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703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2,包括第一微控制单元MCU和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还连接有光耦合器U1,光耦合器U1连接于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的RXD2脚,光耦合器U1连接有第二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2连接有第一三极管Q1,第一三极管Q1连接于降压芯片U2的Vin脚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的TXD1停止发送信号,同时置高电平,使光耦合器U1上不产生压降,第一电阻R1不消耗能量;第二三极管Q2无输出,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VDD1端无电压输出,V5H端无输出,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不能工作,从而达到省电目的。从而达到省电目的。从而达到省电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器件电路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控制器对强电的控制基本上使用的是继电器控制方案,该方案简单实用,但是存在占用空间大、使用寿命、成本等问题。
[0003]随着技术发展,在使用电流低的场合,利用光电耦合器及相关电路逐步取代继电器技术出现,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一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2001397.7,技术名称为:一种利用开关器件光耦实现超低待机功耗电路结构,该技方案为:所述超低待机功耗电路结构包括上位机、光耦U13、PMOS管Q8以及主控板低压电源,所述上位机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光耦U13的输入端正极电性连接,所述光耦U13的输出端连接PMOS管Q8的一端,所述PMOS管Q8的另一端连接主控板低压电源。使用该电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和PCB使用空间小,但是还是使用一些外围器件实现,造成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现有信号实现待机功耗,同时提高可靠性的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
[0005]根据本技术的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2,包括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和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还连接有光耦合器U1,光耦合器U1的4脚连接于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的RXD2脚,光耦合器U1的4脚连接有第二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有第一三极管Q1,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连接于降压芯片U2的Vin脚处。
[0006]具体进一步,所述降压芯片U2的Vin脚连接有VDD1端,降压芯片U2的Vout脚连接有V5H脚。
[0007]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的TXD1脚与光耦合器U1的2脚之间串联有第一电阻R1。
[0008]具体进一步,所述光耦合器U1的4脚与第二三极管Q2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
[0009]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容C2。
[0010]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二电容C2之间的公共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
[0011]具体进一步,所述光耦合器U1的4脚与第一二极管D1之间的公共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
[0012]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公共端连接有第五电阻R5。
[0013]具体进一步,所述降压芯片U2和光耦合器U1的3脚相连接并且降压芯片U2和光耦合器U1的3脚之间的公共端连接于地线端GND。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电路通过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的TXD1停止发送信号,同时置高电平,使光耦合器U1上不产生压降,第一电阻R1不消耗能量;第二三极管Q2无输出,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VDD1端无电压输出,V5H端无输出,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不能工作,从而达到省电目的,利用现有信号实现待机功耗,同时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5]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2,包括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和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还连接有光耦合器U1,光耦合器U1的4脚连接于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的RXD2脚,光耦合器U1的4脚连接有第二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有第一三极管Q1,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连接于降压芯片U2的Vin脚处。
[0019]具体进一步,所述降压芯片U2的Vin脚连接有VDD1端,降压芯片U2的Vout脚连接有V5H脚。降压芯片U2实施降压的作用。
[0020]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的TXD1脚与光耦合器U1的2脚之间串联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用于保护光耦合器U1和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
[0021]具体进一步,所述光耦合器U1的4脚与第二三极管Q2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起到滤波和限压,用于保护第二三极管Q2的作用。
[0022]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容C2。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容C2组合,起到容抗来限制最大工作电流,进一步保护第二三极管Q2.
[0023]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二电容C2之间的公共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同样用于限流。
[0024]具体进一步,所述光耦合器U1的4脚与第一二极管D1之间的公共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公共端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六电阻R6组合用于保护第一三极管Q1的作用。
[0025]具体进一步,所述降压芯片U2和光耦合器U1的3脚相连接并且降压芯片U2和光耦合器U1的3脚之间的公共端连接于地线端GND。
[0026]本电路的工作原理:
[0027]1、工作状态下,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的TXD1脚通过通信协议发给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相关控制信息。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的RXD2脚输出脉冲信号,经过第一二极管D1隔离和第一电容C1耦合后,第二电容C2平滑滤波后驱动第二三极管Q2,再通过第六电阻R6驱动第一三极管Q1导通,使VDD端经过第一三极管Q1输出VDD1端,再通过降压芯片U2输出V5H端给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供电。
[0028]2、关机状态下,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的TXD1停止发送信号,同时置高电平,使光耦合器U1上不产生压降,第一电阻R1不消耗能量;第二三极管Q2无输出,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VDD1端无电压输出,V5H端无输出,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不能工作,从而达到省电目的,利用现有信号实现待机功耗,同时提高可靠性。
[00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2,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和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还连接有光耦合器U1,光耦合器U1的4脚连接于第二微控制单元MCU2的RXD2脚,光耦合器U1的4脚连接有第二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有第一三极管Q1,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连接于降压芯片U2的Vin脚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芯片U2的Vin脚连接有VDD1端,降压芯片U2的Vout脚连接有V5H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MCU 1的TXD1脚与光耦合器U1的2脚之间串联有第一电阻R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低功耗待机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合器U1的4脚与第二三极管Q2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振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奥特龙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