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546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包括主体机构和过滤机构,主体机构包括外壳体和内管体,内管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内管体的顶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穿过外壳体与外部连通,在内管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出水口穿过外壳体与外部连通;过滤机构包括在内管体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的两端分别穿过内管体的相对两侧,第二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三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能够对污水中的杂质颗粒进行高效分离,提高了污水过滤质量。提高了污水过滤质量。提高了污水过滤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和餐饮等各个领域。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在进行污水的水体杂质颗粒分离过滤时,对于不同尺寸的颗粒杂质通常采用同一种孔径的过滤网进行分离过滤,因此存在分离效率低,过滤质量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能够对污水中的杂质颗粒进行高效分离,提高了污水过滤质量。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包括:
[0005]主体机构,包括外壳体和内管体,所述内管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内管体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穿过所述外壳体与外部连通,在所述内管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穿过所述外壳体与外部连通;
[0006]过滤机构,包括在所述内管体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内管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所述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所述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孔径。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还包括移动框体,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框体的底部,以使所述移动框体与所述第一过滤网之间围合形成凹槽结构;在所述内管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在所述外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移动框体的两端分别穿过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移动框体与所述第一通孔滑动配合,所述移动框体与所述第二通孔滑动配合。
[000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所述过滤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过滤网下方的净化过滤层,所述净化过滤层的外周边沿与所述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000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在所述内管体的底部安装有过水管,所述过水管的上端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过水管的下端穿过所述外壳体与外部连通。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在所述过水管的侧壁上设有抽检孔,所述抽检孔上安装有控制阀门。
[0011]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连接有限位管,所述移动框体穿过所述限位管,且所述移动框体与所述限位管滑动配合。
[00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在所述移动框体的两端的底部分别设有限制所述移动框体的移动位置的限位板。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所述移动框体包括四个侧板,四个所述侧板之间依次连接形成矩形框体结构。
[001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所述外壳体为矩形壳体结构,所述外壳体由顶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围合而成;在所述顶板上设有供所述进水口穿过的第一开口,在所述底板上设有供所述出水口穿过的第二开口。
[001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所述内管体为矩形管体,所述内管体的上端与所述顶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内管体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二开口。
[001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设有隔音层。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包括主体机构和过滤机构,其中主体机构包括外壳体和内管体,将内管体设置在外壳体的内部,在内管体的顶部设置进水口,使进水口穿过外壳体与外部连通,在内管体的底部设置出水口,使出水口穿过外壳体与外部连通;其中过滤机构包括在内管体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将第一过滤网的两端分别穿过内管体的相对两侧,将第二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将第三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从上至下形成三级过滤结构;其中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第二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三过滤网的孔径;在使用时,将环境污水通过进水口输送至内管体中,使环境污水依次经过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从而实现对污水的三次分离过滤处理,当环境污水经过第一过滤网时,能够将环境污水中的直径大于第一过滤网的孔径的颗粒进行过滤,当环境污水经过第二过滤网时,能够将环境污水中的直径小于第一过滤网的孔径且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的颗粒进行过滤,当环境污水经过第三过滤网时,能够将环境污水中的直径小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且大于第三过滤网的孔径的颗粒进行过滤,从而达到对污水中的杂质颗粒进行高效分离的目的,提高了污水过滤质量。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的第一轴测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的第二轴测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的俯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的剖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外壳体;2:内管体;201:进水口;3:移动框体;301:限位板;4:第一过滤网;5:第二过滤网;6:第三过滤网;7:净化过滤层;8:过水管;9:抽检孔;10:控制阀门;11:限位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机构,包括外壳体和内管体,所述内管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内管体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穿过所述外壳体与外部连通,在所述内管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穿过所述外壳体与外部连通;过滤机构,包括在所述内管体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内管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所述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外周边沿与所述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孔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框体,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框体的底部,以使所述移动框体与所述第一过滤网之间围合形成凹槽结构;在所述内管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在所述外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移动框体的两端分别穿过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移动框体与所述第一通孔滑动配合,所述移动框体与所述第二通孔滑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杂质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过滤网下方的净化过滤层,所述净化过滤层的外周边沿与所述内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博张朴刘晓静孙敏哲饶杰郭钊搏王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