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插式排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0025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插式排插,包括下壳体,上壳体,第一导电元件,第二导电元件以及接电组件,下壳体设有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上壳体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上壳体的表面开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第一导电元件包括第一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插电片,第一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一定位区,第二导电元件包括第二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插电片,第二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二定位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排插需要专门对孔插入使用不便的问题。入使用不便的问题。入使用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插式排插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插式排插。

技术介绍

[0002]排插俗称拖线板,学名接线板。插排指的是带电源线和插头且可以移动的多孔插座。可以一座多用,既节省了空间又节省了线路。一般而言,室内规划的插座大多是设在壁面或墙角的位置,且数量并不多,而电子装置的电源线仅具有一定的长度,如果人们使电子装置正常运作,必需将电子装置移至邻近墙边处,才能够将电源线插接至插座内。
[0003]现有的排插在使用中,一般插孔都是指定尺寸进行配合插接使用,不能进行混插,影响使用,不能有效防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配合形成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来配合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分别用于两个导电元件的定位,并且两个插孔配合两个导电元件,而且为间隔设计,可任意对两个插孔进行混插使用,有利于防呆插入设计,解决了现有排插需要专门对孔插入使用不便的问题的混插式排插。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插式排插,包括下壳体,上壳体,第一导电元件,第二导电元件以及接电组件,所述下壳体设有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所述上壳体的一面与下壳体扣合连接,所述上壳体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第一定位区连通,所述第二固定槽与所述第二定位区连通,所述上壳体的表面开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一固定槽连通,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二固定槽连通,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后的一端设有连接腔;所述第一导电元件包括第一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插电片,所述第一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一定位区,所述第一插电片的上端伸入至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二导电元件包括第二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插电片,所述第二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二定位区,所述第二插电片的上端伸入至第二固定槽内;所述接电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腔、并用于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接电。
[000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下壳体设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导电片设于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导电片设于第二定位槽。
[000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间隔设于支撑条的表面。
[000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定位区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定位区设有第二加强筋。
[000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插孔与第二插孔为间隔设置。
[00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插电片居中设有第一接触夹槽,所述第一
接触夹槽的槽口处朝向第一插孔。
[00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插电片居中设有第二接触夹槽,所述第二接触夹槽的槽口处朝向第二插孔。
[001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接电组件包括安装在连接腔的插接端口、以及连接于插接端口的连接插头,所述插接端口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电连接,所述连接插头用于配合插接端口插接导电。
[001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插接端口设有插电元件,所述连接插头设有配合插槽,所述配合插槽与连接插头插接。
[0014]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插接端口的外沿设有连接螺纹和配合凸条,所述连接插头设有锁紧螺帽和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凹槽与配合凸条配合,所述锁紧螺帽与连接螺纹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相比现有的排插,本技术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配合形成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来配合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分别用于两个导电元件的定位,并且两个插孔配合两个导电元件,而且为间隔设计,可任意对两个插孔进行混插使用,有利于防呆插入设计,解决了现有排插需要专门对孔插入使用不便的问题,整体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具体是,设置了下壳体,上壳体,第一导电元件,第二导电元件以及接电组件,所述下壳体设有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所述上壳体的一面与下壳体扣合连接,所述上壳体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第一定位区连通,所述第二固定槽与所述第二定位区连通,所述上壳体的表面开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一固定槽连通,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二固定槽连通,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后的一端设有连接腔;所述第一导电元件包括第一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插电片,所述第一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一定位区,所述第一插电片的上端伸入至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二导电元件包括第二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插电片,所述第二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二定位区,所述第二插电片的上端伸入至第二固定槽内;所述接电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腔、并用于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接电。还设置接电组件,接电组件用于配合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导电,用于将市电接入进行供电,在排插连接时导电。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混插式排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混插式排插的爆炸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混插式排插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中混插式排插的接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1中混插式排插的接电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下壳体1、第一定位区11、第一加强筋111、第二定位区12、第二加强筋121、支撑条13、第一定位槽131、第二定位槽132、上壳体2、第一固定槽21、第二固定槽22、第一插孔23、第二插孔24、连接腔25、第一导电元件3、第一导电片31、第一插电片32、第一接触夹槽321、第二导电元件4、第二导电片41、第二插电片42、第二接触夹槽421、接电组件5、插接端口51、插电元件511、连接螺纹512、配合凸条513、连接插头52、配合插槽521、锁紧螺
帽522、配合凹槽5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26]如图1~图5所示,一种混插式排插,设置了下壳体1,上壳体2,第一导电元件3,第二导电元件4以及接电组件5,所述下壳体1设有第一定位区11和第二定位区12;所述上壳体2的一面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插式排插,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设有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一面与下壳体扣合连接,所述上壳体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第一定位区连通,所述第二固定槽与所述第二定位区连通,所述上壳体的表面开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一固定槽连通,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二固定槽连通,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后的一端设有连接腔;第一导电元件,所述第一导电元件包括第一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插电片,所述第一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一定位区,所述第一插电片的上端伸入至第一固定槽内;第二导电元件,所述第二导电元件包括第二导电片以及连接于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插电片,所述第二插电片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二定位区,所述第二插电片的上端伸入至第二固定槽内;接电组件,所述接电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腔、并用于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接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插式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设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导电片设于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导电片设于第二定位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插式排插,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运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宝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