5在定模组件1上的深度要大于第三进料槽7在定模组件1上的深度,且第一进料槽5、第二进料槽6和第三进料槽7的长度均要大于产品型腔3 的宽度的三分之二;顶出组件8,其设置于动模组件2上,顶出组件8用于将产品型腔3内形成的端板顶离动模组件2;滑块机构9,其设置于动模组件2上,滑块机构9具有活动设置于产品型内的侧型芯10,滑块机构9用于带动侧型芯10伸入或远离产品型腔3。
[0033]压铸时,将压铸模具固定在压铸机上,通过压铸机带动动模组件2相对于定模组件1移动完成压铸模具的开合模动作,在动模组件2和定模组件1贴合后,压铸机将熔融的金属从进料组件注入到产品型腔3当中,金属溶液在进料组件当中流动时,首先经过主流道4后在进入第一进料槽5,由于第三进料槽7的深度要小于第一进料槽5,在金属溶液流过第一进料槽 5并进入第二进料槽6与第三进料槽7之间时,金属溶液冲入产品型腔内的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其活动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的下方,所述定模组件与所述动模组件贴合后在所述定模组件与所述动模组件之间形成产品型腔;进料组件,所述进料组件具有:主流道,其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上且与所述定模组件的上端面连通;第一进料槽,其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上,所述第一进料槽的一端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第二进料槽,其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上;第三进料槽,其设置于所述定模组件上且所述第三进料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槽和所述产品型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料槽处于所述第一进料槽与所述第三进料槽的下方,所述第一进料槽在所述定模组件上的深度要大于所述第三进料槽在所述定模组件上的深度,且所述第一进料槽、第二进料槽和所述第三进料槽的长度均要大于所述产品型腔的宽度的三分之二;顶出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上,所述顶出组件用于将所述产品型腔内形成的所述端板顶离所述动模组件;滑块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动模组件上,所述滑块机构具有活动设置于所述产品型内的侧型芯,所述滑块机构用于带动所述侧型芯伸入或远离所述产品型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料槽底部等间距分布有若干个腰形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端板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料槽远离所述产品型腔连通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进料槽,所述第四进料槽在所述动模组件上的深度要小于所述第二进料槽的深度。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豪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