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清理式溜槽,包括外槽体和内槽体,外槽体的内侧设置有供内槽体进行移动的活动轨道,活动轨道由两个区域组成,且两个区域分别朝向外槽体的两侧延伸开设,内槽体的外侧设置有受力件,外槽体的外侧设置有驱动件,驱动件与受力件相互适配,内槽体能在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着活动轨道进行两个不同方向的移动,外槽体的外侧设置清理刀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内槽体和滑块,配合外槽体、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刀片,内槽体能通过滑块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进行左右滑动,过程中内槽体左右来回一次的滑动路径大于内槽体自身的截面长度,达到了内槽体内表面结块的污渍能在过程中被刀片自动刮除清理的目的,整个过程简洁、高效。高效。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清理式溜槽
[0001]本技术涉及溜槽
,具体涉及一种自清理式溜槽。
技术介绍
[0002]溜槽是指从高处往低处输送物料的槽,溜槽内表面光滑,与物料接触时摩擦力较小,物料能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在溜槽内下滑,以达到输送物料的目的,主要使用在矿场、加工厂房等地,可对颗粒状原料或袋装原料进行高效率卸货输送,整体机械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按照形状可分为螺旋溜槽和斜面溜槽等。
[0003]现有的溜槽在长期安装使用后,内侧的壁面一般附着有物料残留的污渍,部分污渍在大量聚集后会在溜槽的内表面结块,造成溜槽内表面凹凸不平,严重影响了溜槽内物料的正常滑动输送,而现有的溜槽在安装固定之后,整体呈倾斜状,有一端位于较高地段,在没有高空作业的辅助下,工作人员无法正常对其内部的污渍进行处理,极大限制了清理工作的操作条件,因此设计一种可自清理式的溜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表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清理式溜槽,以解决溜槽安装使用后内部污渍不易清理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清理式溜槽,包括外槽体和内槽体,所述外槽体的内侧设置有供所述内槽体进行移动的活动轨道,所述活动轨道由两个区域组成,且两个区域分别朝向所述外槽体的两侧延伸开设,所述内槽体的外侧设置有受力件,所述外槽体的外侧设置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受力件相互适配,所述内槽体能在所述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着所述活动轨道进行两个不同方向的移动,所述外槽体的外侧设置清理刀具,所述清理刀具能在所述内槽体的移动过程中对所述内槽体的内侧进行清理。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进一步的,所述内槽体设置在所述外槽体的内侧,且所述内槽体的开口侧与所述外槽体的开口侧平齐,所述外槽体的外侧开设有贯穿所述外槽体的方形通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活动轨道由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组成,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均呈凸字形,并相互交错开设在所述外槽体的内侧,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相互远离的一端沿轨道痕迹延伸并贯穿所述外槽体,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均以所述方形通孔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槽体的外侧设置有呈凸字形,并适配于所述活动轨道的滑块,所述滑块呈左右交错分布,并靠近于所述内槽体的开口两侧,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滑槽以及所述第二滑槽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受力件由加厚层和齿块构成,所述加厚层设置在所述内槽体的外侧,并位于所述方形通孔内,所述齿块以所述加厚层的中心为圆点环形等距离设置在所述
加厚层远离所述内槽体的一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由输出电机和齿轮构成,所述输出电机安装在所述外槽体远离所述内槽体的一侧,所述齿轮安装在所述输出电机的输出端,并与所述齿块啮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清理刀具由侧板和刀片构成,所述侧板呈对称分布的安装在所述外槽体两端的开口侧,所述刀片设置在所述外槽体同侧且间距较长的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0013]进一步的,所述刀片与所述内槽体的内侧贴合,所述刀片的刀刃朝向所述内槽体与所述外槽体的贴合处。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内槽体和滑块,配合外槽体、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刀片,内槽体能通过滑块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进行左右滑动,过程中内槽体左右来回一次的滑动路径大于内槽体自身的截面长度,达到了内槽体内表面结块的污渍能在过程中被刀片自动刮除清理的目的,整个过程简洁、高效。
[0016]2、本技术通过方形通孔、加厚层和齿块,配合输出电机和齿轮,使安装在外槽体外侧的输出电机能通过齿轮与齿块的啮合,机械、匀速的驱动内槽体在外槽体内侧滑动,以达到内槽体在输出电机驱动下拥有自清理功能的目的,而方形通孔在给齿轮以及外齿块的啮合提供了通道的同时,保留了外槽体原有部分结构的强度,避免整个溜槽机械强度较弱。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清理式溜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外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内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清理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1、外槽体;101、方形通孔;102、第一滑槽;103、第二滑槽;2、内槽体;201、滑块;3、加厚层;301、齿块;4、输出电机;401、齿轮;5、侧板;501、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0026]请参阅图1
‑
5,本技术的一种自清理式溜槽,包括外槽体1和内槽体2,外槽体1的内侧设置有供内槽体2进行移动的活动轨道,活动轨道由两个区域组成,且两个区域分别朝向外槽体1的两侧延伸开设,内槽体2的外侧设置有受力件,外槽体1的外侧设置有驱动件,驱动件与受力件相互适配,内槽体2能在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着活动轨道进行两个不同方
向的移动,外槽体1的外侧设置清理刀具,清理刀具能在内槽体2的移动过程中对内槽体2的内侧进行清理。
[0027]请参阅图3,为了使受力件能与驱动件相互作用,内槽体2设置在外槽体1的内侧,且内槽体2的开口侧与外槽体1的开口侧平齐,保证了外槽体1与内槽体2结构的平整性,使内槽体2与外槽体1从视觉上观看形同于同一个整体,整体更加美观、整洁,外槽体1的外侧开设有贯穿外槽体1的方形通孔101,驱动件的齿轮401部分可通过方形通孔101与受力件外侧的齿块301部分啮合,保证了结构之间的正常连接配合,同时方形通孔101的开设不会过多的影响外槽体1原有的结构强度,使外槽体1仍能在内槽体2外侧承担功能保护的作用,保证了整个溜槽的结构强度足够。
[0028]请参阅图3,为了使内槽体2能沿轨道方向进行双向移动,活动轨道由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组成,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均呈凸字形,并相互交错开设在外槽体1的内侧,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相互远离的一端沿轨道痕迹延伸并贯穿外槽体1,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均以方形通孔101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内槽体2的外侧设置有呈凸字形,并适配于活动轨道的滑块201,滑块201呈左右交错分布,并靠近于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清理式溜槽,包括外槽体(1)和内槽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槽体(1)的内侧设置有供所述内槽体(2)进行移动的活动轨道,所述活动轨道由两个区域组成,且两个区域分别朝向所述外槽体(1)的两侧延伸开设;所述内槽体(2)的外侧设置有受力件;所述外槽体(1)的外侧设置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受力件相互适配,所述内槽体(2)能在所述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着所述活动轨道进行两个不同方向的移动;所述外槽体(1)的外侧设置清理刀具,所述清理刀具能在所述内槽体(2)的移动过程中对所述内槽体(2)的内侧进行清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理式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体(2)设置在所述外槽体(1)的内侧,且所述内槽体(2)的开口侧与所述外槽体(1)的开口侧平齐,所述外槽体(1)的外侧开设有贯穿所述外槽体(1)的方形通孔(1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清理式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轨道由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组成,所述第一滑槽(102)和所述第二滑槽(103)均呈凸字形,并相互交错开设在所述外槽体(1)的内侧,所述第一滑槽(102)和所述第二滑槽(103)相互远离的一端沿轨道痕迹延伸并贯穿所述外槽体(1),所述第一滑槽(102)和所述第二滑槽(103)均以所述方形通孔(101)为中心呈对称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清理式溜槽,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东波,陈宇,王俊,杨飞,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