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7003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病毒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包括荧光显微镜及微控流芯片,所述微控流芯片包括从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硅片、第二硅片及第三硅片,所述第二硅片的上表面开设有多组检测流道,所述检测流道包括进样槽及设置在该进样槽两侧的检测槽,所述进样槽分别与两个所述检测槽通过微流槽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简单、制作、加工方便,微控芯片内部的多组检测流道可实现多路样本的进液、反应、检测等流程的同时进行,并通过免疫磁珠对样品病毒捕获,提高检测的高效特异性、灵敏度、降低样品和试剂的消耗、减少了外部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可实现多通道自动高效的重复实验。可实现多通道自动高效的重复实验。可实现多通道自动高效的重复实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病毒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在生物检测、医学检验、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和生物体内微量成分分析等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用途。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传统微流控芯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微流控芯片上直接设置固定微颗粒的孔、柱塞或者阵列等,现有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关键在于:包括荧光显微镜及微控流芯片,所述微控流芯片包括从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硅片、第二硅片及第三硅片,所述第二硅片的上表面开设有多组检测流道,所述检测流道包括进样槽及两个检测槽,所述进样槽分别与两个所述检测槽通过微流槽连通,两个微流槽垂直设置,所述检测槽中有免疫磁珠;
[0005]所述第一硅片上开设有多个注液孔和透气孔,所述注液孔位于所述进样槽的上方,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检测槽的上方;
[0006]所述第三硅片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检测槽的下方,所述凹槽中安装有磁性件。
[0007]优选的,所述所述注液孔位于所述进样槽头端的正上方,所述进样槽尾端与所述微流槽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检测槽尾端的正上方,所述检测槽头端与所述微流槽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进样槽的槽深小于所述检测槽的槽深,所述微流槽的槽底为斜面,所述微流槽槽底的上下沿分别延伸至所述进样槽和所述检测槽。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硅片与第二硅片固定封接,所述第二硅片与第三硅片可拆卸连接。
[0011]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设计简单、制作、加工方便,微控芯片内部的多组检测流道可实现多路样本的进液、反应、检测等流程的同时进行,并通过免疫磁珠对样品病毒捕获,提高检测的高效特异性、灵敏度、降低样品和试剂的消耗、减少了外部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可实现多通道自动高效的重复实验。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微控流芯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第二硅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16]如图1

3中所示,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包括荧光显微镜a及微控流芯片b,所述微控流芯片b包括从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硅片1、第二硅片2及第三硅片3,所述第二硅片2的上表面开设有多组检测流道4,所述检测流道4包括进样槽41及两个检测槽42,所述进样槽41分别与两个所述检测槽42通过微流槽43连通,两个微流槽43垂直设置,所述检测槽42中有免疫磁珠;优选的方案中,任一微流槽43垂直于与进样槽41设置,另一微流槽43与进样槽41同直线设置;所述第一硅片1上开设有多个注液孔5和透气孔6,所述注液孔5位于所述进样槽41的上方,所述透气孔6位于所述检测槽42的上方;所述第三硅片3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凹槽31,所述凹槽31位于所述检测槽42的下方,所述凹槽31中安装有磁性件7。第一硅片和第二硅片封闭后,进样槽、微流槽及检测槽依次连通形成全封闭式流道,同一样品经由进样槽、微流槽进入两个检测槽中,免疫磁珠表面牢固结合有生物素化抗体,样品中的病毒被检测槽中的免疫磁珠捕获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免疫磁珠的荧光信号,从而实现不同病毒的检测。
[0017]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注液孔5位于所述进样槽41头端的正上方,所述进样槽41尾端与所述微流槽43连通。用于病毒检测过程中的进液操作。
[0018]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孔6位于所述检测槽42尾端的正上方,所述检测槽42头端与所述微流槽43连通。有利于样品进入到检测槽。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样槽41的槽深小于所述检测槽42的槽深,所述微流槽43的槽底为斜面,所述微流槽43槽底的上下沿分别延伸至所述进样槽41和所述检测槽42。样品可以流畅的从进样槽流入各检测槽中,分别进行不同病毒的检测,提高检测通量。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硅片1与第二硅片2固定封接,所述第二硅片2与第三硅片3可拆卸连接。实际使用时,第一硅片1与第二硅片2
[0021]表面清洗和活化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直接结合,通过范德华力、分子力甚至原子力使第一硅片1与第二硅片2键合成为一体,减少了密封件的使用,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合并之后,第二硅片2上的各检测流道形成全封闭式流道,既减少了外部环境的污染,避免病毒扩散到空气中而污染环境。整个病毒检测过程中,样本液、检测用试剂和废液均封闭保留在芯片内,极大减少了生物废物污染,第三硅片与第二硅片采用可移除的纳米胶粘合固定,方便第二硅片检测槽下方的磁铁移除/固定,避免因磁场介入而使微流控芯片结构变得复杂。
[0022]测试过程:对免疫磁珠进行表面抗体修饰获得修饰后的免疫磁珠,将修饰后的免疫磁珠通入注液孔,使其流入任一检测槽中被磁铁固定,再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对所述检测芯片的通道进行清洗,以除去通道中未被固定的磁珠;再将第二种表面抗体修饰获得修饰后的免疫磁珠通入注液孔,使其流入另一检测槽中被磁铁固定,再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
对所述检测芯片的通道进行清洗,以除去通道中未被固定的磁珠;
[0023]对待测的样品进行荧光染色处理,将荧光染色处理后的样品分别流经两个检测槽中的免疫磁珠,再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清洗,以除去未被所述免疫磁珠捕获的细菌;移除磁铁,采用荧光显微镜a检测所述免疫磁珠的荧光信号。
[0024]最后需要说明,上述描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技术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通量病毒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荧光显微镜(a)及微控流芯片(b),所述微控流芯片(b)包括从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硅片(1)、第二硅片(2)及第三硅片(3),所述第二硅片(2)的上表面开设有多组检测流道(4),所述检测流道(4)包括进样槽(41)及两个检测槽(42),所述进样槽(41)分别与两个所述检测槽(42)通过微流槽(43)连通,两个微流槽(43)垂直设置,所述检测槽(42)中有免疫磁珠;所述第一硅片(1)上开设有多个注液孔(5)和透气孔(6),所述注液孔(5)位于所述进样槽(41)的上方,所述透气孔(6)位于所述检测槽(42)的上方;所述第三硅片(3)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凹槽(31),所述凹槽(31)位于所述检测槽(42)的下方,所述凹槽(31)中安装有磁性件(7)。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鹏卢霞王维斌王攀汪磊徐同勋生喜印
申请(专利权)人:翔鹏佑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