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离焦镜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的每层中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相等;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本发明专利技术近视控制效果更好,且提高了佩戴者的顺应性。提高了佩戴者的顺应性。提高了佩戴者的顺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离焦镜片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我国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而大学生已高达90%。 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依赖、课业负担繁重
……
随着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的发生率正在不断攀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4亿近视人口,其中近半数在中国,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20年,中国近视人群将突破7亿人,高度近视人群将达4000万~5150万人。
[0003]对于控制方面,现在比较推荐的有效控制近视的方法有角膜塑形镜,也就是OK镜,以及低浓度的阿托品、补光仪、离焦软镜、离焦框架眼镜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近视的度数、接受的程度、家庭条件,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应用。其中,离焦镜片可以把投射在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或前方,同时矫正视网膜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从而延缓眼轴增长的发展,达到延缓近视增长的目的。
[0004]周边离焦进行近视控制是众多近视控制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周边离焦镜片要么其微透镜的附加光度是恒定不变的,要么其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从内到外呈环状逐渐变化的(每个环内的附加光度是相同的),这种设计的离焦镜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有效的近视控制,但是由于人眼长期佩戴后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后期的控制效果差,且需要不断地更新配镜度数以及微透镜的离焦大小,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离焦镜片中微透镜的设计,由于人眼长期佩戴后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后期的控制效果差,且需要不断地更新配镜度数以及微透镜的离焦大小,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相关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所述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所述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
[0007]优选的,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时;所述第1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2D以上,且第n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
[0008]优选的,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
[0009]优选的,第n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
[0010]优选的,第n
‑
1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优选的,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者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
[0011]优选的,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
‑
0.25D至
‑
1.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
‑
1.00D至
‑
2.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1.0D;此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每增加
‑
1.00D,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在前一次的M值上增加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大于
‑
1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5D。
[0012]优选的,第n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且微透镜A的总个数P大于或等于第n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三分之一,P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
[0013]优选的,第n
‑
1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且微透镜B的总个数H大于或等于第n
‑
1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二分之一,H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
[0014]优选的,每个所述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为0D至+15D;所述中间屈光矫正区的面积等于一个微透镜单元的总面积减去其第n层的微透镜的面积;每个所述微透镜的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均在1.0
‑
1.8毫米范围内。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的每层中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相等;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通过该设置方式,实施例一的近视防控镜片适合于刚刚佩戴离焦镜片的用户,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其离焦量的变化比较缓慢,高附加光度的范围较小,容易让初戴者尽快适应;实施例二中的近视防控镜片适合于近视增加程度较快,近视程度较高的患者,每个微透镜单元中拥有更多的大离焦微透镜,对于近视控制效果更好;实施例三中的近视防控镜片可以增加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可以改善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从增加佩戴者周边视场的清晰度,提高佩戴者的顺应性;实施例四中的近视防控镜片进一步增加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在保证较大离焦量、较好近视控制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佩戴者的顺应性。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三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四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一的近视防控镜片在40
㎜
孔径内0
°
线、15
°
线、30
°
线上的ADD变化情况曲线图;图6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的近视防控镜片分别在40
㎜
孔径内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所述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时;所述第1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2D以上,且第n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第n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第n
‑
1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6.根据权利要求2
‑
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者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民,廖文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亮宇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