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4647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涉及救生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头戴装置、进气装置、出气装置、储存装置、报警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头戴装置改进了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用于火场逃生等应急救灾场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穿戴迅速,防护性好,通过设置进气装置设计两用方式,既可以与空气瓶连接也可以直接暴露在烟气中进行呼吸,通过设置出气装置可以呼出气体,并防止外界有毒有害气体进入面具,通过设置储存装置可以储存压缩空气,提高在危险场景的下的留存时间,提高使用者的生存率,十分实用,通过设置报警装置可以发出报警声光,提高搜救人员的搜索成功率,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生存率。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生存率。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生存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


[0001]本技术属于救生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

技术介绍

[0002]防毒面具是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也是单兵防护用品,戴在头上,保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防止毒气、粉尘、细菌、有毒有害气体或蒸汽等有毒物质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防毒面具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矿山、冶金、军事、消防、抢险救灾、卫生防疫和科技环保、机械制造等领域,但是防毒面具大部分都是应用在工业场景使用,很少有针对家庭危险环境下,如火灾等场景的应急自救面具,因此,我们提出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以解决了现有的问题:防毒面具大部分都是应用在工业场景使用,很少有针对家庭危险环境下,如火灾等场景的应急自救面具。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技术为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包括头戴装置、进气装置、出气装置、储存装置、报警装置,所述头戴装置穿戴在头部位置,所述进气装置设置在头戴装置的正面,所述出气装置设置在进气装置的侧面,所述储存装置穿戴在背部位置,所述报警装置设置在头戴装置的顶部。
[0006]进一步地,所述头戴装置包括隔热反光壳体、观察视窗、隔热填充层、硅胶隔热阻燃脖套,所述隔热反光壳体设置在头戴装置的最外层,所述隔热反光壳体采用隔热阻燃抗高温材料制成,并在最外侧进行反光材料涂层,提高辨识度,所述观察视窗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的正面,所述观察视窗与隔热反光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隔热填充层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的内部,所述隔热填充层与隔热反光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硅胶隔热阻燃脖套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的底部,所述硅胶隔热阻燃脖套与隔热反光壳体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进气装置包括两用进气口、过滤层、卡扣,所述两用进气口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的正面,所述两用进气口与隔热反光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过滤层设置在两用进气口的内部,所述过滤层与两用进气口固定连接,所述卡扣设置在两用进气口的外表面上,所述卡扣与两用进气口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出气装置包括出气口、止逆阀,所述出气口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的正面,所述出气口与隔热反光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止逆阀设置在出气口的内部,所述止逆阀与出气口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储存装置包括压缩空气瓶、背带、出气开关、压力表、送气管,所述压缩空气瓶设置在背带的侧面,所述压缩空气瓶与背带固定连接,所述背带固定穿戴在背部,所述出气开关设置在压缩空气瓶的顶部,所述出气开关与压缩空气瓶固定连接,所述压力表设置在压缩空气瓶的顶部,所述压力表与压缩空气瓶固定连接,所述送气管的一端设
置在压缩空气瓶的顶部,所述送气管与压缩空气瓶固定连接,所述送气管的另一端设置在两用进气口的内部,所述送气管与两用进气口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报警装置包括阻燃壳体、闪光灯、蜂鸣器、蓄电池,所述阻燃壳体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的顶部,所述阻燃壳体与隔热反光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闪光灯设置在阻燃壳体的内部,所述闪光灯与阻燃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蜂鸣器设置在阻燃壳体的内部,所述蜂鸣器与阻燃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设置在阻燃壳体的内部,所述蓄电池与阻燃壳体固定连接。
[001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头戴装置改进了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用于火场逃生等应急救灾场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穿戴迅速,防护性好,通过设置进气装置设计两用方式,既可以与空气瓶连接也可以直接暴露在烟气中进行呼吸,通过设置出气装置可以呼出气体,并防止外界有毒有害气体进入面具。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储存装置可以储存压缩空气,提高在危险场景的下的留存时间,提高使用者的生存率,十分实用,通过设置报警装置可以发出报警声光,提高搜救人员的搜索成功率,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生存率。
[0014]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内部结构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部件图;
[0020]图5为本技术A处的放大图。
[00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2]1、头戴装置;101、隔热反光壳体;102、观察视窗;103、隔热填充层;104、硅胶隔热阻燃脖套;2、进气装置;201、两用进气口;202、过滤层;203、卡扣;3、出气装置;301、出气口;302、止逆阀;4、储存装置;401、压缩空气瓶;402、背带;403、出气开关;404、压力表;405、送气管;5、报警装置;501、阻燃壳体;502、闪光灯;503、蜂鸣器;504、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包括头戴装置
1、进气装置2、出气装置3、储存装置4、报警装置5,头戴装置1穿戴在头部位置,进气装置2设置在头戴装置1的正面,出气装置3设置在进气装置2的侧面,储存装置4穿戴在背部位置,报警装置5设置在头戴装置1的顶部。
[0025]头戴装置1包括隔热反光壳体101、观察视窗102、隔热填充层103、硅胶隔热阻燃脖套104,隔热反光壳体101设置在头戴装置1的最外层,隔热反光壳体101采用隔热阻燃抗高温材料制成,并在最外侧进行反光材料涂层,提高辨识度,观察视窗102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101的正面,观察视窗102与隔热反光壳体101固定连接,隔热填充层103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101的内部,隔热填充层103与隔热反光壳体101固定连接,硅胶隔热阻燃脖套104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101的底部,硅胶隔热阻燃脖套104与隔热反光壳体10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头戴装置1中的隔热反光壳体101、观察视窗102、隔热填充层103、硅胶隔热阻燃脖套104改进了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用于火场逃生等应急救灾场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穿戴迅速,防护性好。
[0026]进气装置2包括两用进气口2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包括头戴装置(1)、进气装置(2)、出气装置(3)、储存装置(4)、报警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装置(1)穿戴在头部位置,所述进气装置(2)设置在头戴装置(1)的正面,所述出气装置(3)设置在进气装置(2)的侧面,所述储存装置(4)穿戴在背部位置,所述报警装置(5)设置在头戴装置(1)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装置(1)包括隔热反光壳体(101)、观察视窗(102)、隔热填充层(103)、硅胶隔热阻燃脖套(104),所述隔热反光壳体(101)设置在头戴装置(1)的最外层,所述隔热反光壳体(101)采用隔热阻燃抗高温材料制成,并在最外侧进行反光材料涂层,提高辨识度,所述观察视窗(102)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101)的正面,所述观察视窗(102)与隔热反光壳体(10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填充层(103)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101)的内部,所述隔热填充层(103)与隔热反光壳体(101)固定连接,所述硅胶隔热阻燃脖套(104)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101)的底部,所述硅胶隔热阻燃脖套(104)与隔热反光壳体(10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装置(2)包括两用进气口(201)、过滤层(202)、卡扣(203),所述两用进气口(201)设置在隔热反光壳体(101)的正面,所述两用进气口(201)与隔热反光壳体(101)固定连接,所述过滤层(202)设置在两用进气口(201)的内部,所述过滤层(202)与两用进气口(201)固定连接,所述卡扣(203)设置在两用进气口(201)的外表面上,所述卡扣(203)与两用进气口(201)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给式自救过滤式逃生面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装置(3)包括出气口(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诺广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