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电机框架(1)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电机框架(1)上沿电机框架(1)一周设置多个贯通电机框架(1)的框架水道(2),电机框架(1)一端设置前端盖(3),电机框架(1)另一侧设置后端盖(4),所述的前端盖(3)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前迂回水路(5),后端盖(4)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后迂回水路(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既有效扩大冷却水道容积,扩大覆盖面积,提高冷却效率,同时使得挤压模具简单,费用低,且模具开发时间短,挤压成型模具费用降低约70%,有效降低成本。有效降低成本。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
[0001]本技术属于新能源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机冷却及成本控制问题一直是行业热门改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电机,是在电机框架上加工出S型水路,电机框架为高低压铸造或铸造再焊接等结构形式。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电机框架采用铸造形式加工,铸造模具复杂程度较高、模具费用偏高,开模周期长。另一方面,冷却水路只是覆盖电机框架,覆盖面积不足,影响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既有效扩大冷却水道容积,扩大覆盖面积,提高冷却效率,另一方面,电机框架不再采用铸造方式加工,而采用挤压工艺,使得挤压模具简单,费用低,且模具开发时间短,与铸造模具相比挤压成型模具费用降低约70%,有效降低成本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
[000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技术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包括电机框架,电机框架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所述的电机框架上沿电机框架一周设置多个贯通电机框架的框架水道,每道框架水道分别平行于电机框架中心轴线,电机框架一端设置前端盖,电机框架另一侧设置后端盖,所述的前端盖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前迂回水路,后端盖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后迂回水路。
[0006]所述的电机框架前端面与前端盖连接,电机框架前端面与前端盖连接时,电机框架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前端同时连通前端盖上的一个前迂回水路。
[0007]所述的电机框架后端面与后端盖连接,电机框架后端面与后端盖连接时,电机框架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后端同时连通后端盖上的一个后迂回水路。
[0008]所述的前端盖上的前迂回水路和后端盖上的后迂回水路设置为错位布置的结构,每个前迂回水路和对应一个后迂回水路同时只能与同一道框架水道连通。
[0009]所述的电机框架设置为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制作而成的结构。电机框架为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制作的挤压电机框架。
[0010]所述的前端盖上设置进水口,进水口连通一个前迂回水路。
[0011]所述的后端盖上设置出水口,出水口连通一个后迂回水路。
[0012]所述的前端盖上的多个前迂回水路、电机框架上的多道框架水道、后端盖上的多个后迂回水路形成电机水路,电机水路从进水口到出水口呈往复弯折的S型结构。
[0013]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14]本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首先是简化电机框架的结构,电机框架上只需要设置多个贯通电机框架的框架水道,多道框架水道按间隙平行布置,不再需要在
电机框架上加工结构复杂的S型冷却水道。电机框架结构简单,采用挤压模式即可实现加工,挤压模具结构简单,降低模具投入成本,即降低电机加工成本。同时对前端盖和后端盖结构进行改进,在电机框架分别与前端盖和后端盖连接后,电机框架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前端同时连通前端盖上的一个前迂回水路,电机框架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后端同时连通后端盖上的一个后迂回水路。而前端盖上的前迂回水路和后端盖上的后迂回水路设置为错位布置的结构,每个前迂回水路和对应一个后迂回水路同时只能与同一道框架水道连通。这样,冷却水路不仅贯通电机框架,而且延伸到前端盖和后端盖位置,冷却水路整体仍然为S型结构,有效增加了冷却水路的容积,使得电机的冷却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冷却效率。本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既有效扩大冷却水道容积,扩大覆盖面积,提高冷却效率,同时,电机框架不再采用铸造方式加工,而采用挤压工艺,使得挤压模具简单,费用低,且模具开发时间短,与铸造模具相比挤压成型模具费用降低约70%,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的冷却水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的冷却水路展开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电机框架;2、框架水道;3、前端盖;4、后端盖;5、前迂回水路;6、后迂回水路;7、进水口;8、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1]如附图1
‑
附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包括电机框架1,电机框架1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所述的电机框架1上沿电机框架1一周设置多个贯通电机框架1的框架水道2,每道框架水道2分别平行于电机框架1中心轴线,电机框架1一端设置前端盖3,电机框架1另一侧设置后端盖4,所述的前端盖3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前迂回水路5,后端盖4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后迂回水路6。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技术方案。对电机的冷却水路进行优化,首先是简化电机框架的结构,电机框架上只需要设置多个贯通电机框架1的框架水道2,多道框架水道按间隙平行布置,而不再需要在电机框架上加工结构复杂的S型冷却水道。电机框架结构简单,采用挤压模式即可实现加工,挤压模具结构简单,有效降低模具投入成本,即降低电机加工成本。而同时对前端盖和后端盖结构进行改进,这样,在电机框架分别与前端盖和后端盖连接后,电机框架1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2前端同时连通前端盖3上的一个前迂回水路5,电机框架1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2后端同时连通后端盖4上的一个后迂回水路6。而前端盖3上的前迂回水路5和后端盖4上的后迂回水路6设置为错位布置的结构,每个前迂回水路5和对应一个后迂回水路6同时只能与同一道框架水道2连通。这样,冷却水路不仅贯通电机框
架,而且延伸到前端盖和后端盖位置,冷却水路整体仍然为S型结构,有效增加了冷却水路的容积,使得电机的冷却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冷却效率。本技术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结构简单,既有效扩大冷却水道容积,扩大覆盖面积,提高冷却效率,同时电机框架不再采用铸造方式加工,采用挤压工艺,挤压模具简单,费用低,且模具开发时间短,与铸造模具相比挤压成型模具费用降低约70%,有效降低成本。
[0022]所述的电机框架1前端面与前端盖3连接,电机框架1前端面与前端盖3连接时,电机框架1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2前端同时连通前端盖3上的一个前迂回水路5。上述结构,对前端盖的结构进行改进,前端盖内侧面设置多个按间隙布置的前迂回水路。而电机框架1前端面与前端盖3连接时,框架水道前端与前迂回水路连通,实现框架水道内的水通过前端盖时实现U型迂回转向,最终形成S型冷却水路。
[0023]所述的电机框架1后端面与后端盖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框架(1),电机框架(1)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所述的电机框架(1)上沿电机框架(1)一周设置多个贯通电机框架(1)的框架水道(2),每道框架水道(2)分别平行于电机框架(1)中心轴线,电机框架(1)一端设置前端盖(3),电机框架(1)另一侧设置后端盖(4),所述的前端盖(3)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前迂回水路(5),后端盖(4)内侧面边沿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凹进的后迂回水路(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框架(1)前端面与前端盖(3)连接,电机框架(1)前端面与前端盖(3)连接时,电机框架(1)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2)前端同时连通前端盖(3)上的一个前迂回水路(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框架(1)后端面与后端盖(4)连接,电机框架(1)后端面与后端盖(4)连接时,电机框架(1)相邻的两道框架水道(2)后端同时连通后端盖(4)上的一个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俊,张境方,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安川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