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4954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45
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包括快速混合反应罐和絮凝分离反应罐,快速混合反应罐内置快速搅拌装置,快速搅拌装置的搅拌速度梯度为100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净化
,特别涉及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传统水处理工艺,混凝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对悬浮物、有机物、磷污染物等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然而,面对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必须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这不但增加了直接的药剂成本,而且后续污泥处置费用也会相应提高。传统的絮凝池作为混凝剂投加后絮体生长的构筑物,而药剂仅在混合池中一次投加,并由机械装置搅拌混合。在这种条件下,金属盐混凝剂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迅速水解生成氢氧化物,其网捕卷扫及吸附能力未能完全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通过预酸化营造有利水解条件,优化金属盐混凝剂与碱的投加方式,实现珊瑚礁状絮体的诱导形成,为污染物提供更多结合点位,以提高混凝去除效果,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易应用的优点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包括快速混合反应罐和絮凝分离反应罐,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内置快速搅拌装置,所述快速搅拌装置的搅拌速度梯度为100s
‑1<G<300s
‑1,所述絮凝分离反应罐内置慢速搅拌装置,所述慢速搅拌装置的搅拌速度梯度为30<G<60s
‑1;
[0006]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连接碱液储罐和混凝剂储罐,快速混合反应罐的进水口位于底部,出水口位于顶部,进水口连接原水进水管,所述原水进水管连接酸液储罐;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中位于不同高度位置布置有多个pH计,所述pH计至少布置于快速混合反应罐进水口处和快速混合反应罐的顶部;
[0007]所述絮凝分离反应罐包括两层筒体,其中外筒体的顶部为出水口,底部为排泥口,内筒体底部为进水口,进水口与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的出水口连接,内筒体顶部开放。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原水进水管上位于酸液储罐连接点的下游设置有管式混合器。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中,自上而下分别设置多个混凝剂投加点和多个碱液投加点,所述混凝剂投加点和碱液投加点竖直排列在装置侧壁,混凝剂投加点和碱液投加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对布置。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快速混合反应罐进水口处的pH计的示数保持为6.0,在快速混合反应罐顶部的pH计的示数保持为7.0。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碱液储罐和混凝剂储罐分别通过计量泵与快速混合反应罐
连接,所述混凝剂的投加速率设置为2

3mg/(L
·
min)。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H计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投加碱液的计量泵,通过控制碱液的投加速率,使得快速混合反应罐中竖直布置的pH计示数自下而上从6.0~7.0沿程不断上升。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分离反应罐的进水口还连接助凝剂储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装置占地面积小,布置灵活。
[0016]2、本专利技术在同等混凝剂投加量下,处理效率更高;达到同样的处理目标,本专利技术所需的混凝剂仅为传统混凝工艺的一半。
[0017]3、本专利技术诱导形成的珊瑚礁状絮体为污染物提供更多结合点位,充分发挥了混凝剂的捕获能力。
[0018]4、所采用的酸、碱、混凝剂均为常规药剂,其价格低廉,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处理工艺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0021]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主要包括快速混合反应罐1和絮凝分离反应罐2两个部分。快速混合反应罐1中主要进行快速混合,絮凝分离反应罐2中主要进行絮凝分离。二者均可采用圆筒形构造。
[0022]为此,在快速混合反应罐1内设置快速搅拌装置11,在絮凝分离反应罐2设内置慢速搅拌装置10。快速搅拌装置11的搅拌速度梯度可高达100s
‑1<G<300s
‑1,而慢速搅拌装置10的搅拌速度梯度则仅为30<G<60s
‑1。
[0023]快速混合反应罐1连接碱液储罐4和混凝剂储罐5,快速混合反应罐1的进水口位于底部,连接原水进水管3,出水口则位于顶部。碱液储罐4用于提供碱液,常用如氢氧化钠(NaOH)或氢氧化钙(Ca(OH)2)。混凝剂储罐5用于提供混凝剂,常用为金属盐缓凝剂,例如结晶氯化铝(AlCl3·
6H2O)或结晶硫酸铝(Al2SO4·
18H2O),投加量为15~30mg/L(以铝计)。
[0024]原水进水管3与酸液储罐6连接,酸液储罐6用于提供酸化药剂以调整原水的pH,常用酸化药剂例如硫酸(H2SO4)或盐酸(HCl)。快速混合反应罐1中位于不同高度位置布置有多个pH计7,pH计7至少应布置于快速混合反应罐1进水口处和快速混合反应罐1的顶部,也即其出水口附近。
[0025]絮凝分离反应罐2包括了两层筒体,其中内筒体底部为其进水口,与快速混合反应罐1的出水口连接,内筒体的顶部开放,与外筒体连通。外筒体的顶部为其出水口,底部则为排泥口。
[002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在机械结构上,快速搅拌装置11可与慢速搅拌装置10相同,区别仅在于搅拌速度不同。为限定速度,可以对快速搅拌装置11和慢速搅拌装置10的电机进行限速。
[0027]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在原水进水管3上设置有管式混合器8,管式混合器8位于酸液储罐6与原水进水管3连接点的下游,以将原水和所加的酸液进行初步混合。
[0028]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在快速混合反应罐1内部自上而下分别设置多个混凝剂投加点和多个碱液投加点,各混凝剂投加点分别与混凝剂储罐5连接,各碱液投加点分别与碱液储罐4连接,以从不同高度分别投加混凝剂和碱液。示例地,混凝剂投加点和碱液投加点分别设置10个左右,竖直排列在装置侧壁,且混凝剂投加点和碱液投加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对布置。
[0029]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酸液添加量,在快速混合反应罐1进水口处的pH计7的示数保持为6.0,通过调整碱液投加量和投加速率,在快速混合反应罐1顶部出水口处的pH恰好缓慢上升至中性(pH=7),即最上方的pH计7的数值保持为7.0。
[003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为有效计量碱液和混凝剂的添加量,碱液储罐4和混凝剂储罐5分别通过计量泵与快速混合反应罐1连接。示例地,混凝剂的投加速率可设置为2

3mg/(L
·
min),一般情况下,以单个装置处理能力为10m3/h,水深为2m为例,投加时间可控制在10min左右,即在快速混合反应罐1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min左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快速混合反应罐(1)和絮凝分离反应罐(2),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1)内置快速搅拌装置(11),所述快速搅拌装置(11)的搅拌速度梯度为100s
‑1<G<300s
‑1,所述絮凝分离反应罐(2)内置慢速搅拌装置(10),所述慢速搅拌装置(10)的搅拌速度梯度为30<G<60s
‑1;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1)连接碱液储罐(4)和混凝剂储罐(5),快速混合反应罐(1)的进水口位于底部,出水口位于顶部,进水口连接原水进水管(3),所述原水进水管(3)连接酸液储罐(6);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1)中位于不同高度位置布置有多个pH计(7),所述pH计(7)至少布置于快速混合反应罐(1)进水口处和快速混合反应罐(1)的顶部;所述絮凝分离反应罐(2)包括两层筒体,其中外筒体的顶部为出水口,底部为排泥口,内筒体底部为进水口,进水口与所述快速混合反应罐(1)的出水口连接,内筒体顶部开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诱导形成珊瑚礁状絮体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进水管(3)上位于酸液储罐(6)连接点的下游设置有管式混合器(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诱导形成珊瑚礁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金鹏康许路白雪石烜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