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2384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属于砂模铸造技术领域;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板、连接柱、第一气缸、第一连接架、上模箱、第二气缸、第二连接架和下模箱;使第一气缸通过第一连接架带动上模箱移动,并使第二气缸通过第二连接架带动下模箱移动,以实现上模箱与下模箱开启或合并。通过将第一导向耳设置在上模箱的两侧,将第二导向耳设置在下模箱的两侧,并使连接柱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耳和第二导向耳,以实现上模箱和下模箱分别通过第一导向耳和第二导向耳沿着连接柱移动,从而避免上模箱和下模箱在移动时发生偏移,以提升上模箱和下模箱与移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对承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砂模铸造
,具体涉及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相关技术中,由于承载鞍零件结构比较复杂,且需求的数量较少,因此采用砂模铸造是最优的方法。当采用砂模铸造时,需要使上模箱和下模箱频繁的开启、合并,如果上模箱和下模箱在移动时发生偏移,将会影响对承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采用砂模铸造时,需要使上模箱和下模箱频繁的开启、合并,如果上模箱和下模箱在移动时发生偏移,将会影响对承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采用将第一导向耳设置在上模箱的两侧,将第二导向耳设置在下模箱的两侧,并使连接柱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耳和第二导向耳,以实现上模箱和下模箱分别通过第一导向耳和第二导向耳沿着连接柱移动,从而避免上模箱和下模箱在移动时发生偏移,以提升上模箱和下模箱与移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对承载鞍零件浇铸效果的效果。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0004]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板、连接柱、第一气缸、第一连接架、上模箱、第二气缸、第二连接架和下模箱;两个支撑板竖直固定在底板上;至少两个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相连接;第一气缸设置有第一输出轴,第一气缸固定在一个支撑板上,且第一输出轴穿过支撑板;第一连接架与第一输出轴相连接,第一连接架位于至少两个连接柱之间;上模箱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向耳,上模箱与第一连接架相连接,且连接柱穿过第一导向耳;第二气缸设置有第二输出轴,第二气缸固定在另一个支撑板上,且第二输出轴穿过支撑板;第二连接架与第二输出轴相连接,第二连接架位于至少两个连接柱之间;下模箱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导向耳,下模箱与第二连接架相连接,且连接柱穿过第二导向耳。
[0005]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包括:第一横梁、第三气缸和第一压板;第一横梁嵌入第一连接架内,且第一横梁与第一连接架相连接;第三气缸设置有第三输出轴,第三气缸固定在第一横梁上,且第三输出轴穿过第一横梁;第一压板与第三输出轴相连接,且第一压板嵌入上模箱内。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包括:第一滑槽;第一滑槽设置在上模箱的内壁上,且第一压板嵌入第一滑槽内。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包括:第二横梁、第四气缸和第二压板;第二横梁嵌入第二连接架内,且第二横梁与第二连接架相连接;第四气缸设置有第四输出轴,第四气缸固定在第二横梁上,且第四输出轴穿过第二横梁;第二压板与第四输出轴相
连接,且第二压板嵌入下模箱内。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包括:第二滑槽;第二滑槽设置在下模箱的内壁上,且第二压板嵌入第二滑槽内。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包括:第一让位孔和第二让位孔;第一让位孔设置在第一横梁上,且第一让位孔绕设在第三输出轴的外侧;第二让位孔设置在第二横梁上,且第二让位孔绕设在第四输出轴的外侧。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包括:定位孔和定位销;定位孔设置在上模箱上;定位销与下模箱相连接,且定位销嵌入定位孔内。
[0012]本技术的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0013]1.使第一气缸通过第一连接架带动上模箱移动,并使第二气缸通过第二连接架带动下模箱移动,以实现上模箱与下模箱开启或合并。通过将第一导向耳设置在上模箱的两侧,将第二导向耳设置在下模箱的两侧,并使连接柱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耳和第二导向耳,以实现上模箱和下模箱分别通过第一导向耳和第二导向耳沿着连接柱移动,从而避免上模箱和下模箱在移动时发生偏移,以提升上模箱和下模箱与移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对承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
[0014]2.通过第三气缸带动第一压板在上模箱内移动,以实现第一压板将上模箱内的砂子压实,从而提升对承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
[0015]3.通过将第一滑槽设置在上模箱的内壁上,并使第一压板嵌入第一滑槽内,以实现第一压板在第一滑槽内移动,从而提升第一压板移动的稳定性。
[0016]4.通过第三气缸带动第二压板在下模箱内移动,以实现第二压板将下模箱内的砂子压实,从而提升对承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
[0017]5.通过将第二滑槽设置在下模箱的内壁下,并使第二压板嵌入第二滑槽内,以实现第二压板在第二滑槽内移动,从而提升第二压板移动的稳定性。
[0018]6.通过将第一让位孔设置在第一横梁上,并使第一让位孔绕设在第三输出轴的外侧,以实现第三输出轴在第一让位孔内移动,从而避免第三输出轴与第一横梁发生干涉,以避免第三输出轴发生损坏。通过将第二让位孔设置在第二横梁上,并使第二让位孔绕设在第四输出轴的外侧,以实现第四输出轴在第二让位孔内移动,从而避免第四输出轴与第二横梁发生干涉,以避免第四输出轴发生损坏。
[0019]7.通过将定位孔设置在上模箱上,将定位销与下模箱相连接,并使定位销嵌入定位孔内,以实现对上模箱与下模箱进行定位,避免上模箱与下模箱发生偏移,从而提升对承载鞍零件的浇铸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的俯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的剖视图;
[0022]图3为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23]图4为图2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24]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25]10底板,11支撑板,12连接柱,13第一气缸,14第一连接架,15上模箱,16第一导向
耳,17第二气缸,18第二连接架,19下模箱,20第二导向耳,21第一横梁,22第三气缸,23第三输出轴,24第一压板,25第一滑槽,26第二横梁,27第四气缸,28第四输出轴,29第二压板,30第二滑槽,31第一让位孔,32第二让位孔,33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7]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包括:底板10、支撑板11、连接柱12、第一气缸13、第一连接架14、上模箱15、第二气缸17、第二连接架18和下模箱19;两个支撑板11竖直固定在底板10上;至少两个连接柱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11相连接;第一气缸13设置有第一输出轴,第一气缸13固定在一个支撑板11上,且第一输出轴穿过支撑板11;第一连接架14与第一输出轴相连接,第一连接架14位于至少两个连接柱12之间;上模箱15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向耳16,上模箱15与第一连接架14相连接,且连接柱12穿过第一导向耳16;第二气缸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竖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连接柱,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相连接;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置有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一个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过所述支撑板;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位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上模箱,所述上模箱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向耳,所述上模箱与所述第一连接架相连接,且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第一导向耳;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置有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气缸固定在另一个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支撑板;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位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下模箱,所述下模箱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导向耳,所述下模箱与所述第二连接架相连接,且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第二导向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鞍砂模铸造装置还包括: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嵌入所述第一连接架内,且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连接架相连接;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设置有第三输出轴,所述第三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上,且所述第三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横梁;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三输出轴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压板嵌入所述上模箱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银丰机车车辆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