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027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包括尖部、针体和尾部,其中,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为弧形结构,所述针体为直杆结构,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形成在所述针体的两端,所述尖部、针体和尾部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尖部或所述针体上形成有倒刺,所述倒刺朝向所述尾部一侧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设计成三段式,分别为尖部、针体和尾部,直杆型的针体可以延长针距,使其可缝合的范围更大。并且,尾部的设置使得夹持更加方便,可以实现快速调针,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倒刺的设置又可以有效避免收纳进针体的腹膜组织脱出,也减少了挂蹭腹腔内器官的风险,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减少手术风险。减少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缝合针
,更加具体来说,本技术涉及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是治疗腹外疝的主流术式,其微创、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已得到共识。但腹腔镜下使用缝合针行缝合腹膜操作,一直是该术式的难点,特别是刚接触腹腔镜手术的术者。
[0003]传统腹膜缝合针,缝合操作一般需要三步:1)摆针:左手用分离钳夹线应用牵拉、旋转手法调节缝针使之摆放在针持夹针后正好形成垂直角度的位置(持针位);(2)持针:右手用针持直接持针,位置不合适时利用组织推动缝针至合适位置;(3)调针:一手夹针,一手夹在距针尾约1.5

2.0cm处通过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调节针到合适位置。可以左夹右调,也可右夹左调。
[0004]传统腹腔镜下缝合针,大部分为1/2弧,部分3/8弧,针距大多为10mm,传统缝合针的缺点在于,其一:调针、夹持缝合针需更加细致耐心,针尾较短,不利于初学者操作,操作时间明显延长,极大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不安全性;其二:缝合腹膜时,往往因为针距不够,每次只能一次缝合一边,然后穿针,重复操作,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创新地提供了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距较小,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包括尖部、针体和尾部,其中,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为弧形结构,所述针体为直杆结构,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形成在所述针体的两端,所述尖部、针体和尾部形成一体结构,
[0007]所述尖部或所述针体上形成有倒刺,所述倒刺朝向所述尾部一侧倾斜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倒刺形成在所述尖部弧形内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位于所述针体的同一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尖部为1/8圆弧,所述尾部为1/4圆弧,
[0011]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所在圆弧的半径相同。
[0012]进一步地,所述针体长度为8mm

12mm;
[0013]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的圆弧半径为4mm

6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针体的外周壁上形成有防滑面。
[0015]进一步地,所述防滑面包括形成在所述针体的外周壁上的凸起面和/或内凹面。
[0016]进一步地,所述针体的外周壁上形成有螺旋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凹面和所述针体的外壁面构成所述防滑面。
[0017]进一步地,所述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还包括缝合线,所述缝合线连接在所述
尾部的自由端。
[0018]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为倒刺缝合线。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本技术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设计成三段式,分别为尖部、针体和尾部,直杆型的针体可以延长针距,使其可缝合的范围更大。并且,尾部的设置使得夹持更加方便,可以实现快速调针,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倒刺的设置又可以有效避免收纳进针体的腹膜组织脱出,也减少了挂蹭腹腔内器官的风险,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0021]图1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未设置缝合针);
[0022]图2示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设置缝合针)。
[0023]图中,
[0024]1、尖部;11、倒刺;2、针体;21、凹槽;3、尾部;4、缝合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0026]本技术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设计成三段式,分别为尖部、针体和尾部,直杆型的针体可以延长针距,使其可缝合的范围更大。并且,尾部的设置使得夹持更加方便,可以实现快速调针,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倒刺的设置又可以有效避免收纳进针体的腹膜组织脱出,也减少了挂蹭腹腔内器官的风险,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进行详细介绍:
[0027]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包括尖部1、针体2和尾部3,其中,尖部1和尾部3为弧形结构,针体2为直杆结构,尖部1和尾部3形成在针体2的两端,尖部1、针体2和尾部3形成一体结构,尖部1或针体2上形成有倒刺11,倒刺11朝向尾部3一侧倾斜设置。
[0028]在一些实施中,尖部1、针体2和尾部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针体2和尾部3的直径相同,尖部1的自由端构成针尖,尖部1末端与针体2的直径相同,使尖部1、针体2和尾部3的连接处形成连续、光滑的连接面。例如,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可以由不锈钢材质一体成型,可选地,针体2的直径为2mm。
[0029]倒刺11形成在尖部1弧形内侧,即倒刺11形成在尖部1的内凹侧,倒刺11朝向尾部3的一侧倾斜设置,使其在尖部1刺穿腹膜组织时不会造成额外的阻力,而倒刺11又能够有效避免收纳进针体2的腹膜组织脱出,也减少了挂蹭腹腔内器官的风险。倒刺11的长度不宜过长,否则易损伤腹腔内脏器,例如可以设置倒刺11长度为2mm

4mm,本实施例中,倒刺11长度为3mm。可选地,倒刺11形成在靠近尖部1和针体2连接的位置,例如,可以形成在尖部1上,也可以形成在针体2上,或者,形成在尖部1和针体2连接的位置都可以。
[0030]可选地,尖部1和尾部3位于针体2的同一侧,即尖部1和尾部3位于同一平面内,方
便存放,并使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整体相较于传统的缝合针不会增加过大的体积。
[0031]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尖部1为1/8圆弧,尾部3为1/4圆弧,尖部1和尾部3所在圆弧的半径相同。尖部1的形成使其在操作是更容易找到刺入的最佳角度,而尾部3的弧形设计更方便夹持,可选地,尾部3的弧形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自行调节,有利于收纳缝合进来的腹膜。在本实施例中,针体2长度为8mm

12mm,尖部1和尾部3的圆弧半径为4mm

6mm,具体地,可以设置针体2长度为10mm,尖部1和尾部3圆弧半径为5mm。
[0032]本技术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针体2较长,易于通过戳卡孔进入腹腔,可一次性缝合收纳进针体2的腹膜组织较多。尾部3设计使夹持更方便,可快速调针,操作时可右手持针夹夹持尾部3,左手钳夹腹膜行被动式缝合,提高手术效率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
[0033]可选地,针体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防滑面,防滑面可以增加针体2的粗糙度,从而增加了针体2以腹膜组织之间的摩擦力,使缝合纳入针体2的腹膜组织不易脱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可选地,防滑面可以覆盖针体2的一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尖部、针体和尾部,其中,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为弧形结构,所述针体为直杆结构,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形成在所述针体的两端,所述尖部、针体和尾部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尖部或所述针体上形成有倒刺,所述倒刺朝向所述尾部一侧倾斜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形成在所述尖部弧形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位于所述针体的同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尖部为1/8圆弧,所述尾部为1/4圆弧,所述尖部和所述尾部所在圆弧的半径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腹腔镜手术用腹膜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长度为8mm

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豪张慧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