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44691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41
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它涉及渔业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现有去除鲟鱼或鳇鱼腥味需要额外投加试剂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将鲟鱼或鳇鱼在0~5℃渔用电化水停食暂养,再置于15~22℃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再转至4~6℃的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再次转至15~22℃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按照鱼子酱加工工艺制得鱼子酱。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在不添加去除剂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养殖水体以及改变水体温度,便能够实现鱼子土腥味的有效去除,成本低,适合于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渔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鱼子酱是与鹅肝、松露并列的世界三大美食之一。2021年开始野生鲟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鳇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鱼子酱生产只能采用人工养殖的鲟、鳇鱼。但如何去除人工养殖鲟、鳇鱼制得鱼子酱的土腥味和异味,一直是困扰技术人员的难题。
[0003]公开号为CN108967935A,专利技术名称《一种鱼子酱的抗氧化制备方法》给出了电击致晕放血、冰水冷却取卵、搓卵筛检、乳化液真空抗氧化处理、植物浸渍液真空抗氧化处理、腌制、低温杀菌与包装贮藏。采用纯天然植物浸渍液对鱼籽进行处理,去除异味,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适用于鲟鱼子酱、鲑鱼子酱、鳟鱼子酱、鳕鱼子酱等类似鱼卵加工工艺。该专利去除鱼子的异味是采用天然植物浸渍液(桑叶、紫苏、柚皮、槐花、香茅草、迷迭香、甘草),虽然采用了天然物质,但是又残存了上述天然物质的味道,且去除异味不彻底,并不能保留鱼子的原始味道。该方法是对鱼籽进行直接处理,可能对鱼籽进行一定的破坏,且增加成本,操作复杂,并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0004]公开号为CN102217569B,专利技术名称《一种去除鱼土腥异味添加剂》给出了采用天然矿物纳米材料(蛋白石、电气石、麦饭石、黄河石、六环石的纳米级粉体)作为负离子功能材料,与纳米级孔微米级粒径的竹炭粉和偶联剂和表面活性剂,作为去除鱼类土腥异味的添加剂。该方法去除效果不彻底,且需要添加试剂。
[0005]公开号为CN107455648A,专利技术名称《一种鲐鱼籽的生物脱腥方法》给出了将活性炭、肌醇烟酸酯和尿囊素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后灭菌处理,接种乳酸菌,调节pH值至6.5~7后发酵作为脱腥液。该方法操作复杂,成本高,去除效果不佳,对鱼籽进行直接处理可能对鱼籽进行一定的破坏,并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0006]由此可知,现有方法并没有一种针对鲟、鳇鱼活体过程中有效去除鱼籽土腥味、异味的方法,现有方法均需要使用添加剂,以实现去除异味效果,并不经济环保,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无需额外添加剂的使用即可去除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方法,以解决现有需要额外投加去除腥味试剂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0009]步骤一、在人工养殖的鲟鱼或鳇鱼停食暂养前的一个月内,将养殖水水温降至8~15℃,降低光照时间,降低养殖池内的水体深度,控制养殖水溶氧为6~12mg/L;
[0010]步骤二、将上一步饲养后的鲟鱼或鳇鱼在0~5℃的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10~15d后,转至15~22℃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5~6d;然后,转至4~6℃的渔用电化水中停食
暂养1~2d,再次转至15~22℃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4~6d;最后,在流速为0.4~0.5m/s、水温为15~22℃的渔用电化水,光照时间为8~12h的条件下停食暂养1~3d;
[0011]步骤三、对经上一步处理后的鲟鱼或鳇鱼按照鱼子酱加工工艺制得鱼子酱。
[0012]进一步地,人工养殖的鲟、鳇鱼的渔用电化水中的溶解氧为4~8mg/L,臭氧含量为1~2mg/L,双氧水含量为0.5~5mg/L,pH值为6.8~7.5。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鱼子酱加工工艺为:电击致晕放血,冰水冷却取卵,搓卵筛检,腌制以及低温杀菌与包装贮藏。
[0014]进一步地,降低光照时间是指光照时间6~8h。
[0015]进一步地,降低养殖池内的水体深度是指将水位降低10~50cm。
[0016]进一步地,步骤一中在人工养殖的鲟鱼或鳇鱼停食暂养前的一个月内,及时对养殖区进行杀菌,更换养殖水,所述的更换养殖水是采用含有杀菌剂的水体进行更换。
[0017]进一步地,步骤二中停食暂养期间每隔6~10h更换1/3~2/3养殖池内的渔用电化水。
[0018]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流速为0.1~0.4m/s的渔用电化水维持1~3h,所述的渔用电化水中溶解氧为6~8mg/L。
[0019]进一步地,步骤二中转至4~6℃的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1~2d,所述的渔用电化水中溶解氧为4~6mg/L,期间更换渔用电化水的过程如下:
[0020]将此阶段的停食暂养分为3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为停食暂养时间的1/4,第二个周期为停食暂养时间的2/4,第三个周期为停食暂养时间的1/4;
[0021]首先,将鲟鱼或鳇鱼转移至新的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至第一个周期结束,然后在第二个周期内更换1~3次渔用电化水,每次更换1/3~2/3养殖池内的渔用电化水;最后,在第三个周期内更换1~2次渔用电化水,每次更换1/3~2/3养殖池内的渔用电化水;其中,所述的更换的渔用电化水水温均为4~6℃。
[0022]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的转至15~22℃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5~6d,其中所述的渔用电化水中含有1.5~3%的NaCl。
[0023]本专利技术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在鲟鱼或鳇鱼取鱼子之前,对鲟鱼或鳇鱼进行冷水停食暂养,发现采用该方式处理后,能够有效去除鲟、鳇鱼子酱土腥味。本专利技术在停食暂养之前一个月内对鲟鱼或鳇鱼降低水温,降低光照时间,降低水位,降低含氧量,此种方式目的是为了降低鲟鱼或鳇鱼的活动量,减少其摄食量,减少鲟鱼或鳇鱼对依附在食物上的腥味物质(MIB、geosmin、IBMP、TCA等)的摄入,同时减少体重增长,使得鲟鱼或鳇鱼的卵获取更多营养,使鱼子增多增大。经过上述处理后,将鲟鱼或鳇鱼置于渔用电化水(0~5℃)中,本专利技术发现在此温度下停食暂养一段时间后,鲟鱼或鳇鱼的鱼子土腥味会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分析,先进行冷水低温停食暂养,再置于正常温度的鲟鱼或鳇鱼养殖水体中,鱼子土腥味降低效果更为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鱼子土腥味降低效果,本专利技术经过实验研究,将鲟鱼或鳇鱼的停食暂养方式设计:冷水停食暂养

常温水停食暂养

短暂冷水停食暂养

常温水停食暂养,并经过一定的流水、增加光照处理后,鱼子土腥味、异味去除效果最佳。
[0025]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在不添加去除剂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养殖水体以及改变水体温度,便能够实现鱼子土腥味的有效去除,成本低,适合于规模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
技术人员在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
技术实现思路
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精神与范围。
[0027]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8]通过以下实施例验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9]实施例1
[003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鲟鱼子酱土腥味的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步骤一、在人工养殖的鲟鱼或鳇鱼停食暂养前的一个月内,将养殖水水温降至8~15℃,降低光照时间,降低养殖池内的水体深度,控制养殖水溶氧为6~12mg/L;步骤二、将上一步饲养后的鲟鱼或鳇鱼在0~5℃的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10~15d后,转至15~22℃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5~6d;然后,转至4~6℃的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1~2d,再次转至15~22℃渔用电化水中停食暂养4~6d;最后,在流速为0.1~0.4m/s、水温为15~22℃的渔用电化水,光照时间为8~12h的条件下停食暂养1~3d;步骤三、对经上一步处理后的鲟鱼或鳇鱼按照鱼子酱加工工艺制得鱼子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养殖的鲟、鳇鱼的渔用电化水中的溶解氧为4~8mg/L,臭氧含量为1~2mg/L,双氧水含量为0.5~5mg/L,pH值为6.8~7.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子酱加工工艺为:电击致晕放血,冰水冷却取卵,搓卵筛检,腌制以及低温杀菌与包装贮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降低光照时间是指光照时间6~8h。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鲟、鳇鱼子酱土腥味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降低养殖池内的水体深度是指将水位降低10~50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青宇赵予熙邢妍于婷王彤李国志袭凤祥薛宸许添强王洪成于洪贤柴方营
申请(专利权)人:抚远东龙鲟业有限公司东北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