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057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架上设置有驾驶舱和/或乘员舱,车架在对应驾驶舱和/或乘员舱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设置于驾驶舱和/或乘员舱的后侧,散热组件位于进风口的后下方并且与进风口相连通;排气消声器,排气消声器设置于驾驶舱和/或乘员舱的后侧,排气消声器位于散热组件的后下方并且与散热组件相连通。由此,通过在驾驶舱和/或乘员舱上方设置进风口,并且使进风口、散热组件和排气消声器之间的空气流通,从进风口流向散热组件的空气在冷却后被吹向排气消声器,对排气消声器降温散热,这样可以方便进风口的进风,从而可以在简化进风口的设置的前提下,提升排气消声器的散热效率。热效率。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因其结构与摩托车十分相似,并且许多部件与摩托车通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四轮摩托车”,全地形车结构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外观一般无篷,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并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
[0003]在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常在车头迎风面安装液冷散热器,用以对车上的发动机、电机、电池和消声筒体等进行散热,但液冷散热器在车头迎风面不仅会增加全地形车行驶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也会增加整车的质量,加大电机负载,造成电能浪费,从而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液冷散热器单靠冷却液循环散热,作用范围局限,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的布局更为合理,散热性能更好。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驾驶舱和/或乘员舱,所述车架在对应所述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的后侧,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后下方并且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排气消声器,所述排气消声器设置于所述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的后侧,所述排气消声器位于所述散热组件的后下方并且与所述散热组件相连通。
[0006]由此,通过在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的上方位置设置进风口,并在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后侧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散热组件和排气消声器,进风口、散热组件和排气消声器之间依次连通,在行驶过程中,空气可以加速进入进风口,并经过散热组件降温冷却,再吹到下方的排气消声器,即可对排气消声器进行散热,此种散热路径的结构布局简单,空气流动效率高,经过散热组件冷却的空气可对排气消声器进行散热,从而使该全地形车的散热性能更好,以及布局更加合理。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后侧设置有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进风口,另一端朝向后下方倾斜延伸设置,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排气消声器均设置于所述风道内。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包括主架体,所述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设置于所述主架体,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的后上方,所述主架体位于所述进风口前侧的部分均处于所述进风口的下方。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还包括防滚架体,所述防滚架体设置于
所述主架体的上方,所述防滚架体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进风口的周向外侧,所述导风罩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后下方倾斜延伸设置,所述导风罩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组件相对应。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罩在朝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方向上导风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和水箱,所述冷凝器和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连接固定。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扇,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水箱的前上方,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水箱背离所述冷凝器的一侧。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动力腔,所述动力腔设置于所述驾驶舱和/或所述乘员舱的后侧并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散热组件的下方,所述动力腔中设置有动力总成,所述动力腔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总成为增程式动力总成,所述增程式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发电机和所述电动机传动连接。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00、全地形车;
[0023]10、车架;11、主架体;12、防滚架体;13、动力腔;14、动力总成;15、驾驶舱;16、乘员舱;
[0024]20、散热组件;21、进风口;22、导风罩;23、风扇;24、水箱;25、冷凝器;26、风道;
[0025]30、排气消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7]结合图1

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可以主要包括:车架10、散热组件20和排气消声器30,车架10上设置有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和车架10之间为固定连接,可确保人在驾驶过程中的乘坐安全,车架10在对应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21,当人坐在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上时,
其头部在进风口21的下方,不会挡住进风口21并影响进风效率。
[0028]结合图1

图3所示,散热组件20设置于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的后侧,散热组件20位于进风口21的后下方,并且与进风口21相连通,空气由进风口21进入后,可直接到达散热组件20处,流动路径较短,流动效率较高,排气消声器30设置于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的后侧,排气消声器30位于散热组件20的后下方,并且与散热组件20相连通,通过进风口21的空气经过散热组件20冷却后可直接对下方的排气消声器30进行降温,这样不仅可以使进风口21在全地形车100上的设置更加简单,也可以使进风口21的进风更加直接,进风效率更高,而且流入进风口21的风将直接流向散热组件20和排气消声器30,从而对排气消声器30进行散热,这样可以使空气的流动路径更短,可以提升排气消声器30的散热效率。
[0029]另外,如此设置,不会改变散热组件20和排气消声器30原有的设置位置,可以在保证排气消声器30的散热效率的前提下,防止散热组件20和排气消声器30的位置调整,增加全地形车100的装配难度。
[0030]由此,通过在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的上方位置设置进风口21,并在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后方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散热组件20和排气消声器30,进风口21、散热组件20和排气消声器30之间依次连通,在行驶过程中,空气可以加速进入进风口21,并经过散热组件20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0),所述车架(10)上设置有驾驶舱(15)和/或乘员舱(16),所述车架(10)在对应所述驾驶舱(15)和/或所述乘员舱(16)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21);散热组件(20),所述散热组件(20)设置于所述驾驶舱(15)和/或所述乘员舱(16)的后侧,所述散热组件(20)位于所述进风口(21)的后下方并且与所述进风口(21)相连通;排气消声器(30),所述排气消声器(30)设置于所述驾驶舱(15)和/或所述乘员舱(16)的后侧,所述排气消声器(30)位于所述散热组件(20)的后下方并且与所述散热组件(20)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15)和/或所述乘员舱(16)后侧设置有风道(26),所述风道(26)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进风口(21),另一端朝向后下方倾斜延伸设置,所述散热组件(20)和所述排气消声器(30)均设置于所述风道(26)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0)包括主架体(11),所述驾驶舱(15)和/或所述乘员舱(16)设置于所述主架体(11),所述进风口(21)位于所述驾驶舱(15)和/或所述乘员舱(16)的后上方,所述主架体(11)位于所述进风口(21)前侧的部分均处于所述进风口(21)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0)还包括防滚架体(12),所述防滚架体(12)设置于所述主架体(11)的上方,所述防滚架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