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6923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涉及煤矿技术领域。其包括管体以及切换装置,所述管体包括主管路以及支管路,所述主管路位于所述主管路的一侧。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合页、连接轴以及固定架,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合页与所述连接轴铰接,所述切换装置固定于与所述支管路同一侧的所述主管路内。所述支管路与所述主管路呈三斜通状,所述支管路的直径小于所述主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多段注氮管路可随工作面的开采推进可逐渐扩接,灵活调整注氮管路末端位于氧化升温带的位置,进行有效注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并能极大的提高注氮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


[0001]本技术涉及煤矿
,尤其涉及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

技术介绍

[0002]煤矿采空区注氮是工作面防火技术的主要措施之一,多数矿井普遍采用预留迈步式注氮管路来对工作面的采空区进行注氮。
[0003]迈步式注氮管路铺设时首先在工作面顺槽沿采空区埋设一条注氮管路,当埋入采空区自燃三带中的氧化带时开始注氮,随后预埋第二条注氮管路,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当第二路注氮管口进入氧化带部位时停止第一路管路注氮,并在工作面隅角位置拆开盖路管路形成新的注氮输气口,于此同时,开始第二路管路向采空区进行注氮,两路注氮管随工作面的推采如此进行循环,直至工作面采完为止。
[0004]但迈步式管路注氮时将两路管路交替埋入采空区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改接注氮输气口,在多次改接注氮输气口时容易出现泄漏的问题,导致注氮气体无法输入到氧化升温带,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影响注氮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包括管体以及切换装置,所述管体包括主管路以及支管路,所述支管路位于所述主管路的一侧。所述主管路包括第一管路段和第二管路段,所述第一管路段的直径小于第二管路段的直径,所述第一管路段与所述第二管路段固定连接。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固定架、连接轴、合页以及弹簧,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合页与所述连接轴铰接,所述切换装置可相适配固定于所述主管路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路段位于所述第一管路段的后侧,所述支管路沿斜向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管路段的一侧,其与所述第一管路段呈斜三通状,所述支管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管路段。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呈圆环形,所述连接轴的两端沿所述固定架的直径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共有两片呈半圆形的所述合页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的左右两侧,其通过铰链套接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连接轴上并位于所述铰链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切换装置还具有呈方形把手,所述把手分别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各所述合页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沿与直径垂直方向的各所述合页的边缘。
[00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交界处前侧,并沿同轴方向相适配固定于所述第一管路段内,所述把手朝向所述第一管路段内。
[0014]进一步地,不同注氮管路之间的所述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可相适配卡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安装操作简单,能够减少埋设注氮管路的管路浪费,节省了改接注氮管路的操作,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17]图2所示为图1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所示为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所示为管体与切换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0020]图5所示为注氮管路在巷道内应用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作具体描述。
[0022]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管体1以及切换装置2。管体1包括主管路101以及支管路 102,主管路101包括第一管路段和第二管路段,第二管路段位于第一管路段的后侧,第二管路段的直径大于第一管路段。支管路102位于沿斜向后方向位于第一管路段的一侧,并与第一管路段呈三斜通状,支管路102的直径小于主管路101的直径。如图3所示,切换装置2 包括合页203、连接轴202、固定架201把手204以及弹簧206,固定架201呈环形,连接轴 202的两端沿固定架201直径的方向与固定架201固定连接。把手204呈方形,分别与连接轴202的两端固定连接。两片呈半圆形的合页203分别与铰链205焊接固定,弹簧206位于铰链205之间。铰链205与铰链205内的弹簧206套接在连接轴202上,合页203分别位于连接轴202的两侧。各合页203具有位于沿与合页203直径垂直方向的边缘处的通孔。固定架201位于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的交界处前侧,并沿同轴方向相适配固定于第一管路段内,把手朝向第一管路段内。
[0023]本技术的使用方式为:将合页203沿连接轴202收拢到把手204两侧,将弹簧扣通过合页203的通孔将合页203进行固定。将绳子穿过支管路102内,并与弹簧扣固定连接。将呈圆锥台型的封堵塞与绳子的一侧连接,并将封堵塞放置在支管路102内。将把手204朝向主管路101内,并将固定架201与主干路内壁进行焊接固定。根据采空区工作面判断自燃三带中的氧化升温带的位置,沿采空区一侧预埋有通过卡兰连接注氮管路,直至注氮管路末端位于氧化升温带内。
[0024]如图5所示,将注氮管路中的主管路101埋入巷道氧化升温带的一侧,支管路102的末端与巷道内的氧化升温带连通。当进行注氮时,利用主管路101内的绳子使劲牵拉拽下弹簧扣,同时牵拉下封堵塞。弹簧扣被拽下时,切换装置2左右两侧的合页203在弹簧206的作用下迅速翻转,将固定架201完全遮盖。氮气受主管路101固定架201的阻挡,只能从支管路102向氧化升温带内输出。随着工作面的向前推进,不同注氮管路之间通过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相适配可接逐渐向前延伸,并使用卡兰对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相接处进行进一步密封,使得第二管路段位于窒息带内。在注氮管路延伸时停止注氮,首先将绳子分别从封堵塞以及弹簧扣取下,然后利用封堵塞将支管路102堵住,同时利用弹簧扣重新将合页
203 收拢。将解下的绳子从延伸的注氮管路内穿过,利用封堵塞将支管路102堵住,并利用弹簧扣将合页203收拢,随后绳子分别与封堵塞以及弹簧扣连接。工作面向前推采后,氧气逐渐进入窒息带,使得窒息带转为新的氧化升温带时,将扩接的注氮管路内的绳子牵拉进行注氮。
[0025]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多段注氮管路可随工作面的开采推进可逐渐扩接,灵活调整注氮管路末端位于氧化升温带的位置,进行有效注氮。本技术可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并能极大的提高注入氮气的效率。
[0026]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交界”等应做广义理解;术语如“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各部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技术中任一部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以及切换装置(2),所述管体(1)包括主管路(101)以及支管路(102),所述支管路(102)位于所述主管路(101)的一侧;所述主管路(101)包括第一管路段和第二管路段,所述第一管路段的直径小于第二管路段的直径,所述第一管路段与所述第二管路段固定连接;所述切换装置(2)包括固定架(201)、连接轴(202)、合页(203)以及弹簧(206),所述连接轴(202)与所述固定架(201)固定连接,所述合页(203)与所述连接轴(202)铰接,所述切换装置(2)可相适配固定于所述主管路(10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段位于所述第一管路段的后侧,所述支管路(102)沿斜向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管路段的一侧,其与所述第一管路段呈斜三通状,所述支管路(10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管路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的注氮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01)呈圆环形,所述连接轴(202)的两端沿所述固定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允清丁星宇张海超徐运坤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矿业集团菏泽煤电有限公司郭屯煤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