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模块及储物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79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湿模块,包括外壳和除湿装置;所述外壳具有散热腔和冷凝腔,所述散热腔和冷凝腔均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换热口;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冷端侧的冷端换热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热端侧的热端换热器;所述冷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冷凝腔内,所述热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散热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位于所述散热腔和所述冷凝腔之间的分隔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压缩机,因此可以实现静音环境下的主动高效除湿,具有静音、高效、体积小、可移动以及能够超长时间使用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储物设备。还公开了一种储物设备。还公开了一种储物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湿模块及储物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除湿
,尤其涉及一种除湿模块及储物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衣柜是存放衣物的柜具家具,通常衣以不锈钢、实木、钢化玻璃、五金配件为材料,一般以柜体、门板、静音轮子为组件,内置挂衣杆、裤架、拉篮、消毒灯具等配件,衣柜在使用时,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潮气,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容易导致衣柜内部的衣物受潮生霉。
[0003]橱柜是指厨房中存放厨具以及做饭操作的平台。使用明度较高的色彩搭配,由五大件组成:柜体、门板、五金件、台面和电器。整体橱柜亦称整体厨房,是指由橱柜、电器、燃气具、厨房功能用具四位一体组成的橱柜组合。由于橱柜位于厨房较潮湿的环境中,因此也存在除湿的需求。
[0004]目前常用的除湿方式包括:压缩机制冷除湿和干燥包吸附除湿两种除湿方式。对于压缩机制冷除湿的方式,压缩机作为最重要的设备,体积较大,会占用较大的衣柜或橱柜空间,影响衣柜和橱柜的使用率,而且压缩机工作时噪音较大。由于压缩机工作时会发生振动,因此只能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待安装位置,不利于对现有衣柜和橱柜进行改造。干燥包吸附除湿的方式,除湿效果不明显,而且吸湿后体积增大,使用寿命短。
[0005]因此,如何实现静音环境下的主动除湿,且可随意改变设置位置,并能够长时间使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湿模块,以实现静音环境下的主动除湿,且可随意改变设置位置,并能够长时间使用;
[0007]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除湿模块的储物设备。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除湿模块,包括外壳和除湿装置;
[0010]所述外壳具有散热腔和冷凝腔,所述散热腔和冷凝腔均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换热口;
[0011]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冷端侧的冷端换热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热端侧的热端换热器;
[0012]所述冷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冷凝腔内,所述热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散热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位于所述散热腔和所述冷凝腔之间的分隔处。
[0013]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散热腔和所述冷凝腔之间通过隔热板隔开,所述隔热板上开设有用于嵌装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嵌槽。
[0014]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散热腔包括散热腔框架和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散热腔框架远离所述隔热板的一侧,所述隔热板、顶板和所述散热腔框架共同围成所
述散热腔。
[0015]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散热腔框架内设置有由散热风道隔板围成的散热风道,所述热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0016]所述散热腔的换热口至少包括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所述散热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散热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出风口连通;
[0017]所述散热风道内设置有风机,以驱使气流由所述散热进风口进入所述散热风道,并通过所述散热出风口排出所述散热风道。
[0018]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散热进风口和所述散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散热腔框架的同一侧的侧板上。
[0019]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冷凝腔包括冷凝腔框架和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冷凝腔框架远离所述隔热板的一侧,所述隔热板、底板和所述冷凝腔框架共同围成所述冷凝腔。
[0020]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冷凝腔框架内设置有由冷凝风道隔板围成的冷凝风道,所述冷端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冷凝风道内;
[0021]所述冷凝腔的换热口至少包括冷凝进风口和冷凝出风口,所述冷凝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出风口连通;
[0022]所述冷凝风道内设置有风机,以驱使气流由所述冷凝进风口进入所述冷凝风道,并通过所述冷凝出风口排出所述冷凝风道。
[0023]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散热风道内的风机与所述冷凝风道内的风机为同一风机,所述风机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另一部分穿过所述隔热板伸入所述冷凝风道内;或者,
[0024]所述散热风道内的风机与所述冷凝风道内的风机为不同的风机。
[0025]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冷端换热器的换热翅片竖直布置,且所述冷凝腔内,于所述冷端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接水盒。
[0026]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接水盒上设置有加热蒸发装置;和/或,
[0027]所述接水盒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凝水排走的排水管路;和/或,
[0028]所述接水盒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凝水引流至热端换热器的引流管路。
[0029]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冷端换热器的换热翅片上涂覆有超亲水涂层;和/或,
[0030]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与所述冷端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层或导热片;和/或,
[0031]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与所述热端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层或导热片;和/或,
[0032]所述冷端换热器和所述热端换热器的基板和换热翅片之间均通过导热胶或焊接贴合为一体;和/或,
[0033]用于固定所述冷端换热器和所述热端换热器的紧固件为塑料紧固件。
[0034]可选地,在上述除湿模块中,所述热端换热器为相变换热器,且所述热端换热器于所述散热腔内沿水平方向倾斜布置;
[0035]所述热端换热器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半导体制冷器贴合于所述热端换热器的蒸发段,且所述热端换热器的冷凝段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热端换热器的蒸发段的竖直高度。
[0036]本技术提供的除湿模块,将除湿装置设置于外壳内,外壳设置独立的散热腔和冷凝腔,除湿装置由半导体制冷器提供冷源,为强化半导体制冷器的冷热端换热,防止半导体制冷器的热端温度过高被烧毁,在冷热端侧分别装配有冷端换热器和热端换热器以增大换热面积强化换热。冷端换热器设置于冷凝腔内,热端换热器设置于散热腔内。半导体制冷器在工作过程中其冷端侧产生的冷量,使得冷端换热器的温度显著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周围环境空气中的气态水,在冷凝作用下,于冷端换热器表面沉积出液态冷凝水,继而降低周围环境空气中的湿度。半导体制冷器的热端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热端换热器加速与周围环境的换热,对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烘干作用。本技术不需要压缩机,因此可以实现静音环境下的主动高效除湿,具有静音、高效、体积小、可移动以及能够超长时间使用的优点。
[0037]一种储物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内的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模块。
[0038]可选地,在上述储物设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除湿模块安装槽,所述除湿模块设置于所述除湿模块安装槽内。
[0039]可选地,在上述储物设备中,所述除湿模块安装槽的底壁开设有贯通的通风孔,所述冷凝腔的换热口与所述通风孔对应连通。
[0040]可选地,在上述储物设备中,所述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0)和除湿装置(200);所述外壳(100)具有散热腔(110)和冷凝腔(120),所述散热腔(110)和冷凝腔(120)均具有与外部连通的换热口;所述除湿装置(200)包括半导体制冷器(230)以及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230)的冷端侧的冷端换热器(220)以及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230)的热端侧的热端换热器(210);所述冷端换热器(220)设置于所述冷凝腔(120)内,所述热端换热器(210)设置于所述散热腔(110)内,所述半导体制冷器(230)位于所述散热腔(110)和所述冷凝腔(120)之间的分隔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10)和所述冷凝腔(120)之间通过隔热板(130)隔开,所述隔热板(130)上开设有用于嵌装所述半导体制冷器(230)的嵌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10)包括散热腔框架(112)和顶板(111),所述顶板(111)设置于所述散热腔框架(112)远离所述隔热板(130)的一侧,所述隔热板(130)、顶板(111)和所述散热腔框架(112)共同围成所述散热腔(1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框架(112)内设置有由散热风道隔板围成的散热风道(1121),所述热端换热器(210)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1121)内;所述散热腔(110)的换热口至少包括散热进风口(1122)和散热出风口(1123),所述散热风道(1121)的一端与所述散热进风口(112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出风口(1123)连通;所述散热风道(1121)内设置有风机(300),以驱使气流由所述散热进风口(1122)进入所述散热风道(1121),并通过所述散热出风口(1123)排出所述散热风道(11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进风口(1122)和所述散热出风口(1123)设置于所述散热腔框架(112)的同一侧的侧板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120)包括冷凝腔框架(121)和底板(122),所述底板(122)设置于所述冷凝腔框架(121)远离所述隔热板(130)的一侧,所述隔热板(130)、底板(122)和所述冷凝腔框架(121)共同围成所述冷凝腔(120)。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框架(121)内设置有由冷凝风道隔板围成的冷凝风道,所述冷端换热器(220)设置于所述冷凝风道内;所述冷凝腔(120)的换热口至少包括冷凝进风口(1221)和冷凝出风口(1222),所述冷凝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进风口(12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出风口(1222)连通;所述冷凝风道内设置有风机(300),以驱使气流由所述冷凝进风口(1221)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睿彤王定远李扬赵鹏达裴玉哲郭忠昌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