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页岩可动油量确定方法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571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页岩可动油量确定方法与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获取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基于目标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利用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确定目标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从控制页岩可动油量的根本因素微运移烃角度出发,利用易于获取的微运移烃量确定难以获取的最大可动油量,实现定量评价页岩中的可动油,解决了难以应用单一变量定量预测可动油的难题,为页岩可动油量预测评价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页岩可动油量确定方法与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页岩可动油定量评价
,特别涉及一种页岩可动油量确定方法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页岩油气作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接替资源之一广受重视。页岩中的可动油含量决定了页岩油的富集程度,作为甜点区筛选的关键参数备受广大学者关注。近年来针对页岩可动油评价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0003]有学者提出了Oil Saturation Index(OSI)法,该方法通以100HC/g TOC为界判断海相页岩层段是否具有工业产能。然而,Oil Saturation Index方法存在至少以下2点不足:(1)对陆相页岩适用性差:相较于海相页岩陆相页岩非均质性较强,存在热解参数S1和TOC都较小但OSI>100HC/g TOC的情况,从而导致误判;(2)可靠性差:游离烃是页岩中最主要的可动油组分以液态轻烃为主易挥发,在取样及岩心制样过程中游离烃组分会大量散失导致计算的到的OSI值出现偏差,影响结果准确性。
[0004]有学者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进行页岩可动油研究,该方法通过对离心、驱替前后的页岩分别进行核磁共振分析,利用核磁共振T1‑
T2谱图来评价页岩孔隙中可动油含量与分布。该方法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与常规储层相比,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富含黏土矿物,会导致NMR测试信噪比较低;(2)页岩中存在大量有机质,其弛豫时间与纳米孔隙流体相似,难以有效区分;(3)页岩中的纳米孔隙流体弛豫快,弛豫时间短,可能低于检测下限而影响实验结果;(4)该方法制备样品复杂,操作繁琐,费用昂贵,可实验的样品有限。
[0005]有学者提出利用分步溶剂抽提法对页岩样品进行萃取,从而获取不同赋存状态的页岩油含量。该方法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溶剂抽提并不能完全实现对不同赋存状态原油的选择性分离,且原油在陆相页岩中的赋存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动态转化过程,溶剂的改变以及抽提方式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实验数据的变化;(2)样品制作过程复杂,实验操作繁琐,成本昂贵,可实验的样品有限;(3)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存在轻烃散失现象,导致抽提出的游离态原油小于实际量。
[0006]有学者提出利用多温阶热解法,将不同赋存状态的页岩油热释出来进而进行可动油量确定。该方法在样品采集、保存和制备过程中,存在轻烃散失的问题,导致结果可靠性差。
[0007]有学者针对页岩含油性评价提出了“自由烃差值法”,该方法根据陆相泥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岩体划分成微小的生排烃单元,基于干酪根生烃原理,从理论上计算出泥页岩的原始生烃量,再减去剩余烃量得到生排烃单元的自由烃差值。该方法存在2点不足:(1)该方法对页岩的含油性进行了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2)泥页岩岩心样品在保存和制备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轻烃散失现象。
[0008]有学者通过热解、XRD、低温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和多温阶热解等实验,分析有机质
丰度和类型、成熟度、矿物组成、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等参数与泥页岩可动油之间的关系,发现可动油含量与有机质丰度、总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关系明显,并以此为参数建立可动油定量评价模型用于进行页岩可动油评价。然而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实验涉及较广,参数不易获取。
[0009]综上所述,目前可动油评价主要存在以下3点不足:(1)页岩样品采集、保存和制备过程中,存在轻烃散失现象,影响结果准确性;(2)目前对可动油评价多为定性评价;(3)已建立的可动油评价模型需要的参数过多,不易获取。由此,目前仍旧需要研究可靠性高、易于使用的页岩可动油定量评价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为了解决页岩可动油定量评价较为困难的问题,给页岩可动油评价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定页岩可动油量的方法和系统。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四个方面的技术方案。
[001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页岩可动油量确定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0013]获取目标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
[0014]获取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
[0015]基于目标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利用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确定目标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
[0016]根据第一方面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获取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包括:
[0017]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
[0018]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
[0019]基于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和最大可动油量,确定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
[0020]根据第一方面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包括:
[0021]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
[0022]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
[0023]基于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和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确定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
[0024]优选地,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通过下述公式确定得到:
[0025]Q
max
=S
11c
+S
12c
[0026]式中,Q
max
为最大可动油量,单位mg/g;S
11c
为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单位mg/g;S
12c
为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单位mg/g。
[0027]根据第一方面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包括:
[0028]通过多温阶热解实验,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
[0029]分别对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进行轻
烃恢复校正,得到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
[0030]根据第一方面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包括:
[0031]通过多温阶热解实验,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
[0032]分别对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进行轻烃恢复校正,得到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
[0033]根据第一方面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为:
[0034]Q
max
=a
·
ΔQ+b
[0035]式中,Q
max
为最大可动油量,单位mg/g;ΔQ为微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页岩可动油量确定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获取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基于目标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利用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确定目标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取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包括: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基于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微运移烃量和最大可动油量,确定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包括: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基于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和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确定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优选地,页岩样品的最大可动油量通过下述公式确定得到:Q
max
=S
11c
+S
12c
式中,Q
max
为最大可动油量,单位mg/g;S
11c
为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单位mg/g;S
12c
为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单位mg/g。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包括:通过多温阶热解实验,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分别对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进行轻烃恢复校正,得到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非极性化合物含量;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包括:通过多温阶热解实验,获取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分别对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测量值进行轻烃恢复校正,得到第一页岩样品群中各页岩样品的实际游离态弱极性化合物含量。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页岩最大可动油量关于微运移烃量的计算模型为:Q
max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涛吴冠昀姜福杰刘远周阔马龙庞雄奇马明明肖惠译胡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