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及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包括:S1:楼层内垃圾垂直运输;S2:建筑垃圾分拣;S3:流态再生回填料配合比确定;S4:建筑垃圾破碎制备再生料;S5:流态再生回填料制备;S6、肥槽内施工准备;S7、流态再生回填料分层浇筑。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现场建筑垃圾为原材料,在施工现场形成了建筑垃圾处理体系,能够有效减少垃圾排放,并能够解决施工现场窄肥槽无法回填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加工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建筑施工领域在绿色施工理念的引领下,垃圾减量化的概念应运而生。
[0003]在工程建设中,基坑开挖范围受到用地红线、地下管网、地质条件等约束,而使用功能往往需要建筑物有更大的建筑面积,为了在用地红线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地下室面积,设计基坑肥槽宽度进一步缩小,部分工程肥槽最窄处已不足50cm。伴随着窄肥槽的产生,常规灰土类固态回填材料因无夯实作业面而无法使用。流态再生回填料由于具有稳定性优秀、价格低廉、材料可再生等优势,其在各大工程的应用频率逐渐升高。
[0004]本专利技术使用垃圾消纳的方式实现垃圾减量化,具有现场消纳,成本低,工艺简单等特点,而且用于肥槽回填的流态再生回填料对于配比、强度、稳定性等要求较低,便于施工现场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加工的加工方法,使其利用现场的建筑垃圾为原材料进行流态再生回填料的制备,便于回填施工的同时,减少垃圾排放,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加工步骤包括:S1:楼层内垃圾垂直运输;S2:建筑垃圾分拣;S3:流态再生回填料配合比确定;S4:建筑垃圾破碎制备再生料;S5:流态再生回填料制备。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1中在楼层内安装垃圾垂直运输通道,通道出口处设置垃圾分类池,用于建筑垃圾的收集和分拣。
[000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从建筑垃圾中分拣出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和纸制品;分拣后的建筑垃圾作为流态再生回填料的制备原料,分拣后的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块、砌块、玻璃和陶瓷。
[0009]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流态再生回填料的配合比满足抗压强度不低于0.4MPa。
[001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将建筑垃圾在破碎机中破碎后,制备出的再生料包括再生骨料和再生粉料,所述再生骨料的粒径为5mm~25mm,再生粉料的粒径<5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S51、将破碎后的再生粉料和再生骨料进行一级拌和得到混合料,用量为再生粉料
每方1020kg,再生骨料每方505kg;S52、给混合料加入固化剂、水、减水剂,进行二级拌和后得到流态再生料,用量为固化剂每方180kg、水每方182kg、减水剂每方6.2kg;S53、根据施工需要加入早强剂、抗冻剂和引气剂。
[0012]进一步地,所述固化剂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0013]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使用方法,使其解决现场窄肥槽无法回填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进行流态再生回填料的制备,制备后的施工步骤为:S6、肥槽内施工准备;S7、流态再生回填料分层浇筑。
[0015]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6中,肥槽内施工准备具体包括:S61、肥槽垃圾清理;S62、防水层施工;S63、防水保护层施工,所述防水保护层为50mm厚挤塑苯板错缝拼接后,采用粘结砂浆粘贴在防水层外,挤塑聚苯板与防水层的粘接面积不少于60%,粘接厚度不大于20mm,粘结后用2m靠尺反复压平;S64、肥槽内挡墙施工,将肥槽划分为数个区域,包括回填材料分隔区、浇筑分隔区、变标高分隔区、分层浇筑区,各区域之间砌筑挡墙,挡墙宽度为1000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7中,在肥槽宽度≥1.5m处分层回填三七灰土,每层30cm,肥槽宽度<1.5m处回填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流态再生回填料分层浇筑时采用溜槽浇筑的方式;分层浇筑时首层浇筑厚度不超过0.5m,首层后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2m,相邻片区浇筑高度差不大于1m;每层浇筑后静待超过3h初凝,初凝后进行下一层浇筑;当基槽底标高不一致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
[0017]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使用现场建筑垃圾为原材料,在施工现场形成了建筑垃圾处理体系,能够有效减少垃圾排放;2、本专利技术能利用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能够解决施工现场窄肥槽无法回填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18]上述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及使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0]图2是步骤S5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0021]图3是步骤S6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0022]图4是步骤S7中流态再生回填料分层浇筑的分层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流态再生回填料;2、三七灰土;3、挡墙;H1、首层浇筑厚度;H2、每层浇筑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1至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加工步骤如下:S1:楼层内垃圾垂直运输。
[0025]具体地,在楼层内设置垃圾垂直运输通道,用以将各楼层的建筑垃圾直接运输至一楼,并在一楼垃圾垂直运输通道出口处设置垃圾分类池,用于建筑垃圾的收集和分拣。
[0026]S2:建筑垃圾分拣。
[0027]具体地,从建筑垃圾中分拣出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和纸制品;分拣后的建筑垃圾作为流态再生回填料的制备原料,分拣后的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块、砌块、玻璃和陶瓷。
[0028]S3:流态再生回填料配合比确定。
[0029]具体地,流态再生回填料配合比满足抗压强度不低于0.4MPa。
[0030]S4:建筑垃圾破碎制备再生料。
[0031]具体地,将分拣后的建筑放入破碎机进行破碎,破碎后最大粒径不得超过25mm;对破碎后的材料进行筛分,粒径5mm至25mm之间的为再生骨料,粒径<5mm的为再生粉料。
[0032]S5:流态再生回填料制备。
[0033]具体地,包括:S51、将破碎后的再生粉料和再生骨料进行一级拌和得到混合料,用量为再生粉料每方1020kg,再生骨料每方505kg;S52、给混合料加入固化剂、水、减水剂,进行二级拌和后得到流态再生料,用量为固化剂每方180kg、水每方182kg、减水剂每方6.2kg;S53、根据施工需要加入早强剂、抗冻剂和引气剂。
[0034]优选地,所述固化剂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0035]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配比中材料均为干料,实际配置时应根据各材料含水情况调整配比,配置后材料设计强度不小于3MPa,坍落度为200mm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工步骤包括:S1:楼层内垃圾垂直运输;S2:建筑垃圾分拣;S3:流态再生回填料配合比确定;S4:建筑垃圾破碎制备再生料;S5:流态再生回填料制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在楼层内安装垃圾垂直运输通道,通道出口处设置垃圾分类池,用于建筑垃圾的收集和分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从建筑垃圾中分拣出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和纸制品;分拣后的建筑垃圾作为流态再生回填料的制备原料,分拣后的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块、砌块、玻璃和陶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流态再生回填料的配合比满足抗压强度不低于0.4MP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将建筑垃圾在破碎机中破碎后,制备出的再生料包括再生骨料和再生粉料,所述再生骨料的粒径为5mm~25mm,再生粉料的粒径<5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态再生回填料在极限空间内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S51、将破碎后的再生粉料和再生骨料进行一级拌和得到混合料,用量为再生粉料每方1020kg,再生骨料每方505kg;S52、给混合料加入固化剂、水、减水剂,进行二级拌和后得到流态再生料,用量为固化剂每方180kg、水每方182kg、减水剂每方6.2kg;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磊,储玉龙,王忠信,强世伟,边知杰,岳东成,张敏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