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公开了一种出风结构及车辆。该吹风结构包括壳体和第一导风组件,壳体的送风口外扩形成补偿腔,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铰接设置在补偿腔的敞口端的第一叶片以及用于带动第一叶片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每个第一叶片上分别设有多个通风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送风口增设补偿腔,进而增加壳体出风的截面积,使得柔风状态下,进入到补偿腔内的气体流速降低,进而使得通过通风口排出的气体的流速降低,以使得出风达到柔风效果,进而增加乘客的舒适度,同时,避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此外,常规风位下,处于边部的第一叶片将补偿腔与送风口隔开,进而使得出风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叶片之间流出,避免影响供风效果。避免影响供风效果。避免影响供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空调送风口属于汽车内饰部件,一般布置于主副仪表板上,当开启空调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可调节车内环境温度,通过调节风口叶片,改变吹风方向。作为汽车内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件和外观件,其操作的方便性、舒适性等一直是乘客所关注的重要方面。
[0003]目前的汽车空调送风口多为其风向通过送风口格栅导向,即通过调节送风口叶片的角度来实现出风方向的调整。这种方式只能将出风集中在某一个方向上,乘客在该方向上会有明确的风感,送风口的平均风速往往会达到5~8m/s。而身体的其他部分由于不在出风方向上,往往没有明显的风感。这样会导致体感的温度分布非常不均匀,极大地影响乘客的舒适性,特别对于身体体质较差的人群,容易引发感冒等问题。目前,将空调的出风以较低的风速送至乘员舱内,以达到柔风的效果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及车辆。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
[0006]可供气体流通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送风口外扩形成补偿腔;和
[0007]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铰接设置在所述补偿腔的敞口端的第一叶片,以及用于带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转动于柔风位和常规风位的第一驱动组件,每个所述第一叶片上分别设有多个通风口,并配置为:
[0008]当所述第一叶片转动至所述柔风位时,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密封所述补偿腔的敞口端;
[0009]当所述第一叶片转动至所述常规风位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叶片之间形成风道,处于边部的所述第一叶片将所述补偿腔与所述送风口隔开。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件,并配置为:
[0011]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传动件带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同步转动。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叶片的端部设有第一驱动臂,所述第一驱动臂的端部伸出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的第一驱动板,多个所述第一驱动臂的伸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板铰接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驱动臂为第一主动驱动臂,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主动驱动臂围绕与其所处的所述第一叶片的旋转轴转动。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主动驱动臂的伸出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
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与所述第一主动驱动臂所处的所述第一叶片的旋转轴同轴设置。
[0014]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驱动臂的移动轨迹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驱动臂与所述第一弧形槽滑动配合。
[0015]可选地,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铰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进风口的第二叶片,以及用于带动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叶片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二叶片的旋转轴。
[0016]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并配置为:
[0017]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传动件带动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同步转动。
[0018]可选地,所述第二叶片的端部设有第二驱动臂,所述第二驱动臂的端部伸出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的第二驱动板,多个所述第二驱动臂的伸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板铰接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驱动臂为第二主动驱动臂,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主动驱动臂围绕与其所处的所述第二叶片的旋转轴转动。
[0019]可选地,所述第二主动驱动臂的伸出端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与所述第二主动驱动臂所处的所述第二叶片的旋转轴同轴设置。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出风结构。
[0021]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22]本专利技术在送风口增设补偿腔,进而增加壳体出风的截面积,使得柔风状态下,进入到补偿腔内的气体流速降低,进而使得通过通风口排出的气体的流速降低,以使得出风达到柔风效果,进而增加乘客的舒适度,同时,避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此外,常规风位下,处于边部的第一叶片将补偿腔与送风口隔开,进而使得出风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叶片之间流出,避免影响供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2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常规风位下的出风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柔风位下的出风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常规风位下的第一叶片所处位置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常规风位下的第一叶片所处位置的侧视图;
[0031]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车辆的工作模式的流程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壳体;101、上补偿腔;102、下补偿腔;2、第一叶片;21、第一水平叶片;211、第一水平旋转轴;212、第一驱动臂;22、第二水平叶片;221、第二水平旋转轴;23、第三水平叶片;231、第三水平旋转轴;24、第四水平叶片;241、第四水平旋转轴;3、第一驱动板;301、第一齿轮;4、第一驱动电机;401、第二齿轮;5、第二驱动板;6、第二驱动电机;7、第二叶片;71、第一垂直叶片;72、第二垂直叶片;73、第三垂直叶片;74、第四垂直叶片;75、第五垂直叶片;76、第六垂直叶片;99、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5]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方式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0036]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出风结构包括可供气体流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供气体流通的壳体(1),所述壳体(1)的送风口外扩形成补偿腔;和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铰接设置在所述补偿腔的敞口端的第一叶片(2),以及用于带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转动于柔风位和常规风位的第一驱动组件,每个所述第一叶片(2)上分别设有多个通风口(99),并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叶片(2)转动至所述柔风位时,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密封所述补偿腔的敞口端;当所述第一叶片(2)转动至所述常规风位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叶片(2)之间形成风道,处于边部的所述第一叶片(2)将所述补偿腔与所述送风口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件,并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传动件带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同步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2)的端部设有第一驱动臂(212),所述第一驱动臂(212)的端部伸出所述壳体(1)的侧壁,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侧面的第一驱动板(3),多个所述第一驱动臂(212)的伸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板(3)铰接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驱动臂(212)为第一主动驱动臂,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主动驱动臂围绕与其所处的所述第一叶片(2)的旋转轴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驱动臂的伸出端设有第一齿轮(301),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301)相啮合的第二齿轮(40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和与所述第一主动驱动臂所处的所述第一叶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翔,王梓旭,张翔天,曹泓宇,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