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易清理开孔器,包括开孔器本体,还包括塑性外壁、塑性内壁、收集筒、连接底环和转动环;所述收集筒内具有内管,且所述开孔器本体贯穿所述内管,所述收集筒的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组成收集仓;在所述收集筒的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固定密封片,且两个相邻的所述固定密封片之间为落尘口,转动环的外壁分布有活动密封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开孔器,利用塑性外壁和塑性内壁适配不同的开口环境,并保证可靠进入收集仓内进行收集;通过转动拨动杆可带动活动密封片旋转,使落尘口开启或关闭,有利于灰尘的收集,同时避免取下开孔器的过程中灰尘倾覆的问题,清理便捷、安全。安全。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清理开孔器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易清理开孔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屋顶的开孔一般采用开孔器进行开孔,通过电锤的输出轴驱动开孔器旋转实现屋顶的开孔。
[0003]而为了避免仰角作业人体吸入开孔产生的粉尘,通常在开孔器外侧加防护罩,例如申请号为202122841413.0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双层玻璃开孔器”就增加了挡渣盖进行安全防护。
[0004]然而,通过设置防护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护的功能,但作业完成后产生的粉尘在清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倾洒出来,需要小心清理,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易清理开孔器,具有使用方便以及清理便捷的特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易清理开孔器,包括开孔器本体,还包括塑性外壁、塑性内壁、收集筒、连接底环和转动环;
[0007]所述收集筒内具有内管,且所述开孔器本体贯穿所述内管,所述收集筒的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组成收集仓;
[0008]在所述收集筒的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固定密封片,且两个相邻的所述固定密封片之间为落尘口,所述转动环转动套设在所述内管上,且在所述转动环的外壁分布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活动密封片,且所述活动密封片的大小和个数均与落尘口相同;
[0009]所述连接底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收集筒的顶端,在所述连接底环的顶面分别连接有塑性外壁和塑性内壁,所述塑性外壁环套在所述塑性内壁外侧,且在所述塑性外壁与所述塑性内壁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隔离块。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密封片的顶面为外凸式的圆弧面。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内管内开设有导向滑孔,在所述转动环的顶面固定有连接块,且在所述连接块的底面固定有拨动杆并贯穿所述导向滑孔;在所述拨动杆上还固定有处在所述收集筒下方的限位环。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转动环的外侧面顶端粘合固定有橡胶导流套,且所述橡胶导流套为空心圆台状构件。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底环通过螺纹旋合方式与所述收集筒相连。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开孔器,利用塑性外壁
和塑性内壁适配不同的开口环境,并保证可靠进入收集仓内进行收集;通过转动拨动杆可带动活动密封片旋转,使落尘口开启或关闭,有利于灰尘的收集,同时避免取下开孔器的过程中灰尘倾覆的问题,清理便捷、安全。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的密封片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的收集筒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开孔器本体;2、塑性外壁;3、隔离块;4、塑性内壁;5、收集筒;6、连接底环;7、内管;8、收集仓;9、固定密封片;10、落尘口;11、转动环;12、活动密封片;13、连接块;14、导向滑孔;15、拨动杆;16、橡胶导流套;17、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
图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易清理开孔器,包括开孔器本体1,还包括塑性外壁2、塑性内壁4、收集筒5、连接底环6和转动环11;
[0022]由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收集筒5内具有内管7,且开孔器本体1贯穿内管7,收集筒5的内壁与内管7的外壁组成收集仓8,因此在使用时,将开孔器本体1贯穿内管7,以使得收集筒5安装在开孔器本体1上;
[0023]由附图1和附图2所示,在收集筒5的内壁与内管7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固定密封片9,且两个相邻的固定密封片9之间为落尘口10,转动环11转动套设在内管7上,且在转动环11的外壁分布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活动密封片12,且活动密封片12的大小和个数均与落尘口10相同,在钻孔期间,开孔器本体1的尾端连接电锤进行驱动,转动转动环11,使活动密封片12旋转,使活动密封片12转动到固定密封片9的上侧,以露出落尘口10;
[0024]由附图1和附图2所示,连接底环6可拆卸的连接在收集筒5的顶端,在连接底环6的顶面分别连接有塑性外壁2和塑性内壁4,塑性外壁2环套在塑性内壁4外侧,且在塑性外壁2与塑性内壁4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隔离块3,若开孔位置较狭窄,塑性外壁2与塑性内壁4可以产生部分变形以适应开孔环境,施工时,其顶部紧贴开孔位置,开孔时产生的粉末灰尘会被塑性内壁4所限制并下落,之后从落尘口10落入收集仓8内进行收集,避免人体吸入。
[0025]此外,开孔完成后,反向转动转动环11,使活动密封片12旋转,使活动密封片12转动到落尘口10的上侧,以封堵落尘口10,避免在取下开孔器本体1使产生灰尘倾覆的问题。
[0026]由附图1和附图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活动密封片12的顶面为
外凸式的圆弧面,避免灰尘堆集,有利于灰尘可靠落入收集仓8内进行收集。
[0027]由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在内管7内开设有导向滑孔14,在转动环11的顶面固定有连接块13,且在连接块13的底面固定有拨动杆15并贯穿导向滑孔14;在拨动杆15上还固定有处在收集筒5下方的限位环17,利用拨动杆15便于驱动转动环11旋转以带动活动密封片12旋转,此外,连接块13与限位环17之间的间隔等于内管7的竖直长度,连接块13与内管7的顶面、限位环17与内管7的底面之间均具有滑动摩擦,实现阻尼效果,保证活动密封片12的稳定性,避免活动密封片12意外自转。
[0028]由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在转动环11的外侧面顶端粘合固定有橡胶导流套16,且橡胶导流套16为空心圆台状构件,用于对灰尘进行导流,保证灰尘可靠落入收集仓8内进行收集。
[0029]由附图1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连接底环6通过螺纹旋合方式与收集筒5相连,拆装便捷。
[003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的开孔器,在使用时,将开孔器本体1贯穿内管7,以使得收集筒5安装在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清理开孔器,包括开孔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塑性外壁(2)、塑性内壁(4)、收集筒(5)、连接底环(6)和转动环(11);所述收集筒(5)内具有内管(7),且所述开孔器本体(1)贯穿所述内管(7),所述收集筒(5)的内壁与所述内管(7)的外壁组成收集仓(8);在所述收集筒(5)的内壁与所述内管(7)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固定密封片(9),且两个相邻的所述固定密封片(9)之间为落尘口(10),所述转动环(11)转动套设在所述内管(7)上,且在所述转动环(11)的外壁分布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活动密封片(12),且所述活动密封片(12)的大小和个数均与落尘口(10)相同;所述连接底环(6)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收集筒(5)的顶端,在所述连接底环(6)的顶面分别连接有塑性外壁(2)和塑性内壁(4),所述塑性外壁(2)环套在所述塑性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展,宋腾飞,邱帅杰,付鑫鹏,周于,周洋,莫兴虎,赵尚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