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7534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属于汽车内饰表皮工装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基座,其设置有输入辊以及输出辊;调节座,其设置于所述输入辊与所述输出辊之间,所述调节座可活动地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调节座设置有两个调节辊,两个所述调节辊相互平行;驱动元件,其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调节座与所述驱动元件联动连接,所述驱动元件可驱动所述调节座相对于所述基座活动从而使两个所述调节辊从相对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平行转化为倾斜或者从相对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倾斜转化为平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克服了工件传输时由于误差等原因可能逐渐偏离中心从而导致工件绞入工装设备使其卡死的问题。致工件绞入工装设备使其卡死的问题。致工件绞入工装设备使其卡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内饰表皮工装设备
,涉及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内饰用TPO表皮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工艺稳定、耐候性好、气味低且不含有任何VOC分解成分的材料,因此该材料被公认为本世纪最好的汽车内饰材料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汽车内饰表皮需要通过多道工序加工,因此流水线中的汽车内饰表皮需要从一台设备输送到另一台设备。
[0003]现有的一些技术方案往往都是前一台工装设备的输出辊输出后直接引入后一台工装设备的输入辊,由于生产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工件可能逐渐偏离中心,前一台工装设备直接引入后一台工装设备会导致误差一直无法消除甚至有可能加剧,从而导致工件绞入工装设备使其卡死,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包括:
[0006]基座,其设置有输入辊以及输出辊,所述输出辊与所述输入辊呈平行设置;
[0007]调节座,其设置于所述输入辊与所述输出辊之间,所述调节座可活动地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调节座设置有两个调节辊,两个所述调节辊相互平行,一所述调节辊的上表面为用于与工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另一所述调节辊的下表面为用于与工件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0008]驱动元件,其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调节座与所述驱动元件联动连接,所述驱动元件可驱动所述调节座相对于所述基座活动从而使两个所述调节辊从相对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平行转化为倾斜或者从相对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倾斜转化为平行。
[0009]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基座还设置有第一滑轨以及第二滑轨,所所述调节座还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滑块以及可转动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地与所述第一滑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地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并且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动从而使所述调节座相对于所述基座活动。
[0010]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第一滑轨倾斜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所述第二滑轨倾斜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并且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形成“八”字形结构。
[0011]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第一滑轨具有第一稳定位置,所述第一滑轨具有第二稳定位置,当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稳定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稳定位置时两个所述调节辊平行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
[0012]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第一滑轨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一滑块设置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一滑块可与所述限位块抵触连接从而限制所述调节座的最大活动范围;或者所述第二滑轨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二滑块设置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二滑块可与所述限位块抵触连接从而限制所述调节座的最大活动范围。
[0013]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第一滑轨以及所述第一滑块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并且两个所述第一滑块与两个所述第一滑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滑轨以及所述第二滑块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并且两个所述第二滑块与两个所述第二滑轨一一对应设置。
[0014]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基座还设置有转动座,所述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转动座上并且所述驱动元件通过所述转动座可转动地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驱动元件的输出杆与所述调节座铰接。
[0015]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驱动元件设置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或者电动缸。
[0016]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基座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的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输出辊与所述调节座之间,所述光电传感器与所述驱动元件电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元件。
[0017]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中,所述光电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所述光电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两侧。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1、驱动元件可驱动调节座相对于基座活动从而使两个调节辊从相对于输入辊以及输出辊平行转化为倾斜或者从相对于输入辊以及输出辊倾斜转化为平行,克服了工件传输时由于误差等原因可能逐渐偏离中心从而导致工件绞入工装设备使其卡死的问题。
[0020]2、第一滑块在第一滑轨上滑动并且第二滑块在第二滑轨上滑动从而使调节座相对于基座活动,通过滑块在滑轨上移动的方式固定调节座的移动轨迹,第一滑块以及第二滑块可相对调节座转动,使得调节座更加灵活而不容易卡死。
[0021]3、第一滑轨与第二滑轨形成“八”字形结构,相较于形成平行的“二”字形结构而言,即使较大的移动行程也能够保证小幅度的倾斜调节,保证了调节精度。
[0022]4、在第一滑轨或者第二滑轨上设置限位块的目的是第一滑块或者第二滑块与其抵触连接从而有效限制调节座的最大活动范围,放置调节过度导致工件变形等情况发生。
[0023]5、驱动元件位于两个第一滑轨之间,同时也位于两个第二滑轨之间,第一滑轨以及第二滑轨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能够保证调节座移动的稳定性。
[0024]6、驱动元件设置于转动座上并且驱动元件通过转动座可转动地与基座连接,驱动元件的输出杆与调节座铰接,防止驱动元件的输出杆伸缩时调节座卡死。
[0025]7、两个光电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基座的两侧,无论工件朝哪侧发生偏移都会遮挡这一侧的光电传感器,这一侧的光电传感器相应控制驱动元件伸长或者收缩从而调节调节座,直至工件不再遮挡光电传感器。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调节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调节座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0031]图6为图5的A

A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7为图6视角下调节座倾斜的状态示意图。
[0033]图中,100、基座;110、输入辊;120、输出辊;130、第一滑轨;131、限位块;140、第二滑轨;150、转动座;200、调节座;210、调节辊;211、第一接触面;212、第二接触面;220、第一滑块;230、第二滑块;300、驱动元件;400、光电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5]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其设置有输入辊以及输出辊,所述输出辊与所述输入辊呈平行设置;调节座,其设置于所述输入辊与所述输出辊之间,所述调节座可活动地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调节座设置有两个调节辊,两个所述调节辊相互平行,一所述调节辊的上表面为用于与工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另一所述调节辊的下表面为用于与工件接触的第二接触面;驱动元件,其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调节座与所述驱动元件联动连接,所述驱动元件可驱动所述调节座相对于所述基座活动从而使两个所述调节辊从相对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平行转化为倾斜或者从相对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倾斜转化为平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置有第一滑轨以及第二滑轨,所述调节座还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滑块以及可转动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地与所述第一滑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地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并且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动从而使所述调节座相对于所述基座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倾斜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所述第二滑轨倾斜于所述输入辊以及所述输出辊,并且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形成“八”字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表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具有第一稳定位置,所述第一滑轨具有第二稳定位置,当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稳定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稳定位置时两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俊孙鼎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哈敏吉宁波汽车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