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735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流体储存装置和流体分配装置,流体储存装置包括储存装置本体和底板,所述储存装置本体和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连通孔;流体分配装置设于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储存装置本体的一侧,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和所述底板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和所述底板连接并盖合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流道,所述连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管理集成模块,能够优化车辆的冷却液系统的结构,以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液系统通常以冷却液对电池和电机进行冷却,或者采用冷却液对电池进行加热,车辆的冷却液系统包括多个零件,冷却液系统的多个零件相互独立且需要外接管路进行连接,导致冷却液系统在车辆内占用较多的空间。例如,车辆的冷却液系统包括多个零件(如水泵、水阀、换热器和水壶等),多个零件需要外接管路进行连接,如此使得车辆的冷却液系统的零件较多,组装工序复杂,占用车辆较多的空间,进而导致车辆的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旨在优化车辆的冷却液系统的结构,以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
[0005]流体储存装置,包括储存装置本体和底板,所述储存装置本体和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连通孔;以及
[0006]流体分配装置,设于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储存装置本体的一侧,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和所述底板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和所述底板连接并盖合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流道,所述连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流道连通。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与所述储存装置本体一体成型设置。
[000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和所述流体分配装置中的一者上设有盖合面,另外一者上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底板与所述流体分配装置连接,所述盖合面封闭多个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所述流道;或者,
[0009]所述底板和所述流体分配装置上均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底板上的流道槽与所述流体分配装置上的流道槽一一对应适配设置,以形成多个所述流道。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上设有多个第一流道槽,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流体分配装置的一侧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上设有多个第二流道槽;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焊接固定,以密封所述第一流道槽和所述第二流道槽围合形成的所述流道。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还设有第一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凸部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台绕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呈环形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限位台与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流体分配装置的一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台相对设置的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二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所述第二限位台绕所述第二凸部的外周呈环形设置,至少
部分所述第二限位台与所述第二凸部的外周壁间隔设置。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槽自其槽底向上凸设有第三限位台,所述第三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凸部的高度,所述第三限位台绕所述第一流道槽的侧壁呈环形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三限位台与所述第一流道槽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流道槽自其槽底向上凸设有与所述第三限位台对应设置的第四限位台,所述第四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所述第四限位台绕所述第二流道槽的侧壁呈环形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四限位台与所述第二流道槽的侧壁间隔设置。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流道槽以及与N个所述第一流道槽一对一连通的N个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槽与外部连通,N≥1。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包括分配基板和N个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设于所述分配基板上并形成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分配基板一体成型设置。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还包括传感器基座,所述传感器基座设于所述第一接头上,所述传感器基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槽连通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基座与所述第一接头一体成型设置。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上设有与多个所述第一流道槽连通的M个水阀接口,M个所述水阀接口中的P个所述水阀接口与N个所述第一接口中的P个所述第一接口一对一连通设置,所述水阀接口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槽与水阀连通,其中,1≤P≤N≤M。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流体分配装置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流道槽以及与Q个所述第二流道槽一对一连通的Q个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用于将所述第二流道槽与外部连通,Q≥1。
[00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储存装置还包括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设于所述底板上并形成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设置。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包括分配基板和水泵外壳,所述分配基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所述流道槽,所述水泵外壳设于所述分配基板上并与其中一所述流道槽连通,所述水泵外壳与所述分配基板一体成型设置。
[00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所述流道槽,至少部分所述流道槽之间设有隔热槽,所述隔热槽内设有隔热板;
[0021]和/或,所述流道槽的拐角处呈圆弧形设置。
[002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应用于车辆,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
[0023]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和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安装于所述车身。
[0024]本技术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流体储存装置和流体分配装置,流体储存装置包括储存装置本体和底板,储存装置本体和底板围合形成储液腔,底板上设有与储液腔连通的连通孔,流体分配装置设于底板背向储存装置本体的一侧,流体分配装置和底板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多个流道槽,流体分配装置和底板连接并盖合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流道,连通孔与至少一个流道连通。本技术将储存装置本体、底板和流体分配装置集成在一起,底板不仅具有围合形成储液腔的作用,底板还具有与流体分配装置配合形成流道的作用,
即底板具有多种作用,底板的利用率高,同时底板形成的多个流道还具有减少车辆的冷却液系统中的外接管路的作用,如此有利于减少车辆的冷却液系统的材料和组装工序,也即本方案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材料用量少和组装工序少,在热管理集成模块应用于车辆中时,有利于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的热管理集成模块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8]图3为图1中的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储存装置,包括储存装置本体和底板,所述储存装置本体和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连通孔;以及流体分配装置,设于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储存装置本体的一侧,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和所述底板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流体分配装置和所述底板连接并盖合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流道,所述连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流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储存装置本体一体成型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所述流体分配装置中的一者上设有盖合面,另外一者上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底板与所述流体分配装置连接,所述盖合面封闭多个所述流道槽,以形成多个所述流道;或者,所述底板和所述流体分配装置上均设有多个流道槽,所述底板上的流道槽与所述流体分配装置上的流道槽一一对应适配设置,以形成多个所述流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上设有多个第一流道槽,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流体分配装置的一侧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上设有多个第二流道槽;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焊接固定,以密封所述第一流道槽和所述第二流道槽围合形成的所述流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还设有第一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凸部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台绕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呈环形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限位台与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流体分配装置的一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台相对设置的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二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所述第二限位台绕所述第二凸部的外周呈环形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限位台与所述第二凸部的外周壁间隔设置。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槽自其槽底向上凸设有第三限位台,所述第三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凸部的高度,所述第三限位台绕所述第一流道槽的侧壁呈环形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三限位台与所述第一流道槽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流道槽自其槽底向上凸设有与所述第三限位台对应设置的第四限位台,所述第四限位台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所述第四限位台绕所述第二流道槽的侧壁呈环形设置,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建忠林建新吴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