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永艳专利>正文

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6307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属于灌溉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微喷微灌管道和一组便捷布管支架,微喷微灌管道安装在限位槽内和支撑网上,包括管体、雾化喷头、滴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微喷管道和微灌管道改良成同一管体,解决了目前使用的微喷管道和微灌管道为不同的管道,每种需要单独布设,使棚内管道杂乱,布设耗时长且繁琐的问题,减少棚内管道布设量,同时设置布管支架减少了传统布管中使用的支撑桩数量,简化膜下结构,且方便快捷调节管道高度。且方便快捷调节管道高度。且方便快捷调节管道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灌溉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喷灌溉分为微喷和微灌两种形式,微喷又称雾滴喷灌,利用低压水泵和管道系统输水,在低压水的作用下,通过特别设计的微型雾化喷头,把水喷洒到空中,并散成细小雾滴,洒在作物枝叶上或地面,既可增加土壤水分,又可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比喷灌更为省水;微灌通过低压管道与安装在底部的滴头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使作物根部的土壤保持在最佳水、肥状态,微灌需要的工作压力较低,能够较精确地控制灌水量。
[0003]目前膜下的微喷灌溉装置通过在膜下的棚内均匀设置支撑桩,再把微喷和微灌管道架设在支撑桩上,对棚内的作物进行雾化微喷或微灌,但目前使用的微喷管道和微灌管道为不同的管道,每种需要单独布设,使棚内管道杂乱,布设耗时长且繁琐,由于通过多根支撑桩进行管道支撑,当作物生长到不同阶段需要调整管道高度,调节微喷和微灌高度时,需要一根根调节支撑桩的固定高度,棚内空间狭窄加上支撑桩数量多,调整过程繁琐且不方便,因此本专利提出了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将微喷管道和微灌管道改良成同一管体,减少棚内管道布设量,同时设置布管支架,减少支撑桩数量,且方便调节管道高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包括微喷微灌管道1和一组便捷布管支架2,每个布管支架2包括伸缩杆21、限位槽22、收卷装置23、支撑网24,限位槽22安装在伸缩杆21顶部,收卷装置23安装在限位槽22内,支撑网24两端与收卷装置23固定,微喷微灌管道1安装在限位槽22内和支撑网24上,微喷微灌管道1包括管体11、雾化喷头12、滴头13,管体11两端设置有接头14,管体11内设置隔层15将管体11内分隔为微喷管腔16和微灌管腔17,微喷管腔16左端为进水口,且右端密封,微灌管腔17右端为进水口,且左端密封,雾化喷头12安装在管体11上与微喷管腔16连通,滴头13安装在雾化喷头12相对侧的管体上与微灌管腔17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网24的网孔直径大于滴头13直径,微喷微灌管道1通过滴头13伸出支撑网24的网孔限位固定在支撑网24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收卷装置23包括转轴231和转轮232,转轴231转动安装在限位槽22内,转轮232安装在伸出限位槽22的转轴231上,支撑网24与限位槽22内的转轴231固定。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0]本技术将微喷管道和微灌管道改良成同一管体,解决了目前使用的微喷管道和微灌管道为不同的管道,每种需要单独布设,使棚内管道杂乱,布设耗时长且繁琐的问
题,减少棚内管道布设量,同时设置布管支架减少了传统布管中使用的支撑桩数量,简化膜下结构,且方便快捷调节管道高度。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的微喷微灌管道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本技术的微喷微灌管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本技术的微喷微灌管道右端结构示意图;
[0015]图5是本技术的微喷微灌管道左端结构示意图;
[0016]图6是本技术的布管支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001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参阅图1

6,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包括微喷微灌管道1和一组便捷布管支架2,每个布管支架2包括伸缩杆21、限位槽22、收卷装置23、支撑网24,限位槽22安装在伸缩杆21顶部,收卷装置23安装在限位槽22内,支撑网24两端与收卷装置23固定,微喷微灌管道1安装在限位槽22内和支撑网24上,微喷微灌管道1包括管体11、雾化喷头12、滴头13,管体11两端设置有接头14,管体11内设置隔层15将管体11内分隔为微喷管腔16和微灌管腔17,微喷管腔16左端为进水口,且右端密封,微灌管腔17右端为进水口,且左端密封,雾化喷头12安装在管体11上与微喷管腔16连通,滴头13安装在雾化喷头12相对侧的管体上与微灌管腔17连通。
[0019]膜下管道布设时,将多组便捷布管支架2固定在膜下两端,调节适当高度,使支撑网24在作物上方展开,通过支撑网24对管体11进行支撑,并将微喷微灌管道1固定在布管支架2的限位槽22内,使雾化喷头12朝上设置,雾化喷头12能够进行微喷,既可增加土壤水分,又可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滴头13朝下设置穿过支撑网24的网孔,够对管体11进行限位固定,同时滴头13能够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对棚内进行微喷灌溉时,通过两端的布管支架2的伸缩杆21调节高度,将管体11左端的接头14与水泵连接,水泵将水泵入微喷管腔16内通过雾化喷头12喷出;对棚内进行微灌灌溉时,通过两端的布管支架2的伸缩杆21调节高度,将管体11右端的接头14与水泵连接,水泵将水泵入微灌管腔17内,通过滴头13滴出;本装置将微喷管道和微灌管道改良成同一管体,减少棚内管道布设量,提升布设效率,方便快捷调节管道高度。
[0020]参阅图1和6,所述支撑网24的网孔直径大于滴头13直径,微喷微灌管道1通过滴头13伸出支撑网24的网孔限位固定在支撑网24上,避免灌溉过程中管体11转动。
[0021]参阅图6,所述收卷装置23包括转轴231和转轮232,转轴231转动安装在限位槽22内,转轮232安装在伸出限位槽22的转轴231上,支撑网24与限位槽22内的转轴231固定,当种植结束回收灌溉装置时,能够通过转动转轮232将支撑网24收卷,方便收纳和下次使用。
[0022]工作过程:
[0023]将多组便捷布管支架2固定在膜下两端,调节适当高度,使支撑网24在作物上方展
开,通过支撑网24对管体11进行支撑,并将微喷微灌管道1固定在布管支架2的限位槽22内,使雾化喷头12朝上设置,滴头13朝下设置穿过支撑网24的网孔;对棚内进行微喷灌溉时,将管体11左端的接头14与水泵连接,水泵将水泵入微喷管腔16内通过雾化喷头12喷出进行灌溉;对棚内进行微灌灌溉时,将管体11右端的接头14与水泵连接,水泵将水泵入微灌管腔17内,通过滴头13滴出进行灌溉。
[002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下微喷灌溉装置包括微喷微灌管道(1)和一组便捷布管支架(2),每个布管支架(2)包括伸缩杆(21)、限位槽(22)、收卷装置(23)、支撑网(24),限位槽(22)安装在伸缩杆(21)顶部,收卷装置(23)安装在限位槽(22)内,支撑网(24)两端与收卷装置(23)固定,微喷微灌管道(1)安装在限位槽(22)内和支撑网(24)上,微喷微灌管道(1)包括管体(11)、雾化喷头(12)、滴头(13),管体(11)两端设置有接头(14),管体(11)内设置隔层(15)将管体(11)内分隔为微喷管腔(16)和微灌管腔(17),微喷管腔(16)左端为进水口,且右端密封,微灌管腔(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艳
申请(专利权)人:徐永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