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悬索桥主缆缠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及夹紧方法。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包括外壳,外壳为环形分段结构,分为位于顶部的第一外壳段、连接在第一外壳段下部左右两端的第三外壳段、第二外壳段,外壳外侧表面设有多个液压油缸,外壳内侧设有内壳,内壳为环形分段结构,液压油缸的伸缩杆顶部穿过外壳与内壳外侧表面相连接,内壳内侧表面设有多个滚轮,外壳外侧表面还固定设有多个连接架。本发明专利技术预夹紧机构与缠丝机固定连接后二者具有同步性,预夹紧机构与缠丝机正式缠丝距离恒定,采用双层错位滚轮结构,对主缆进行360度挤压预夹紧,保证超大主缆缠丝质量,使缠丝效果满足设计要求。使缠丝效果满足设计要求。使缠丝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及夹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悬索桥主缆缠丝
,特别涉及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及夹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悬索桥的主跨越来越长,相应的主缆直径也随之变大。在悬索桥施工过程中,主缆施工时悬索桥最要的环节之一,主缆线形控制是否满足要求,将决定整个悬索桥在体系转换后的结构受力;主缆是由多根钢丝组成,在主缆架设完成后,需对主缆进行缠丝,确保主缆的孔隙率及圆形度。
[0003]由于主缆直径变大,钢丝数量暴增,在主缆缠丝时,主缆很容易出现鼓包、孔隙率过大,或者主缆形状为多边形或椭圆形,使缠丝的相邻钢丝紧密接触,从而达不到主缆保护作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钢丝绳加手拉葫芦通过人工来实现悬索桥主缆的预紧工作,预紧缆的空隙率目标一般为18%~20%。在预紧过程中为了减小钢丝之间的空隙,加快钢丝整形,需人工手持木锤或者橡胶锤对表面钢丝进行间断敲打。此种方法存在人员作业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多、作业效率低等缺点。且主缆直径越大,人工预紧缆作业越难以达到要求的空隙率目标。中国专利技术 CN 109338888 A一种悬索桥主缆预紧缆装置及使用方法,通过限位块控制行走行车移动,通过圆形手柄的转动收紧预紧缆器,实现主缆的预紧缆作业。但该装置主缆安装需要拆卸结构,且预紧缆器为框架式结构,无法确保主缆的孔隙率及圆形度,进而无法做到对主缆全方位预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及夹紧方法,通过在缠丝机缠丝部分机架前方布置本专利技术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安装简单,可以与缠丝机缠丝部分机架同时前移或后退,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采用双层错位滚轮结构,对主缆进行360度挤压预夹紧,保证超大主缆缠丝质量,使缠丝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环形分段结构,分为位于顶部的第一外壳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壳段下部左右两端的第三外壳段、第二外壳段,所述外壳外侧表面设有多个液压油缸,所述外壳内侧设有内壳,所述内壳为环形分段结构,所述液压油缸的伸缩杆顶部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外侧表面相连接,所述内壳内侧表面设有多个滚轮,所述外壳外侧表面还固定设有多个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外壳环形表面垂直设置。
[0006]所述第一外壳段的大小占所述环形外壳的四分之三,所述第三外壳段、第二外壳段大小相同,占所述环形外壳的八分之一。
[0007]所述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和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固定设在所述外壳纵向对称轴外侧顶部,所述第二连接架和第三连接架分别固定设在所述外壳横向对称轴外侧两端。
[0008]所述第二外壳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外壳段右侧下端之间设有第一合页,所述第三外壳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外壳段左侧下端之间设有第二合页,所述第三外壳段、第二外壳段的下端分别设有第三外壳段连接端、第二外壳段连接端,所述第三外壳段连接端、第二外壳段连接端之间设有紧固螺栓。
[0009]所述内壳为环形分段结构,依次包括第一内壳段、第二内壳段、第三内壳段、第四内壳段、第五内壳段,所述第一内壳段与左右两侧的第五内壳段、第二内壳段大小相同,分别占所述环形内壳的四分之一,所述第三内壳段、第四内壳段大小相同,分别占所述环形内壳的八分之一。
[0010]所述外壳外侧表面设有个液压油缸,分别为第一液压油缸、第二液压油缸、第三液压油缸、第四液压油缸、第五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液压油缸固定设在所述外壳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内壳段对称轴的交点位置,所述第二液压油缸固定设在所述外壳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内壳段对称轴的交点位置,所述第三液压油缸固定设在所述外壳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三内壳段对称轴的交点位置,所述第四液压油缸固定设在所述外壳外侧表面与所述第四内壳段对称轴的交点位置,所述第五液压油缸固定设在所述外壳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五内壳段对称轴的交点位置。
[0011]所述内壳内侧表面的滚轮设有双排,双排滚轮之间错位分布,错位分布的双排滚轮在内壳环形表面的投影为封闭圆环。
[0012]所述液压油缸上设有行程传感器。
[0013]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方法,使用如上所述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包括以下步骤:S1: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的安装,具体过程为:S11:将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外壳外侧的多个液压油缸同时收起,液压油缸的伸缩杆带动内壳的滚轮背离主缆;S12:打开紧固螺栓,第三外壳段、第二外壳段依靠重力自动沿第二合页、第一合页旋转,外壳打开;S13:将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放置在主缆上后将第三外壳段、第二外壳段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并通过连接架将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与缠丝机固定连接,完成安装; S2:将液压油缸连接油压系统,调整各液压油缸行程,当缠丝机缠丝时,缠丝机推动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前移,内壳内侧表面设有多个滚轮对主缆进行预夹紧。
[001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双层错位滚轮结构,对主缆进行360度挤压预夹紧,确保主缆的孔隙率及圆形度;2.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双层错位滚轮结构,滚轮在主缆表面进行滚动,相比滑动式或敲打式主缆预紧方式,在主缆进行挤压过程中不会对主缆造成损坏;3.本专利技术通过连接架将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与缠丝机构固定连接,预夹紧机构与缠丝机固定连接后二者具有一同步性,即预夹紧机构具有随动性,预夹紧机构与缠丝机正式缠丝距离恒定,可有效的保证预夹紧效果。
[0015]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的结构主视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的结构侧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的滚轮分布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的内壳段打开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的外壳段打开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
‑
第一连接架,2
‑
第一液压油缸,3
‑
第一外壳段,4
‑
第二内壳段,5
‑
滚轮,6
‑
第二连接架,7
‑
第二液压油缸,8
‑
第一合页,9
‑
第二外壳段,10
‑
第三液压油缸,11
‑
第三内壳段,12
‑
紧固螺栓,13
‑
第三外壳段连接端,14
‑
第四内壳段,15
‑
第四液压油缸,16
‑
第三外壳段,17
‑
第二合页,18
‑
第五液压油缸,19
‑
第三连接架,20
‑
第五内壳段,21
‑
第一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环形分段结构,分为位于顶部的第一外壳段(3)、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壳段(3)下部左右两端的第三外壳段(16)、第二外壳段(9),所述外壳外侧表面设有多个液压油缸,所述外壳内侧设有内壳,所述内壳为环形分段结构,所述液压油缸的伸缩杆顶部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外侧表面相连接,所述内壳内侧表面设有多个滚轮(5),所述外壳外侧表面还固定设有多个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外壳环形表面垂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段(3)的大小占所述环形外壳的四分之三,所述第三外壳段(16)、第二外壳段(9)大小相同,占所述环形外壳的八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架(1)、第二连接架(6)和第三连接架(19),所述第一连接架(1)固定设在所述外壳纵向对称轴外侧顶部,所述第二连接架(6)和第三连接架(19)分别固定设在所述外壳横向对称轴外侧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段(9)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外壳段(3)右侧下端之间设有第一合页(8),所述第三外壳段(1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外壳段(3)左侧下端之间设有第二合页(17),所述第三外壳段(16)、第二外壳段(9)的下端分别设有第三外壳段连接端(13)、第二外壳段连接端(22),所述第三外壳段连接端(13)、第二外壳段连接端(22)之间设有紧固螺栓(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缠丝机随动滚轮预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为环形分段结构,依次包括第一内壳段(21)、第二内壳段(4)、第三内壳段(11)、第四内壳段(14)、第五内壳段(20),所述第一内壳段(21)与左右两侧的第五内壳段(20)、第二内壳段(4)大小相同,分别占所述环形内壳的四分之一,所述第三内壳段(11)、第四内壳段(14)大小相同,分别占所述环形内壳的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金仓,侯润锋,白文哲,刘新华,舒宏生,张浩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