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665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及制造方法,管线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骨架层、牺牲层、内压密封层、抗压铠装层、第一辅助层、第一抗拉铠装层、第二辅助层、第二抗拉铠装层、第三辅助层、外包覆层,各层非粘结连接,并由内至外逐层生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应用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作为牺牲层替代挤塑成型的聚偏氟乙烯材料制成的牺牲层,减少了管线生产中的一道偏氟乙烯挤塑工序,由于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厚度薄,使管线各层整体内缩即管线整体截面面积减小,进而进一步减轻管线重量,降低管线材料成本,在保证管线高温介质水下输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海底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的生产成本。管线的生产成本。管线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及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线及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及制造方法,属于海洋油气介质输送


技术介绍

[0002]海底管线是海洋油气输送的主要载体,挠性管线作为钢管的升级换代产品,具有柔韧性高、施工成本低、抗腐蚀性强、地形适应性强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适用于海上油气开采的混输、输油、输气、注水、化学药剂、深海立管和跨接管等各类管线应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发中会考虑到采用非粘结挠性管线来代替钢管,因为挠性管线较钢管安装方便快捷,如果在油田开发中用挠性管线来代替钢管,将节省大量海上施工的费用。
[0003]海洋挠性管线常规的内压密封层材料为非金属材料,该材料选择受管线内部输送介质的温度影响,针对高温介质输送常用的非金属材料为聚偏氟乙烯,由于该材料的特殊性,在选择该层材料时,为保证管线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设计两层结构,其中一层作为牺牲层,由于聚偏氟乙烯材料成本高,采用聚偏氟乙烯材料的牺牲层增加了整条管线的成本。
[0004]本专利申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及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及制造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包括骨架层、牺牲层、内压密封层、抗压铠装层、第一辅助层、第一抗拉铠装层、第二辅助层、第二抗拉铠装层、第三辅助层、外包覆层;所述骨架层位于管线最内部,所述骨架层采用S型互锁不锈钢带制成,所述骨架层宽度在20~6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骨架层缠绕角度为90度;所述牺牲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骨架层外侧,所述牺牲层采用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制成,所述牺牲层宽度在5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牺牲层厚度在0.4~2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内压密封层通过挤塑非粘结包覆于所述牺牲层外侧,所述内压密封层采用聚偏氟乙烯制成;所述抗压铠装层采用碳钢钢带制成,所述抗压铠装层由碳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内压密封层外侧,所述抗压铠装层缠绕角度在80~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抗压铠装层宽度在2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抗压铠装层厚度在0.5~1.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辅助层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抗压铠装层外侧,所述第一辅助层采用塑带制成,所述第一辅助层宽度在6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辅助层厚度在0.1~1毫
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辅助层缠绕角度在50~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采用扁钢钢带制成,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由扁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一辅助层外侧,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宽度在5~1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厚度在2~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缠绕角度在20~55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辅助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外侧,所述第二辅助层为玻纤带、涤纶带和芳纶带的任意一者制成,所述第二辅助层宽度在6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辅助层厚度在0.3~1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辅助层缠绕角度在50~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采用扁钢钢带制成,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由扁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二辅助层外侧,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宽度在5~1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厚度在2~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缠绕角度在20~55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三辅助层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外侧,所述第三辅助层为玻纤带、涤纶带和芳纶带的任意一者制成,所述第三辅助层宽度在6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三辅助层厚度在0.3~1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三辅助层缠绕角度在50~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外包覆层通过挤塑非粘结包覆于所述第三辅助层外侧,所述外包覆层采用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和尼龙的任意一者制成。
[0007]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由内至外逐层生产;步骤S2:所述骨架层采用不锈钢带制造,通过锁扣机压型和互锁成型实现制造;步骤S3:所述牺牲层采用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制造,在骨架层生产工序后,通过高温带缠绕机将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螺旋缠绕至所述骨架层外侧;步骤S4:所述内压密封层采用聚偏氟乙烯粒料制成,在牺牲层生产工序后,通过挤塑机将聚偏氟乙烯粒料融化,通过模具将聚偏氟乙烯包覆至所述牺牲层外侧;步骤S5:所述抗压铠装层采用碳钢钢带制造,在内压密封层生产工序后,通过钢带缠绕机将碳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缠绕至所述内压密封层外侧;步骤S6:所述第一辅助层采用塑带制造,在抗压铠装层生产工序后,通过绕包机将塑带螺旋缠绕至所述抗压铠装层外侧;步骤S7: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采用扁钢钢带制造,在第一辅助层生产工序后,通过扁钢缠绕机将扁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缠绕至所述第一辅助层外侧;步骤S8:所述第二辅助层采用玻纤带、涤纶带和芳纶带任意一者的高强度塑带制造,在第一抗拉铠装层生产工序后,通过绕包机将高强度塑带螺旋缠绕至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外侧;步骤S9: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采用扁钢钢带制造,在第二辅助层生产工序后,通过扁钢缠绕机将扁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缠绕至所述第二辅助层外侧;步骤S10:所述第三辅助层采用玻纤带、涤纶带和芳纶带任意一者的高强度塑带制
造,在第二抗拉铠装层生产工序后,通过绕包机将高强度塑带螺旋缠绕至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外侧;步骤S11:所述外包覆层采用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和尼龙的任意一者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粒料制成,在第三辅助层生产工序后,通过挤塑机将高分子聚合物粒料融化,通过模具将高分子聚合物包覆至所述第三辅助层外侧。
[000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及制造方法,应用螺旋缠绕的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作为牺牲层替代挤塑成型的聚偏氟乙烯材料制成的牺牲层,减少了管线生产工艺中的一道聚偏氟乙烯挤塑工序,同时由于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厚度薄,使管线各层整体内缩即管线整体截面面积减小,进而进一步减轻管线重量,降低管线材料成本,在保证管线高温介质水下输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海底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的生产成本。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管线示意图。
[0011]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骨架层;2、牺牲层;3、内压密封层;4、抗压铠装层;5、第一辅助层;6、第一抗拉铠装层;7、第二辅助层;8、第二抗拉铠装层;9、第三辅助层;10、外包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3]如图1所示,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高温非粘结挠性复合管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层(1)、牺牲层(2)、内压密封层(3)、抗压铠装层(4)、第一辅助层(5)、第一抗拉铠装层(6)、第二辅助层(7)、第二抗拉铠装层(8)、第三辅助层(9)、外包覆层(10);所述骨架层(1)位于管线最内部,所述骨架层(1)采用S型互锁不锈钢带制成,所述骨架层(1)宽度在20~6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骨架层(1)缠绕角度为90度;所述牺牲层(2)非粘结缠绕于所述骨架层(1)外侧,所述牺牲层(2)采用聚四氟乙烯耐高温带制成,所述牺牲层(2)宽度在5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牺牲层(2)厚度在0.4~2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内压密封层(3)通过挤塑非粘结包覆于所述牺牲层(2)外侧,所述内压密封层(3)采用聚偏氟乙烯制成;所述抗压铠装层(4)采用碳钢钢带制成,所述抗压铠装层(4)由碳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内压密封层(3)外侧,所述抗压铠装层(4)缠绕角度在80~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抗压铠装层(4)宽度在2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抗压铠装层(4)厚度在0.5~1.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辅助层(5)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抗压铠装层(4)外侧,所述第一辅助层(5)采用塑带制成,所述第一辅助层(5)宽度在6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辅助层(5)厚度在0.1~1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辅助层(5)缠绕角度在50~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6)采用扁钢钢带制成,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6)由扁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一辅助层(5)外侧,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6)宽度在5~1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6)厚度在2~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6)缠绕角度在20~55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辅助层(7)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一抗拉铠装层(6)外侧,所述第二辅助层(7)为玻纤带、涤纶带和芳纶带的任意一者制成,所述第二辅助层(7)宽度在60~9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辅助层(7)厚度在0.3~1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辅助层(7)缠绕角度在50~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8)采用扁钢钢带制成,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8)由扁钢钢带正反交替螺旋非粘结缠绕于所述第二辅助层(7)外侧,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8)宽度在5~1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8)厚度在2~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二抗拉铠装层(8)缠绕角度在20~55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第三辅助层(9)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平娜张欣波崔新盟李兰刘栋杰付永志
申请(专利权)人: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