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构及四足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228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机构及四足机器人,包括:第一旋转体包括第一转动连接端;以及第二旋转体包括第二转动连接端,第二转动连接端与第一转动连接端转动连接并配合构成转动关节,第二转动连接端与第一转动连接端采用形状互配设计,以使第二转动连接端与第一转动连接端之间配合形成安全间隙。由于第一转动连接端与第二转动连接端采用了形状互配设计并形成有安全间隙,该安全间隙的宽度小于使用者的手指最小直径,从而当旋转机构摆动使用过程中,即便使用者的手指触摸转动关节时,手指也无法意外伸入安全间隙内,不会被旋转机构所夹伤,能够有效消除夹手的潜在安全隐患,从而提高四足机器人的产品安全性与用户使用体验感。高四足机器人的产品安全性与用户使用体验感。高四足机器人的产品安全性与用户使用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机构及四足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安全防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旋转机构及四足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式各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等不同场景中。这些产品为了实现行走、锻炼等目的,会安装有旋转机构,现有旋转机构的转动关节处的间隙较大,使用过程中若人们不慎将手指伸入转动关节的间隙内时,旋转机构进行转动便容易造成夹伤手指的安全隐患存在,影响产品安全性和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旋转机构及四足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夹伤手指的安全隐患存在,降低产品安全性与使用体验感的问题。
[0004]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旋转机构,其包括:
[0005]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一旋转体包括第一转动连接端;以及
[0006]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包括第二转动连接端,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转动连接并配合构成转动关节,且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采用形状互配设计,以使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之间配合形成安全间隙。
[0007]上述方案的旋转机构,例如可应用装备于四足机器人中,使用时安装于机器人主体上,第二旋转体相对第一旋转体进行旋转摆动和/或第一旋转体相对机器人主体进行旋转摆动,从而便可提供四足机器人行走能力。具体而言,第一旋转体通过第一转动连接端与第二旋转体的第二转动连接端转动连接,以使第一转动连接端与第二转动连接端构成转动关节,满足旋转机构摆动行走需要,且由于第一转动连接端与第二转动连接端采用了形状互配设计,使得第一转动连接端与第二转动连接端之间能够形成安全间隙,该安全间隙的宽度小于使用者的手指最小直径,从而当旋转机构摆动使用过程中,即便使用者的手指触摸转动关节时,手指也无法意外伸入安全间隙内,不会被旋转机构所夹伤,能够有效消除夹手的潜在安全隐患,从而提高四足机器人的产品安全性与用户使用体验感。
[0008]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的其中之一设置为缺口槽,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的其中另一设置为关节体,所述关节体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缺口槽内。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间隙包括第一安全缝、第二安全缝和第三安全缝,所述缺口槽的槽壁与所述关节体的顶面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安全缝,所述缺口槽的第一槽侧壁与所述关节体的第一侧面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安全缝,所述缺口槽的第二槽侧壁与所述关
节体的第二侧面配合形成所述第三安全缝。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相对转动过程中,所述安全间隙的宽度保持不变。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设有抵接部,在所述旋转机构处于收折状态下,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抵触以使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收折侧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收折侧之间配合形成安全空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收折侧设有第一避让凹部,所述第一避让凹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收折侧之间配合形成安全空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收折侧设有第二避让凹部,所述第二避让凹部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收折侧之间配合形成安全空间。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收折侧设有第一避让凹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收折侧设有第二避让凹部,所述第一避让凹部与所述第二避让凹部相对设置并配合围成安全空间。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限位筋,所述限位筋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所述限位筋用于阻挡手指伸入所述旋转机构内部。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还设有限位配合部,在所述旋转机构处于展开最大状态时,所述限位配合部与所述限位筋抵接。
[0018]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四足机器人,其包括:
[0019]机器人主体;以及
[0020]四个如上所述的旋转机构,四个所述旋转机构可转动的装设于所述机器人主体上并呈矩形分布。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中四足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中旋转机构处于正常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旋转机构处于收折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旋转机构处于最大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00、四足机器人;10、旋转机构;11、第一旋转体;111、第一转动连接端;112、第二避让凹部;12、第二旋转体;121、第二转动连接端;121a、抵接部;121b、限位配合部;122、第一避让凹部;13、限位筋;20、机器人主体;30、安全间隙;40、安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四足机器人100,其包括:机器人主体20以及四个旋转机构10。其中,四个所述旋转机构10可转动的装设于所述机器人主体20上并呈矩形分布。使用时,几个旋转机构10可模仿四腿动物的行走姿态而实现四足机器人100行走、跳跃、奔跑等运动需要。使四足机器人100能够替代人类在探险、抢救、巡防等领域进行工作。
[0032]可以理解的,机器人主体20用于装载旋转机构10,同时机器人主体20上还安装有控制器、电池、驱动电机等功能组件。控制器用于控制四足机器人100的行动状态。电池用于为四足机器人100上的用电部件供电,保证四足机器人100具有一定的续航工作能力。驱动电机与旋转机构10驱动连接,以提供旋转机构10摆动所需的动力。
[0033]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四足机器人100还可以包括导航装置、任务执行终端(如机械抓手等)等功能组件,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即可。
[0034]而需要说明的是,其它实施例中旋转机构10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一旋转体包括第一转动连接端;以及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包括第二转动连接端,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转动连接并配合构成转动关节,且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采用形状互配设计,以使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之间配合形成安全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的其中之一设置为缺口槽,所述第一转动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的其中另一设置为关节体,所述关节体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缺口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间隙包括第一安全缝、第二安全缝和第三安全缝,所述缺口槽的槽壁与所述关节体的顶面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安全缝,所述缺口槽的第一槽侧壁与所述关节体的第一侧面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安全缝,所述缺口槽的第二槽侧壁与所述关节体的第二侧面配合形成所述第三安全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相对转动过程中,所述安全间隙的宽度保持不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端设有抵接部,在所述旋转机构处于收折状态下,所述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宗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