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包括引水拦截渠、过滤吸附渠、生态净化渠和潜流人工湿地,引水拦截渠的首端设置抽水泵,引水拦截渠的尾端与过滤吸附渠的首端连接,过滤吸附渠的尾端与生态净化渠的首端连接,生态净化渠的尾端通过溢水入口与潜流人工湿地一侧连接,潜流人工湿地另一对侧设置有溢水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去除河水中的悬浮物,改善了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并提高其运行寿命和系统的整体净化处理效率,并且运行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管理。易于管理。易于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河流水质净化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很多河道旁路处理中为去除水体中过量的固体悬浮物(SS)而设置了絮凝沉淀单元,进水停留在絮凝沉淀单元时投入絮凝药剂,使悬浮物絮凝沉淀,过程中耗能耗材;而河水固体悬浮物(SS)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极不稳定,导致絮凝剂利用率达不到实际要求,从而增加了运行成本;但如果不添加絮凝剂,水中的悬浮物进入后续的湿地系统后,容易堵塞湿地系统,降低湿地的水质净化降解效率并削减了湿地的寿命。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通过多道物理拦截吸附及生态净化,极大的降低了河水中的悬浮物及其营养物质,能有效提高人工湿地的寿命期限,并且提高水质整理处理效率,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在实现对河水中悬浮物的高去除率同时提高水体处理效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包括引水拦截渠,还包括过滤吸附渠、生态净化渠和潜流人工湿地,引水拦截渠的首端设置抽水泵,引水拦截渠的尾端与过滤吸附渠的首端连接,过滤吸附渠的尾端与生态净化渠的首端连接,生态净化渠的尾端通过溢水入口与潜流人工湿地一侧连接,潜流人工湿地另一对侧设置有溢水出口。
[0006]如上所述引水拦截渠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引水拦截渠内沿引水拦截渠的水流方向设置多道细网格栅,细网格栅上设置软性纤维填料。
[0007]如上所述过滤吸附渠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过滤吸附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组陶粒框,陶粒框中填充有陶粒。
[0008]如上所述生态净化渠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生态净化渠的底部铺设有陶粒层,陶粒层上种植有沉水植物。
[0009]沿河流的水流方向,溢水入口位于溢水出口的上游。
[0010]自靠近河流至远离河流的方向,潜流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渠和过滤吸附渠依次设置,潜流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渠和过滤吸附渠整体位于引水拦截渠的下游侧。
[0011]沿着水流方向,引水拦截渠、过滤吸附渠和生态净化渠的底面均设置有2.5%的纵坡坡度。
[0012]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充分利用引水拦截渠、过滤吸附渠和生态净化渠的拦截吸附净化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营养物质,改善了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并提高其运行寿命和系统的整体净化处理效率,并且运行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管理。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
‑
引水拦截渠,2
‑
细网格栅,3
‑
过滤吸附渠,4
‑
陶粒框,5
‑
生态净化渠,6
‑
沉水植物,7
‑
溢水入口,8
‑
潜流人工湿地,9
‑
溢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7]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包括引水拦截渠1、过滤吸附渠3、生态净化渠5和潜流人工湿地8,所述引水拦截渠1、过滤吸附渠3和生态净化渠5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生态净化渠5尾部和潜流人工湿地8一侧通过溢水入口7连接,所述潜流人工湿地8另一对侧设置有溢水出口9。沿河流的水流方向,溢水入口7位于溢水出口9的上游。
[0018]优选的,自靠近河流至远离河流的方向,依次设置潜流人工湿地8、生态净化渠5和过滤吸附渠3,潜流人工湿地8、生态净化渠5和过滤吸附渠3整体位于引水拦截渠1的下游侧,潜流人工湿地8、生态净化渠5、过滤吸附渠3、以及引水拦截渠1整体呈方形,潜流人工湿地8、生态净化渠5、过滤吸附渠3、以及引水拦截渠1紧密布置成方形,节约岸边占地面积。
[0019]引水拦截渠1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在其首段设置抽水泵,引水拦截渠1内沿水流方向设置多道细网格栅2,细网格栅2的网孔孔径范围为2~3cm,细网格栅2的尺寸与引水拦截渠1的横截面尺寸相适配,细网格栅2上铺设有软性纤维填料(现有材料,例如以醛化纤纶为基本材料的填料),软性纤维填料铺满细网格栅2并可拆卸清洗后重新铺设使用。
[0020]过滤吸附渠3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过滤吸附渠3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组陶粒框4,多组陶粒框4组成的吸附带,陶粒框4中铺满可吸附营养物质并附着微生物的陶粒,可定期取出陶粒框4换填新陶粒后重新铺设吸附带。
[0021]引水拦截渠1、过滤吸附渠3和生态净化渠5之间首尾依次相连,沿着水流方向,引水拦截渠1、过滤吸附渠3和生态净化渠5的底面均设置有2.5%的纵坡坡度。
[0022]生态净化渠5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其底部铺设有陶粒层,陶粒层的陶粒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砂粒,陶粒层上种植有沉水植物6,沉水植物6选择本地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比如苦草等。
[0023]潜流人工湿地8为方形,设置有溢水入口7和溢水出口9,潜流人工湿地8内自下至上依次铺设有底部球形砾石层、中部球形砾石层、上部球形砾石层、顶部粗砂层以及植被层,底部球形砾石层的球形砾石的粒径范围为12~15cm,中部球形砾石层的粒径范围为8~10cm,上部球形砾石层的球形砾石的粒径为5cm左右,顶部为粒径范围为0.5mm~1mm的粗砂,植被层为亲水性表面绿化植物,例如芦苇、菖蒲、水生美人蕉或再力花等。
[0024]河水经抽水泵进入引水拦截渠1中,通过多道布设有软性纤维填料的细网格栅2拦截下大颗粒悬浮物,再经过滤吸附渠3中的陶粒框4组成的吸附带,陶粒吸附水中的小颗粒悬浮物及营养物质,并经陶粒中的微生物活动降解净化水质后,通过生态净化渠5中的沉水植物6的生长再次降低水中营养物含量,而后经溢水入口7流入潜流人工湿地8,经湿地的净化处理后通过溢水出口9流回河流。
[0025]在引水拦截渠1前设抽水泵,溢水出口9处不需要抽水泵,引水拦截渠1、过滤吸附渠3、生态净化渠5、潜流人工湿地8顶部就是地面,地势随着河流方向微微下降,生态净化渠5一端连接的溢水入口7位于潜流人工湿地8的中层位置,溢水出口9位于潜流人工湿地8的上层位置,可以把潜流人工湿地8理解成一个蓄水池,进口低出口高,跟生态净化渠5形成一个连通器原理,当蓄水到了溢水出口9的高度,就会通过溢水出口9溢出。
[0026]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作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包括引水拦截渠(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吸附渠(3)、生态净化渠(5)和潜流人工湿地(8),引水拦截渠(1)的首端设置抽水泵,引水拦截渠(1)的尾端与过滤吸附渠(3)的首端连接,过滤吸附渠(3)的尾端与生态净化渠(5)的首端连接,生态净化渠(5)的尾端通过溢水入口(7)与潜流人工湿地(8)一侧连接,潜流人工湿地(8)另一对侧设置有溢水出口(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拦截渠(1)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引水拦截渠(1)内沿引水拦截渠(1)的水流方向设置多道细网格栅(2),细网格栅(2)上设置软性纤维填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吸附渠(3)为地下式长方体沟渠,过滤吸附渠(3)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多组陶粒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剑,徐威,万骥,彭香玉,周林,叶晶,肖磊,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