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985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4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在气门室罩盖的油气分离通道内安装有撞击器,并在撞击器的撞击腔内设置了压力调节阀;压力调节阀的阀座内形成有与油气分离通道的进气端及撞击腔连通的调节腔,阀体可移动地安装在调节腔内;当油气混合气的流量较大时,会导致阀体前后端产生较大的压差,阀体能够在压差的作用下移动,使得分离结构的压损维持在设计范围内,不至于在过高的流量情况下产生太高的压损,还能避免后端回油阀无法开启导致的窜油,避免发动机出现“烧机油”的情况。的情况。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的高压可燃混合气体和已燃气体,或多或少会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内,造成窜气。窜气的成分为未燃的燃油气、水蒸气和废气等,这会稀释机油,降低机油的使用性能,加速机油的氧化、变质。机油混合其他杂质容易阻塞油路;废气中的酸性气体混入润滑系统,会导致发动机零件的腐蚀和加速磨损;窜气还会使曲轴箱压力过高而破坏曲轴箱的密封,使机油渗漏,因此现在汽车设计中都会采用曲轴箱通风系统设计来解决上述问题。油气分离器作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它的作用就是将曲轴箱排放物中的机油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使其回到油底壳,避免车辆出现“烧机油”现象而导致燃烧室积碳增加、怠速不稳、尾气排放超标等不良后果。
[0003]目前,常见的大多数曲轴箱通风系统都采用在气门室罩盖中布置被动式油气分离器的结构,该结构缺点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不同,窜气量也随之改变:由流体力学原理可知,窜气量越高,流速越快,气门室罩盖内部的压力损失越大,导致气门室罩盖进出口端的压差越大;根据帕斯卡“裂桶”实验,液体内部压力与高度有关,所以若压差过大,所需的回油高度也就越高,往往越容易导致回油不畅,气体流动时易携带机油进入发动机,影响分离效率,另一方面,压差过大也会影响曲轴箱的内部压力,这种情况在大排量发动机上最容易显现。
[0004]因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可以使气门室罩盖进出口端的压差处于一定的设定范围内,从而解决因气门室罩盖进出口端的压差过大而影响油气分离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包括:
[0007]气门室罩盖,所述气门室罩盖内形成有油气分离通道,所述油气分离通道的出气端形成有回油槽;
[0008]撞击器,所述撞击器安装在所述油气分离通道内,撞击器内形成有与所述油气分离通道及所述回油槽流体连通的撞击腔;以及
[0009]压力调节阀,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阀座和阀体;所述阀座安装在所述撞击腔内,阀座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阀体的调节腔;所述调节腔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至所述油气分离通道的进气端,所述出气口连通至所述撞击腔;
[0010]所述阀体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调节腔内,并且能够在阀体前后端压差的作用下从
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当所述阀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阀体将所述进气口封闭;当所述阀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体与所述进气口之间形成有供油气混合气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通过所述出气口连通至所述撞击腔,所述出气口设置有用于进行油气分离的滤芯。
[0011]可选地,所述阀体朝向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连接有阀杆,所述进气口形成有与所述阀杆相适配的导向套,所述阀杆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导向套内;所述阀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用于向所述阀体施加使其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弹性力。
[0012]可选地,所述阀杆远离所述阀体的一端安装有弹匣,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导向套和所述弹匣。
[0013]可选地,所述撞击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撞击器卡接固定,盖板的另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气门室罩盖抵接。
[0014]可选地,所述撞击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固定连接至所述气门室罩盖。
[0015]可选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回油槽之间设置有焊接筋,所述焊接筋与所述气门室罩盖固定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焊接筋的两侧设置有挡料边。
[0017]可选地,所述底板延伸至所述回油槽的上方,且底板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回油槽的回油孔。
[0018]可选地,所述底板靠近所述油气分离通道出气端的一端设置有挡油板,底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与所述气门室罩盖固定连接。
[0019]可选地,所述油气分离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撞击器之间设置有多个撞击挡板。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在气门室罩盖的油气分离通道内安装有撞击器,并在撞击器的撞击腔内设置了压力调节阀;压力调节阀的阀座内形成有与油气分离通道的进气端及撞击腔连通的调节腔,阀体可移动地安装在调节腔内;当油气混合气的流量较大时,会导致阀体前后端产生较大的压差,阀体能够在压差的作用下移动,使得分离结构的压损维持在设计范围内,不至于在过高的流量情况下产生太高的压损,还能避免后端回油阀无法开启导致的窜油,避免发动机出现“烧机油”的情况。同时,在撞击器和压力调节阀内设计了合理的流通通道,能够引导分离的气体跟机油的流向,避免分离的机油再次被气体携带而导致分离效率降低。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一(阀体位于第一位置);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二(阀体位于第二位置);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阀体的剖视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撞击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撞击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撞击器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数字表示:
[0030]1、气门室罩盖;2、油气分离通道;21、撞击挡板;3、回油槽;4、撞击器;41、通孔;42、盖板;421、定位凸起;43、底板;431、进气孔;432、挡料边;433、焊接筋;434、回油孔;435、挡油板;436、筋板;5、压力调节阀;51、阀座;511、进气口;512、出气口;513、滤芯;514、安装骨位;52、阀体;53、流道;54、阀杆;55、导向套;56、弹簧;57、弹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左”、“右”、“顶”和“底”等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方位,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门室罩盖,所述气门室罩盖内形成有油气分离通道,所述油气分离通道的出气端形成有回油槽;撞击器,所述撞击器安装在所述油气分离通道内,撞击器内形成有与所述油气分离通道及所述回油槽流体连通的撞击腔;以及压力调节阀,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阀座和阀体;所述阀座安装在所述撞击腔内,阀座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阀体的调节腔;所述调节腔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至所述油气分离通道的进气端,所述出气口连通至所述撞击腔;所述阀体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调节腔内,并且能够在阀体前后端压差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当所述阀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阀体将所述进气口封闭;当所述阀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体与所述进气口之间形成有供油气混合气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通过所述出气口连通至所述撞击腔,所述出气口设置有用于进行油气分离的滤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朝向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连接有阀杆,所述进气口形成有与所述阀杆相适配的导向套,所述阀杆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导向套内;所述阀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用于向所述阀体施加使其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弹性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备流通截面全程可变功能的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远离所述阀体的一端安装有弹匣,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宏杜广成孙雨豪
申请(专利权)人:梦达驰汽车系统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