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77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包括沿边坡自下而上依次衔接的抛石护岸、棕榈石植生区、平铺式生态区和阶梯式生态区,阶梯式生态区固定于挡墙的侧壁上,阶梯式生态区包括固定于挡墙的侧壁上且呈阶梯分布的多层植生结构;每层植生结构包括横向布置的多个第一植生槽和多个第二植生槽,每个第一植生槽固定于挡墙的侧壁上,每个第一植生槽内种植小型灌木;第二植生槽固定于第一植生槽远离挡墙的外侧壁上,每个第二植生槽内种植地被类植物,每个第二植生槽的外缘面为弧形面。以解决现有技术在高陡边坡植被建植和生态恢复遇到的施工难题,克服护岸单一,植物难以持久固定植生基材的弊端。持久固定植生基材的弊端。持久固定植生基材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边坡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长流域出现大量的消落带,景观环境不佳,亲水性不强,植物生长不利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另外土壤裸露高差大,形成一条灰色的带子,整体景观效果差。通常采用挡墙以及硬质混凝土护坡,这种处理手法对自然生态的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该类型的护岸处理手法对植物难以存活。
[0003]针对高陡边坡的护岸处理手法,通常采用混凝土,锚杆格梁边坡的处理手法,这种处理手法的缺陷在于不利于大面积的高陡边坡的处理,此方式只能种植低矮的草本植物,植被单一,难以种植稍大规格的乔灌木,对边坡的植物生态群落构建不利。难以将植生基材稳定地附着在坡面上,尤其是在遇到大暴雨的时候,植物被冲刷严重,附着力降低,导致边坡覆绿效果不佳。因此,在原来的边坡处理手法上,开发一种新型的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来解决边坡防护和边坡植物种植的难题,营造更为生态的植物群落,使得植物在护岸上生长更加稳固,同时起到防风固沙的功能。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开发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弊端,使其能进行有效的坡面植被恢复及景观重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在高陡边坡植被建植和生态恢复遇到的施工难题,克服护岸单一,植物难以持久固定植生基材的弊端。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包括沿边坡自下而上依次衔接的抛石护岸、棕榈石植生区、平铺式生态区和阶梯式生态区,所述阶梯式生态区固定于挡墙的侧壁上,所述阶梯式生态区包括固定于所述挡墙的侧壁上且呈阶梯分布的多层植生结构;每层所述植生结构包括横向布置的多个第一植生槽和多个第二植生槽,每个所述第一植生槽固定于所述挡墙的侧壁上,每个所述第一植生槽内种植小型灌木;所述第二植生槽固定于所述第一植生槽远离挡墙的外侧壁上,每个所述第二植生槽内种植地被类植物,每个所述第二植生槽的外缘面为弧形面。
[0008]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植生槽底部固定有支撑斜杆,所述支撑斜杆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挡墙的侧壁上。
[0009]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植生槽的截面呈倒直角梯形,其斜边与所述挡墙的侧壁固定贴合。
[0010]优选地,所述棕榈石植生区包括由内而外依次铺设的粗砂碎石、第一土工布、棕榈
石和种植土,所述种植土内种植覆绿植被。
[0011]进一步地,所述粗砂碎石的铺设厚度为8

15cm,所述棕榈石的铺设厚度为20

25cm,所述种植土的铺设厚度为8

15cm。
[0012]进一步地,所述棕榈石植生区的坡度为1:3。
[0013]优选地,所述平铺式生态区包括第二土工布和平铺于所述第二土工布表面的多个生态框,每个所述生态框内种植藤本植物。
[0014]进一步地,所述平铺式生态区的坡度为1:2。
[0015]优选地,所述阶梯式生态区的坡度为1:0.3。
[0016]优选地,所述抛石护岸、棕榈石植生区、平铺式生态区之间的衔接处均设置有砼脚槽,所述平铺式生态区和阶梯式生态区之间的衔接处设置有砼基础。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0018]第一,本技术的植生槽可以事先加工好,可在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坡面上先安装固定植生槽、填装植生基材及种植植被,也可先填装好植生基材并种好植被,再快速安装固定到坡面,操作简便,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建植方式。
[0019]第二,本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客土喷播技术基材难固附,易滑落的难题,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持续、均衡的肥力,有效避免植被退化。
[0020]第三,本技术能保证植物根系的存活,边坡覆绿的效果明显,防止水土流失,这样便于施工,适用性强。
[0021]第四,本技术以藤本为主的多种植物组合,藤本植物向上攀爬,可以快速覆盖植生槽,达到美观效果;可种植小型乔木及灌木,达到多层次的景观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阶梯式生态区的详细结构示意图(仅展示单层植生槽)。
[0024]图中:1、抛石护岸;2、棕榈石植生区;21、粗砂碎石;22、第一土工布;23、棕榈石;24、种植土;3、平铺式生态区;31、第二土工布;32、生态框;4、阶梯式生态区;41、植生结构;411、第一植生槽;412、第二植生槽;413、支撑斜杆;414、小型灌木;415、地被类植物;5、挡墙;6、砼脚槽;7、砼基础;8、攀爬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的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6]如图1

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建植施工结构包括沿边坡自下而上依次衔接的抛石护岸1、棕榈石植生区2、平铺式生态区3和阶梯式生态区4,其中抛石护岸1、棕榈石植生区2、平铺式生态区3之间的衔接处均设置有砼脚槽6,砼脚槽6采用0.5m
×
0.8m的C25砼脚槽;平铺式生态区3和阶梯式生态区4之间的衔接处设置
有砼基础7,砼基础7采用1.3m
×
0.3m的C25钢筋砼基础。
[0027]本实施例中,棕榈石植生区2的坡度为1:3,棕榈石植生区2包括由内而外依次铺设的粗砂碎石21、第一土工布22、棕榈石23和种植土24,种植土24内种植覆绿植被。覆绿植被可以是狗牙根,棕榈石植生区2能保证植物根系的存活,边坡覆绿的效果明显。
[0028]具体的,粗砂碎石21的铺设厚度为10cm,棕榈石23的铺设厚度为23cm,种植土24的铺设厚度为10cm。10cm厚的粗砂碎石21结合土工布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施工,适用性强。
[0029]本实施例中,平铺式生态区3的坡度为1:2,平铺式生态区3包括第二土工布31和平铺于第二土工布31表面的多个生态框32,每个生态框32内种植藤本植物。这样做的好处是藤本植物有的向上攀爬,这样可以快速覆盖植生槽。
[0030]本实施例中,阶梯式生态区4的坡度为1:0.3,阶梯式生态区4固定于挡墙5的侧壁上,阶梯式生态区4包括固定于挡墙5的侧壁上且呈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边坡自下而上依次衔接的抛石护岸(1)、棕榈石植生区(2)、平铺式生态区(3)和阶梯式生态区(4),所述阶梯式生态区(4)固定于挡墙(5)的侧壁上,所述阶梯式生态区(4)包括固定于所述挡墙(5)的侧壁上且呈阶梯分布的多层植生结构(41);每层所述植生结构(41)包括横向布置的多个第一植生槽(411)和多个第二植生槽(412),每个所述第一植生槽(411)固定于所述挡墙(5)的侧壁上,每个所述第一植生槽(411)内种植小型灌木(414);所述第二植生槽(412)固定于所述第一植生槽(411)远离所述挡墙(5)的外侧壁上,每个所述第二植生槽(412)内种植地被类植物(415),每个所述第二植生槽(412)的外缘面为弧形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植生槽(412)底部固定有支撑斜杆(413),所述支撑斜杆(413)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挡墙(5)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植生槽(411)的截面呈倒直角梯形,其斜边与所述挡墙(5)的侧壁固定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边坡复合式护岸的建植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棕榈石植生区(2)包括由内而外依次铺设的粗砂碎石(21)、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媛姚远刘昌源杨璐炜任佳龙马大庆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