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包括左安装座,所述左安装座的右侧设置有右安装座,通过在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上设置的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当遇到颠簸路面时,承载板受到压力会向下挤压,由于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分别与承载板、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从而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会受到挤压,使其对承载板进行减震,且通过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可对承载板的中间处进行缓冲,从而可更好的进行减震,当遇到颠簸路面时,可对人体进行缓冲,从而使座椅的舒适度更高,整体装置结构简单且实用性更高。性更高。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
[0001]本技术涉及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
,具体为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后座椅一般都是通过下横梁安装到汽车车架上的,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横梁一般结构单一,其内减震效果差,人体乘坐在后座椅上感觉座椅坚硬,尤其汽车开到颠簸路面上时,人体会因颠簸被弹起,落下时会与座椅发生碰撞,颠簸严重时甚至可能摔伤、撞伤,给人带来较差的乘坐体感。
[0003]因此需要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包括左安装座,所述左安装座的右侧设置有右安装座,所述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之间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座,所述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之间的后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基面开设有第一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的内部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放置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二支撑座的基面开设置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槽的内部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放置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上侧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底部通过连接块分别与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转动连接,所述承载板的底部与第一支撑座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承载板的底部与第二支撑座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上端均滑动设置有限位板。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块,且安装块上开设有安装孔。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承载板基面的前后两侧均匀开设有固定孔。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限位板的上端与承载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限位板的外侧设置有滑动杆,且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内部与滑动杆相对应开设有滑槽。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承载板的高度分别高于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的高度。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中,通过在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上设置的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当遇到颠簸路面时,承载板受到压力会向下挤压,
由于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分别与承载板、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从而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会受到挤压,使其对承载板进行减震,且通过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可对承载板的中间处进行缓冲,从而可更好的进行减震,当遇到颠簸路面时,可对人体进行缓冲,从而使座椅的舒适度更高,整体装置结构简单且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轴测图;
[0015]图2为本技术部分结构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整体主视图。
[0017]图中:1、左安装座;2、右安装座;3、第一支撑座;4、第二支撑座;5、第一放置槽;6、第一连接杆;7、第一减震器;8、第二放置槽;9、第二连接杆;10、第二减震器;11、承载板;12、连接块;13、第一缓冲弹簧;14、第二缓冲弹簧;15、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2]实施例,请参阅图1
‑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3]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包括左安装座1,左安装座1的右侧设置有右安装座2,左安装座1和右安装座2之间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座3,左安装座1和右安装座2之间的后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座4,第一支撑座3的基面开设有第一放置槽5,第一放置槽5的内部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6,第一连接杆6远离第一放置槽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器7,第二支撑座4的基面开设置有第二放置槽8,第二放置槽8的内部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9远离第二放置槽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减震器10,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的上侧设置有承载板11,承载板11的底部通过连接块12分别与第一减震器7、第二减震器10转动连接,承载板11的底部与第一支撑座3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13,承
载板11的底部与第二支撑座4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弹簧14,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的上端均滑动设置有限位板15。
[0024]其中,左安装座1和右安装座2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块,且安装块上开设有安装孔,承载板11基面的前后两侧均匀开设有固定孔,限位板15的上端与承载板11的底部固定连接,限位板15的外侧设置有滑动杆,且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的内部与滑动杆相对应开设有滑槽,承载板11的高度分别高于第一支撑座3、第二支撑座4的高度,通过在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上设置的第一减震器7、第二减震器10、第一缓冲弹簧13和第二缓冲弹簧14,当遇到颠簸路面时,承载板11受到压力会向下挤压,由于第一减震器7和第二减震器10分别与承载板11、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从而第一减震器7和第二减震器10会受到挤压,使其对承载板11进行减震,且通过第一缓冲弹簧13和第二缓冲弹簧14可对承载板11的中间处进行缓冲,从而可更好的进行减震,当遇到颠簸路面时,可对人体进行缓冲,从而使座椅的舒适度更高,整体装置结构简单且实用性更高。
[0025]本技术工作流程:在使用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减震效果的后排座椅下横梁,包括左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安装座(1)的右侧设置有右安装座(2),所述左安装座(1)和右安装座(2)之间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座(3),所述左安装座(1)和右安装座(2)之间的后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座(4),所述第一支撑座(3)的基面开设有第一放置槽(5),所述第一放置槽(5)的内部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一连接杆(6),所述第一连接杆(6)远离第一放置槽(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器(7),所述第二支撑座(4)的基面开设置有第二放置槽(8),所述第二放置槽(8)的内部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9),所述第二连接杆(9)远离第二放置槽(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减震器(10),所述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的上侧设置有承载板(11),所述承载板(11)的底部通过连接块(12)分别与第一减震器(7)、第二减震器(10)转动连接,所述承载板(11)的底部与第一支撑座(3)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13),所述承载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鑫,张杰,许展旗,
申请(专利权)人:吉诺特汽车零部件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