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99557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涉及轨道车辆气密性检测领域,该装置中的控制模块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充放气模块向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从箱体中抽气,以使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基于所述流场环境下第一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一压力信息及第二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二压力信息,确定待检测轨道车辆的气密性指数,第一压力信息为表征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压力情况的第一压力数据,第二压力信息为表征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压力情况的第二压力数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通用性强,且通过向箱体内部进行充放气来模拟不同的实际工况,实现了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动态气密性检测,利于实际应用。利于实际应用。利于实际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气密性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轨道车辆生产后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现有技术中由于无法将该车辆实际在轨道上运行测试,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进行静态气密性检测,也即在轨道列车的内部设置专门的充放气设备,以进行充放气,基于车内相对于车外的相对压差、充气时间等评估该车辆的气密性指数。
[0003]但是轨道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处于动态环境中,不同的实际运行工况对应着不同的动态气密性,动态气密性与静态气密性并不相同,尤其是在轨道车辆处于过隧道或者两车交会等工况时,气密性会发生较大改变,导致应用上述方式得到的气密性指数与实际工况下的真实气密性指数相差较大,可见,上述方式并不能实现动态气密性检测。且不同的厂家对于生产的轨道车辆采用的静态气密性检测方法均不同,检测时的气密性标准通常不一致,比如,充放气设备设置的具体数目、充放气流量的大小等标准数据的设置通常不一致,不利于实际应用。
[0004]因此,如何实现轨道车辆的动态气密性检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通用性强,且通过向箱体内部进行充放气来模拟不同的实际工况,实现了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动态气密性检测,更利于实际应用及车辆气密性评定分析。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箱体、控制模块、第一采集模块、第二采集模块及充放气模块;
[0007]所述第一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所述第二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
[0008]所述充放气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箱体的第一目标侧壁上的预设通孔连通;
[0009]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所述充放气模块通过所述预设通孔向所述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从所述箱体中抽气,以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基于所述流场环境下所述第一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一压力信息及所述第二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二压力信息确定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气密性指数,其中,所述第一压力信息为表征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压力情况的第一压力数据,所述第二压力信息为表征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压力情况的第二压力数据。
[0010]优选的,所述充放气模块包括:
[0011]调控模块,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0012]抽排模块,控制端与所述调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抽排端与所述预设管道的一端连通;
[0013]预设管道,所述预设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预设通孔连通;
[0014]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所述充放气模块通过所述预设通孔向所述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从所述箱体中抽气,以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包括:
[0015]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所述调控模块的输出频率,以使所述抽排模块基于所述输出频率控制自身处于排气状态且按照对应于所述输出频率的第一流速通过所述预设管道向所述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基于所述输出频率控制自身处于抽气状态且按照对应于所述输出频率的第二流速通过所述预设管道从所述箱体中抽气,以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采集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模块及第二传感器模块;
[0017]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设置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车身的第一重要位置;
[0018]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对应设置且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部的第二目标侧壁上,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为所述箱体的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壁;
[0019]所述第二采集模块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对应设置且设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车身的第二重要位置。
[0020]优选的,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上还包括温湿度采集模块及温湿度调控模块;
[0021]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温湿度采集模块采集的温度信息及湿度信息,控制所述温湿度调控模块调节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温度及湿度,以使所述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精度范围内且所述湿度保持在预设湿度精度范围内。
[0022]优选的,所述温湿度调控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的中线上且靠近所述箱体的顶部;
[0023]所述温湿度采集模块,包括:
[0024]设置于所述中线上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0025]设置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上且与第三目标侧壁相距第一预设距离的第二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所述第三目标侧壁为所述箱体的内部的且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垂直的侧壁;
[0026]设置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上且与第四目标侧壁相距第二预设距离的第三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所述第四目标侧壁与所述第三目标侧壁相对。
[0027]优选的,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包括两个第一压力传感器组,两个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分设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车身的两侧的第一重要位置;
[0028]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包括两个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其中,任一个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均与位于所述外部车身的同侧的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对应设置且设于所述同侧的第二目标侧壁上;
[0029]各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均包括S个压力传感器,S=A*B,其中A为所述压力传感器布置的总排数且A为不小于1的整数,B为每排布置的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总个数且B为大于1的整数;
[0030]针对任一个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组,任一排处于首位的压力传感器与处于尾位的压力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车身总长度。
[003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应用于如上述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
[0032]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中的充放气模块通过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中的预设通孔向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中的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从所述箱体中抽气,以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
[0033]基于所述流场环境下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中的第一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一压力信息及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中的第二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二压力信息,确定待检测轨道车辆的气密性指数,其中,所述第一压力信息为表征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压力情况的第一压力数据,所述第二压力信息为表征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压力情况的第二压力数据。
[0034]优选的,当所述第一采集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模块及第二传感器模块时;
[0035]基于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中的第一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一压力信息及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中的第二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二压力信息,确定待检测轨道车辆的气密性指数,包括:
[0036]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发送的第三压力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发送的第四压力数据及预设压力平衡分析策略,判断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车身与所述箱体的内部是否达到压力平衡,其中,所述第三压力数据表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控制模块、第一采集模块、第二采集模块及充放气模块;所述第一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所述第二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所述充放气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箱体的第一目标侧壁上的预设通孔连通;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所述充放气模块通过所述预设通孔向所述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从所述箱体中抽气,以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基于所述流场环境下所述第一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一压力信息及所述第二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二压力信息确定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气密性指数,其中,所述第一压力信息为表征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压力情况的第一压力数据,所述第二压力信息为表征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压力情况的第二压力数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气模块包括:调控模块,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抽排模块,控制端与所述调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抽排端与所述预设管道的一端连通;预设管道,所述预设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预设通孔连通;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所述充放气模块通过所述预设通孔向所述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从所述箱体中抽气,以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包括:基于预设充放气策略控制所述调控模块的输出频率,以使所述抽排模块基于所述输出频率控制自身处于排气状态且按照对应于所述输出频率的第一流速通过所述预设管道向所述箱体的内部充气,或者,基于所述输出频率控制自身处于抽气状态且按照对应于所述输出频率的第二流速通过所述预设管道从所述箱体中抽气,以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流场环境与预设实际工况等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模块及第二传感器模块;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设置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车身的第一重要位置;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对应设置且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部的第二目标侧壁上,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为所述箱体的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壁;所述第二采集模块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对应设置且设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内部车身的第二重要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上还包括温湿度采集模块及温湿度调控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温湿度采集模块采集的温度信息及湿度信息,控制所述温湿度调控模块调节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温度及湿度,以使所述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精度范围内且所述湿度保持在预设湿度精度范围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调控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的中线上且靠近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温湿度采集模块,包括:
设置于所述中线上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上且与第三目标侧壁相距第一预设距离的第二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所述第三目标侧壁为所述箱体的内部的且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垂直的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二目标侧壁上且与第四目标侧壁相距第二预设距离的第三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所述第四目标侧壁与所述第三目标侧壁相对。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包括两个第一压力传感器组,两个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分设于所述待检测轨道车辆的外部车身的两侧的第一重要位置;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包括两个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其中,任一个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均与位于所述外部车身的同侧的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对应设置且设于所述同侧的第二目标侧壁上;各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均包括S个压力传感器,S=A*B,其中A为所述压力传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刘友梅柳晓峰周安德王虎高唐勇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