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属于新能源电池管理技术领域,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包括电池主体,所述电池主体上方与下方分别设置有上空心板和下空心板,所述下空心板与上空心板之间呈阵列式设置有多个中空连通管,且中空连通管的空腔分别与下空心板与上空心板导通连接,所述上空心板上方安装有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一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且所述冷却进口与冷却出口处分别导通连接有冷却进管和冷却出管,所述冷却进管处安装有第一循环泵,它可以实现,通过利用循环冷却的方式对电池主体进行散热,同时并保证冷却液的稳定恒定,从而可提高电池主体的散热效果。从而可提高电池主体的散热效果。从而可提高电池主体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电池管理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功能装置就是电池,目前新能源电池的安装方式简单,用于电池安装的框架结构固定,功能性单一,无法提升电池的减震和散热性能,专利申请号CN201922287996.X中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带动惯性调流板移动,从而加大上端负压抽风口的大小,防水散热性能增强。
[0003]但是专利申请号CN201922287996.X中主要是利用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带动惯性调流板移动,从而加大上端负压抽风口的大小,利用风冷的形式对电池进行散热,但是在炎热的夏季使用时,由于外界的环境温度较高,因此通过风冷的散热方式使新能源汽车电池组会有自身失效发热、装机受损发热、短路发热等现象,进而引发自燃或者燃烧,严重威胁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需要对电池的散热进行改进,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它可以实现通过利用循环冷却的方式对电池主体进行散热,同时并保证冷却液的稳定恒定,从而可提高电池主体的散热效果。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包括电池主体,所述电池主体上方与下方分别设置有上空心板和下空心板,所述下空心板与上空心板之间呈阵列式设置有多个中空连通管,且中空连通管的空腔分别与下空心板与上空心板导通连接;
[0009]所述上空心板上方安装有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一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且所述冷却进口与冷却出口处分别导通连接有冷却进管和冷却出管,所述冷却进管处安装有第一循环泵,所述冷却进管和冷却出管底端分别与上空心板和下空心板导通连接;
[0010]所述板式换热器另一侧外壁分别设置有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且所述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分别导通连接有换热进管和换热出管,所述换热出管处安装有第二循环泵;
[0011]所述板式换热器一侧安装有外衬套,所述外衬套内侧设置有内衬套,且内衬套与换热进管和换热出管尾端导通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主体位于中空连通管的内侧,且电池主体与中空连通管之间设有导热硅脂。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外衬套与内衬套之间设置有空腔,所述外衬套两侧外壁处均设置有散热窗,且所述散热窗内侧安装有散热扇。
[0014]进一步的,所述外衬套底端设置有安装座,且外衬套、内衬套和安装座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外衬套顶部通过沉头螺钉安装有盖板。
[0016]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下表面一体成型有凸台,所述凸台与内衬套顶口处构成嵌入式结构,且凸台与内衬套顶口结合处涂覆有密封胶。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下空心板底部边缘处对称安装有多个柔性固定座。
[0018]3.有益效果
[00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0](1)本方案,在夏季用车时,利用新能源车上的控制系统开启第一循环泵与第二循环泵,通过利用第一循环泵将下空心板与上空心板中的冷却液通过冷却进管抽入到板式换热器中,然后利用冷却出管进行循环,使中空连通管对电池主体上的热量进行收集,然后通过流动的冷却液将收集的热量带走;
[0021]同时通过第二循环泵利用换热出管将内衬套中的冷却液抽出,输送到板式换热器中,然后利用换热进管对内衬套中的冷却液进行循环,从而对下空心板与上空心板中的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使下空心板与上空心板中的冷却液保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之内,从而可提高电池主体的散热效果。
[0022](2)本方案,通过散热扇接通电源之后开设工作,从而可加快外衬套与内衬套之间空腔中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有利于内衬套中冷却液的降温,从而提高换热效果,进而可提高对电池主体冷却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中空连通管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内衬套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的盖板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标号说明:
[0029]1、下空心板;2、上空心板;3、中空连通管;4、电池主体;5、板式换热器;6、第一循环泵;7、冷却进管;8、冷却出管;9、换热进管;10、换热出管;11、第二循环泵;12、外衬套;13、内衬套;14、散热扇;15、安装座;16、盖板;17、凸台;18、柔性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
[0032]请参阅图1
‑
5,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包括电池主体4,电池主体4上方与下方分别设置有上空心板2和下空心板1,下空心板1与上空心板2之间呈阵列式设置有多个中空连通管3,且中空连通管3的空腔分别与下空心板1与上空心板2导通连接;
[0033]上空心板2上方安装有板式换热器5,板式换热器5一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且冷却进口与冷却出口处分别导通连接有冷却进管7和冷却出管8,冷却进管7处安装有第一循环泵6,冷却进管7和冷却出管8底端分别与上空心板2和下空心板1导通连接;
[0034]板式换热器5另一侧外壁分别设置有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且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分别导通连接有换热进管9和换热出管10,换热出管10处安装有第二循环泵11;
[0035]板式换热器5一侧安装有外衬套12,外衬套12内侧设置有内衬套13,且内衬套13与换热进管9和换热出管10尾端导通连接;
[0036]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循环泵6与第二循环泵11与新能源汽车上的控制系统相连接,第一循环泵6与第二循环泵11的电能由电池主体4供给;
[0037]在上空心板2与下空心板1中加注适量的冷却液,同时在内衬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架,包括电池主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主体(4)上方与下方分别设置有上空心板(2)和下空心板(1),所述下空心板(1)与上空心板(2)之间呈阵列式设置有多个中空连通管(3),且中空连通管(3)的空腔分别与下空心板(1)与上空心板(2)导通连接;所述上空心板(2)上方安装有板式换热器(5),所述板式换热器(5)一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冷却进口和冷却出口,且所述冷却进口与冷却出口处分别导通连接有冷却进管(7)和冷却出管(8),所述冷却进管(7)处安装有第一循环泵(6),所述冷却进管(7)和冷却出管(8)底端分别与上空心板(2)和下空心板(1)导通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5)另一侧外壁分别设置有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且所述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分别导通连接有换热进管(9)和换热出管(10),所述换热出管(10)处安装有第二循环泵(11);所述板式换热器(5)一侧安装有外衬套(12),所述外衬套(12)内侧设置有内衬套(13),且内衬套(13)与换热进管(9)和换热出管(10)尾端导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安装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民,李余龙,嵇拓,马树洋,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嘉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