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纱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包括第一内包裹层,所述第一内包裹层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内包裹层,第一内包裹层的内部设置有高模量纤维,所述第二内包裹层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性纤维,第二内包裹层的外侧绕包设置有第三内包裹层,第三内包裹层和相邻第三内包裹层的外侧设置有外包裹层,高模量纤维上等距设置有凸起部,所述高模量纤维在第一内包裹层的内部等角度分布,第二内包裹层在第一内包裹层的外侧等角度分布。该抗菌纱线具备较强的可延展性能,能够在横向纵向和轴向进行延展,并且利用等角度分布的碳纤维及其表面的凸起部,使得纱线的强度得到提升,利用多层绕包结构使得纱线不易松散,提升了整体的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纱线
,具体为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
技术介绍
[0002]纱线适用于制作布料的基本原料,编制而成的布料能够作为服装和家用装饰品的原料,因此纱线的需求量较大,纱线根据面料的柔软度需要分为很多种,有精纺纱、粗纺纱、环锭纱、静电纱、涡流纱、尘笼纱、自捻纱、喷气纱和包芯纱等,现有的纱线还存在一些缺陷。
[0003]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11411434A)公开了吸湿排汗复合纱线,包覆层为涤纶丝束,涤纶丝束表面粗糙且分布有大量细孔,而内部有大量沟槽,内侧的涤纶丝束与皮肤接触,皮肤表面的汗液一部分通过内侧的涤纶丝束的表面细孔进入其内部的沟槽中,并沿其内部的沟槽到达棉纤维束。
[0004]上述纱线虽然能够实现吸湿功能,但纱线的整体强度不足,也不具备较好的弹性性能,在使用时外部的绕包层容易松散脱落,不能够对绕包的区域进行收束和分隔;并且现有的纱线不具备抗菌透气功能;现有的纱线虽然具备一定的可延展性能,但不能够在横向、纵向和轴向进行多向延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现有纱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包括第一内包裹层,所述第一内包裹层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内包裹层,第一内包裹层的内部设置有高模量纤维,所述第二内包裹层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性纤维,第二内包裹层的外侧绕包设置有第三内包裹层,第三内包裹层和相邻第三内包裹层的外侧设置有外包裹层,高模量纤维上等距设置有凸起部,所述高模量纤维在第一内包裹层的内部等角度分布,第二内包裹层在第一内包裹层的外侧等角度分布,所述高模量纤维为碳纤维材料,所述第一弹性纤维在第二内包裹层的内部等角度分布,所述外包裹层纵截面呈“S”型,外包裹层的首尾端面均设置有横置的第二弹性纤维,外包裹层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供第一内包裹层和第二内包裹层穿过的穿线槽。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纤维为二烯类弹性纤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弹性纤维为氨纶材料,第二弹性纤维的末端与外包裹层左下方和右上方的弯折区域连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弹性纤维在外包裹层的上下两侧等间距分布有两组,各组中的第二弹性纤维位置互相对应。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上方的第二弹性纤维通过第三弹性纤维与下方的第二弹性纤维相连,外包裹层上设置有供第三弹性纤维穿过的线孔,第三弹性纤维为腈纶材料。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的S型的外包裹层以及第二弹性纤维,使得左右两侧的第一内包裹层和第二内包裹层能够对纱线的左右两部分分隔,保证纱线之间存在较大空隙,进而提升纱线的透气抗菌功能,解决了现有的纱线不具备透气抗菌功能的缺陷。
[0012]2、通过设置的高模量纤维上的凸起部,使得高模量纤维不会轻易从第一内包裹层的内部脱离,同时碳纤维材料的高模量纤维能够提升纱线整体的强度,配合第一内包裹层外侧等角度分布的第二内包裹层,以及第二内包裹层内部的第一弹性纤维,使得纱线具备较高的强度和可延展性,该纱线能够在轴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上进行延展。
[0013]3、通过第一弹性纤维和第二弹性纤维,使得外包裹层的首尾两端能够与外包裹层的折弯部位固定,内包裹层能够轴向拉伸,外包裹层能够横向拉伸,使得纱线具备良好的弹性性能,并且通过多层包裹的嵌套式结构使得纱线不会松散,保证了纱线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详细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内包裹层和高模量纤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外包裹层和第三内包裹层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内包裹层和第三内包裹层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内包裹层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高模量纤维和凸起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凸起部在高模量纤维上分布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内包裹层和第一弹性纤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A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弹性纤维和第三弹性纤维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标号:1、第一内包裹层;2、高模量纤维;3、第二内包裹层;4、第一弹性纤维;5、第三内包裹层;6、外包裹层;7、第二弹性纤维;8、凸起部;9、第三弹性纤维;10、线孔;11、穿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1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8]其次,本专利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实施例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0]如图1
‑
图9所示,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包括第一内包裹层1,第一内包裹层1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内包裹层3,第一内包裹层1的内部设置有高模量纤维2,高模量纤维2能够增加纱线整体的强度,第二内包裹层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性纤维4,第二内包裹层3的外侧绕包设置有第三内包裹层5,通过多层嵌套式包裹层,使得纱线整体不易松散,第三内包裹层5和相邻第三内包裹层5的外侧设置有外包裹层6,高模量纤维2上等距设置有凸起部8,凸起部8使得第一内包裹层1在包裹高模量纤维2的同时,保证高模量纤维2在受到拉力时不会从第一内包裹层1内脱离,高模量纤维2在第一内包裹层1的内部等角度分布,第二内包裹层3在第一内包裹层1的外侧等角度分布,等角度分布的高模量纤维2和第二内包裹层3使得第一内包裹层1的外侧呈多层嵌套式结构,进而增加整体的稳定性,高模量纤维2为碳纤维材料,利用碳纤维材料的高强度使得纱线的强度得到增加,第一弹性纤维4在第二内包裹层3的内部等角度分布,等角度分布的第一弹性纤维4能够增大第二内包裹层3的弹性性能,外包裹层6纵截面呈“S”型,外包裹层6的首尾端面均设置有横置的第二弹性纤维7,外包裹层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供第一内包裹层1和第二内包裹层3穿过的穿线槽11,“S”型结构的外包裹层6能够将纱线分为左右两半部分,从而使得纱线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抗菌纱线,包括第一内包裹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包裹层(1)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内包裹层(3),第一内包裹层(1)的内部设置有高模量纤维(2),所述第二内包裹层(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性纤维(4),第二内包裹层(3)的外侧绕包设置有第三内包裹层(5),第三内包裹层(5)和相邻第三内包裹层(5)的外侧设置有外包裹层(6),高模量纤维(2)上等距设置有凸起部(8),所述高模量纤维(2)在第一内包裹层(1)的内部等角度分布,第二内包裹层(3)在第一内包裹层(1)的外侧等角度分布,所述高模量纤维(2)为碳纤维材料,所述第一弹性纤维(4)在第二内包裹层(3)的内部等角度分布,所述外包裹层(6)纵截面呈“S”型,外包裹层(6)的首尾端面均设置有横置的第二弹性纤维(7),外包裹层(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供第一内包裹层(1)和第二内包裹层(3)穿过的穿线槽(11)所述外包裹层(6)纵截面呈“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大伟,孙寿军,蔡学照,
申请(专利权)人:陵县恒宇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