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及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3227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及电梯,所述轿厢包括:轿厢主体以及至少两个缓冲件,轿厢主体包括轿厢底、轿厢壁、轿厢顶以及立柱,所述轿厢底、所述轿厢壁以及所述轿厢顶共同形成轿厢的容载空间,所述立柱直接连接到轿厢底且位于轿厢壁的远离所述容载空间的侧面,至少两个缓冲件位于所述轿厢底的下方,且设置在轿厢底的水平投影面之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可以实现浅底坑或无底坑的电梯安装需求,并且对电梯顶层高度需求小。并且对电梯顶层高度需求小。并且对电梯顶层高度需求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及电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浅底坑和低顶层的电梯轿厢。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楼房原住居民的老龄化,大量的低层住宅存在安装电梯的需求,但对很多建筑特别是针对既有的建筑来说,受建筑结构影响很难挖掘规范的电梯底坑,如硬性完成常规的电梯底坑和机房的施工,将会花费巨大的代价。所以开发对于浅底坑和低顶层的适用电梯,是解决实际需求的有效途径。
[0003]经专利检索,相关浅底坑电梯轿厢的设计专利有很多,例如:CN212608916(一种浅底坑电梯);CN208413580(一种浅底坑电梯轿厢);其中不乏一些国际专利,如:CN1178848C(无底坑电梯)。这些专利都很好的考虑了底坑的深度问题,努力的将轿厢底设计变薄。然而,现有技术中仍存在的问题在于:需要进一步地降低轿厢底的厚度,并综合性地考虑轿厢总成的整体设计,同时能够满足低顶层的需求。
[0004]公开于本技术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浅底坑电梯的轿厢,从而适用于超浅的电梯底坑。
[000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轿厢底的厚度。
[0007]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可以综合性地考虑轿厢总成的整体设计,同时也将低顶层的需要同步进行设计。
[0008]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轿厢包括:轿厢主体以及至少两个缓冲件,轿厢主体包括轿厢底、轿厢壁、轿厢顶以及立柱,所述轿厢底、所述轿厢壁以及所述轿厢顶共同形成轿厢的容载空间,所述立柱直接连接到轿厢底且位于轿厢壁的远离所述容载空间的侧面;至少两个缓冲件位于所述轿厢底的下方,且设置在轿厢底的水平投影面之外。
[0009]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所述轿厢进一步包括上梁组件,所述上梁组件包括:上梁、轿厢顶绳轮、第一导靴以及安全钳,其中,上梁装配到所述轿厢顶的上部;轿厢顶绳轮安装到所述上梁;第一导靴安装到所述上梁的侧面;安全钳安装到所述上梁的侧面,并且所述第一导靴和所述安全钳在上梁的侧面上下安装。
[0010]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第一导靴可以位于所述安全钳的上方。
[0011]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轿厢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导靴,所述第二导
靴位于轿厢主体的侧面的下部分。
[0012]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缓冲件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四个。
[0013]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轿厢底的周围可以设置有缓冲件支架,所述缓冲件安装于所述缓冲件支架。
[0014]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轿厢底的周围可以设置有缓冲件挡块,所述缓冲件固定在底坑面的对应于所述轿厢底的缓冲件挡块的位置处。
[0015]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轿厢底可以为无下梁无阻尼的板件,并且所述缓冲件的底表面低于所述轿厢底的平面。
[0016]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缓冲件可以为高分子弹性材料。
[0017]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中,所述轿厢可以进一步包括电气控制系统,所述轿厢顶设置有加强件,所述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于所述轿厢顶的加强件所形成的空间内。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梯,其包括前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可以实现浅底坑或无底坑的电梯安装需求;
[0021](2)电梯顶层高度需求小;
[0022](3)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0023](4)本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土建成本和设备制造成本,并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
[0025]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上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0026]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轿厢顶部分的示意图。
[0027]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轿厢底部分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2轿厢顶
[0030]3轿厢壁
[0031]4轿厢底
[0032]5立柱
[0033]10轿厢主体
[0034]20上梁组件
[0035]201上梁
[0036]202轿厢顶绳轮
[0037]203第一导靴
[0038]204安全钳
[0039]2001第一部分
[0040]2002第二部分
[0041]20011第一板件
[0042]20022第二板件
[0043]30电气控制系统
[0044]40缓冲件支架
[0045]41缓冲件
[0046]51第二导靴
[0047]100容载空间。
[0048]应当理解的是,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而是展示了稍微简化后呈现的说明本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在本技术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技术的相同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下面将详细地参考本技术的各种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显示在附图中并且描述如下。尽管将结合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将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正相反,本技术旨在不但覆盖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包括在如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替代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以及其它实施方案。
[0050]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
[0051]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涉及一种浅底坑电梯的轿厢,所述轿厢可以包括:轿厢主体10以及至少两个缓冲件41,其中,轿厢主体10包括轿厢底4、轿厢壁3、轿厢顶2以及立柱5,轿厢底4、轿厢壁3以及轿厢顶2共同形成轿厢的容载空间100,立柱5直接连接到轿厢底4且位于轿厢壁3的远离所述容载空间100的侧面;至少两个缓冲件41位于轿厢底4的下方,且设置在轿厢底的水平投影面之外。
[0052]在本实施方案中,轿厢主体为六面体形状,其包括前壁、后壁、左壁、右壁、顶面以及底面;轿厢主体的前壁、后壁、左壁以及右壁由轿厢壁3形成,轿厢主体的顶面由轿厢顶2形成,轿厢主体的底面由轿厢底4形成。轿厢主体的前壁可以设置有开口,轿厢主体的左壁和右壁可以与立柱5连接。
[0053]轿厢底部可以设置有加强件,或者设置成锯齿结构,以增强其强度。
[0054]立柱5可以用于支撑和承重作用。立柱5位于轿厢主体的左壁和右壁的远离容载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包括:轿厢主体,其包括轿厢底、轿厢壁、轿厢顶以及立柱,所述轿厢底、所述轿厢壁以及所述轿厢顶共同形成轿厢的容载空间,所述立柱直接连接到轿厢底且位于轿厢壁的远离所述容载空间的侧面;以及至少两个缓冲件,其位于所述轿厢底的下方,且设置在轿厢底的水平投影面之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进一步包括上梁组件,所述上梁组件包括:上梁,其装配到所述轿厢顶的上部;轿厢顶绳轮,其安装到所述上梁;第一导靴,其安装到所述上梁的侧面;以及安全钳,其安装到所述上梁的侧面,并且所述第一导靴和所述安全钳在上梁的侧面上下安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靴位于所述安全钳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底坑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进一步包括第二导靴,所述第二导靴位于轿厢主体的侧面的下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底坑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磊王玉孙超王兆安
申请(专利权)人:蒂升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