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旋翼装置及飞行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866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旋翼装置及飞行器,所述桨叶可转动安装在桨叶安装架上;所述变距驱动机构包括:行星齿轮组、变距驱动装置和锥齿轮组。行星齿轮组安装在所述桨叶安装架内,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太阳轮、至少一个行星轮和内齿圈;变距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太阳轮连接,并驱动所述太阳轮转动;所述锥齿轮组包括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内齿圈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沿圆周方向止动安装在所述桨叶的根部,并在所述第一锥齿轮带动下转动。该变距驱动机构可以使对应飞行器、旋翼装置的变距机构能够以较小的体积,承受动态变距时产生的较大阻力。承受动态变距时产生的较大阻力。承受动态变距时产生的较大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旋翼装置及飞行器


[0001]本技术涉及飞行器
,具体涉及一种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旋翼装置及飞行器。

技术介绍

[0002]螺旋桨是依靠桨叶在流体(例如空气或者水)中旋转,将发动机或电动机的旋转动能转换为推力(拉力或升力)的装置,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作为飞行器中一种重要的动力机构,广泛应用于飞行器
;在轮船、潜水艇等领域也大量应用。常规的螺旋桨是定距螺旋桨,即便也有变距螺旋桨,但变距机构变速比较低,且稳定性和结构紧凑性较差,尤其是在动态变距时,无法承受较大的阻力。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旋翼装置及飞行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旋翼装置及飞行器,以使对应飞行器、旋翼装置的变距机构能够以较小的体积,承受动态变距时产生的较大阻力。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所述桨叶可转动安装在桨叶安装架上;所述变距驱动机构包括:行星齿轮组、变距驱动装置和锥齿轮组。行星齿轮组安装在所述桨叶安装架内;变距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行星齿轮组连接;所述锥齿轮组包括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行星齿轮组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沿圆周方向止动安装在所述桨叶的根部,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并在所述第一锥齿轮带动下转动。
[0005]在本技术变距驱动机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太阳轮、至少一个行星轮和内齿圈,所述变距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太阳轮连接并驱动所述太阳轮转动,所述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锥齿轮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
[0006]在本技术变距驱动机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三个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桨叶安装架上,并沿圆周均布在所述太阳轮的周围,所述齿圈绕设于三个所述行星齿轮外侧,所述太阳轮和所述齿圈均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
[0007]在本技术变距驱动机构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分别设置于同一轴线延伸方向的两侧。
[0008]在本技术变距驱动机构一实施例中,所述桨叶安装架包括齿轮箱和与所述齿轮箱相连接的罩壳,所述罩壳和所述齿轮箱从所述桨叶的两侧夹持安装于所述桨叶根部的旋转支撑件。
[0009]在本技术变距驱动机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一侧转动安装在所述变距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另一侧转动安装在所述罩壳上。
[0010]在本技术变距驱动机构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可拆卸同
轴固定或呈一体连接。
[001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旋翼装置,该旋翼装置包括旋翼驱动装置、桨叶安装架和转动安装在所述桨叶安装架上的至少一个桨叶,所述旋翼装置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变距驱动机构;所述行星齿轮组在变距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从而驱动每一所述桨叶根部的第二锥齿轮转动,以带动所述的桨叶同步转动。
[0012]在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所述桨叶有三个,三个桨叶沿所述桨叶安装架的圆周方向均布。
[0013]在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所述变距驱动装置和所述旋翼驱动装置为同一双转子驱动电机,所述双转子驱动电机具有独立运作的第一扭矩输出端和第二扭矩输出端,所述桨叶安装架与所述第一扭矩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扭矩输出端固定连接。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飞行器,该飞行器包括机身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旋翼装置。
[0015]本技术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通过行星齿轮组与锥齿轮组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减速比、而且可以使变距驱动机构在克服较大动态变距阻力的同时保持较为紧凑的布局。包含有本技术变距驱动机构的旋翼装置及飞行器,在动态变距时可以承受较大的阻力,增加了飞行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的三维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的轴侧半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变距机构的爆炸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行星齿轮与太阳轮的局部图;
[0023]图7为图6中I区域的放大图;
[0024]图8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锥齿轮组的啮合示意图;
[0025]图9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定子支架的主视图;
[0026]图10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定子支架的轴侧半剖视图;
[0027]图11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的三维轴侧图;
[0028]图12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盖体的三维轴侧图;
[0029]图13为本技术旋翼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盖体的轴侧半剖视图。
[0030]元件标号说明
[0031]10、桨叶;110、旋转支撑件;20、桨叶安装架;210、齿轮箱;211、第一圆柱凹槽;212、安装通孔;220、罩壳;221、第二圆柱凹槽;222、第一锥齿轮安装孔;30、变距机构;310、行星
齿轮组;311、太阳轮;312、行星轮;313、齿圈;320、锥齿轮组;321、第一锥齿轮;322、第二锥齿轮;323、第一锥齿轮安装轴;324、第五轴承;40、驱动装置;410、第一绕组;411、第一转子绕组;412、第一定子绕组;413、第一扭矩输出端;420、第二绕组;421、第二转子绕组;422、第二定子绕组;423、第二扭矩输出端;430、壳体;41、第四轴承;42、筒体;43、定子支架;431、通孔;432、散热片组;433、第三轴承安装腔;434、连接筋;435、第一定子安装座;436、第二定子安装座;437、连接部;44、第一盖体;441、第二轴承安装腔;442、通风孔;45、第二盖体;451、进风口;452、扇叶;453、第一轴承安装腔;454、转子卡槽;46、第一轴承;47、第二轴承;48、第三轴承;49、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桨叶的变距驱动机构,所述桨叶可转动安装在桨叶安装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驱动机构包括:行星齿轮组,安装在所述桨叶安装架内;变距驱动装置,其输出端与所述行星齿轮组连接;锥齿轮组,所述锥齿轮组包括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行星齿轮组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沿圆周方向止动安装在所述桨叶的根部,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并在所述第一锥齿轮带动下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距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太阳轮、至少一个行星轮和内齿圈,所述变距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太阳轮连接并驱动所述太阳轮转动,所述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锥齿轮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距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三个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桨叶安装架上,并沿圆周均布在所述太阳轮的周围,所述齿圈绕设于三个所述行星齿轮外侧,所述太阳轮和所述齿圈均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距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分别设置于同一轴线延伸方向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距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松柏徐大勇李清易礼杰王武先
申请(专利权)人:沃飞长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