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5807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连接节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包括立柱和梁柱,立柱的一端设置卡合端,梁柱上开设有卡合槽,卡合端置于梁柱的卡合槽内,使立柱与梁柱连接,梁柱上固定有载板,载板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之间共同设置有移动板,梁柱的一端与梁柱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载板和移动板之间设置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使得能够根据装配时的误差或现场的临时变动,来改变梁柱固定在立柱上的位置,避免对框架进行结构性改动,使得整个木结构框架的组装省时省力。木结构框架的组装省时省力。木结构框架的组装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连接节点
,具体为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木结构框架多由竖向木立柱、横向木梁柱以及其他方向的桁柱相互连接形成,其木质框架柱之间多通过榫卯连接、齿连接以及板销连接。
[0003]梁与柱通过榫卯嵌合方式相互连接,以此可以得出在装配连接前需要对梁制作出榫脚,对柱制作出榫槽,但在实际装配时,梁与柱虽能完成连接,但会因施工地面不平整或多个柱上的榫槽在柱上位置有所偏差,进而在装配好后,多个梁不处于同一水平线,影响后续在多个梁之间连接纵向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改变木梁柱连接在在木立柱上的位置,来应对装配误差情况发生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包括木立柱和木梁柱,所述木立柱的一端设置卡合端,所述木梁柱上开设有卡合槽,所述卡合端置于木梁柱的卡合槽内,使所述木立柱与木梁柱连接,所述木梁柱上固定有载板,所述载板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两个所述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之间共同设置有移动板,所述木梁柱的一端与木梁柱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载板呈一侧敞口的U形状,并且半包裹在木立柱的一侧,所述载板相对立的两侧顶部和底部均一体设置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对应木立柱的区域开设有定位孔。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均包括螺杆、带动端和两个角铁,两个所述角铁分别设置在螺杆的两端,并均与螺杆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带动端上贯穿开设有螺孔,所述带动端通过螺孔套设在螺杆外,并与螺杆螺纹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的角铁分别与载板相对的两侧焊接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的螺杆底端穿过角铁连接有六角螺母,两个所述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的带动端分别与移动板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移动板也成一侧敞口的U形状,并半贴合在载板的一侧,所述移动板一侧的中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有连接槽。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槽内部镂空,所述连接槽内的镂空形状与木梁柱的一端适配,所述连接槽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连接孔。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由于在载板和移动板之间设置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使得能够根据装配时的误差或现场的临时变动,
来改变木梁柱固定在木立柱的位置,避免对框架进行结构性改动,使得整个木结构框架的组装过程费事费力。
附图说明
[00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的其中一侧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木立柱;2、木梁柱;3、载板;4、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1、螺杆;42、带动端;43、角铁;44、六角螺母;5、移动板;6、连接耳;7、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8]实施例: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包括木立柱1和木梁柱2,木立柱1的一端设置卡合端,木梁柱2上开设有卡合槽,卡合端置于木梁柱2的卡合槽内,使木立柱1与木梁柱2连接,木梁柱2上固定有载板3,载板3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之间共同设置有移动板5,木梁柱2的一端与木梁柱2连接。
[0019]载板3呈一侧敞口的U形状,并且半包裹在木立柱1的一侧,载板3相对立的两侧顶部和底部均一体设置有连接耳6,连接耳6对应木立柱1的区域开设有定位孔。
[0020]对木立柱1和木梁柱2装配在一起前需要将木立柱1和木梁柱2除外的结构先固定在木立柱1上大致的连接区域内,即,将载板3固定安装在木立柱1上,首先先将载板3贴合在木立柱1上,随后使用记号笔穿过载板3上连接耳6上的连接孔在木立柱1的表面留下印记,其次使用打孔装置对木立柱1上的印记处钻出孔洞,最后使用螺栓穿过连接耳6拧入立体1的孔洞内,则完成除对木立柱1和木梁柱2之外部件的安装操作。
[0021]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均包括螺杆41、带动端42和两个角铁43,两个角铁43分别设置在螺杆41的两端,并均与螺杆41的端部转动连接,带动端42上贯穿开设有螺孔,带动端42通过螺孔套设在螺杆41外,并与螺杆41螺纹连接。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的角铁43分别与载板3相对的两侧焊接固定连接,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的螺杆41底端穿过角铁43连接有六角螺母44,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的带动端42分别与移动板5连接。
[0022]将木立柱1安装后,若因装配时的误差或现场的临时变动,导致原先木梁柱2固定在木立柱1上的连接点不能满足后续的装配条件时,可通过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将移动板5上的连接槽7在载板3上移动,以使得连接槽7的发生变化来应对装配时的误差或现场的临时变动等影响,具体调节过程如下:
[0023]两人使用六角把手套设在六角螺母44外,同步转动六角螺母44转动,随着六角螺母44转动带动螺杆41在两个角铁43之间进行转动,而随着螺杆41的转动,让带动端42在螺杆41上向上或向下移动,最后随着带动端42移动使得与其连接的移动板5也向上或向下移动,最终移动确定的位置能够满足装配时的误差或现场的临时变动的需求。
[0024]移动板5也成一侧敞口的U形状,并半贴合在载板3的一侧,移动板5一侧的中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有连接槽7。连接槽7内部镂空,连接槽7内的镂空形状与木梁柱2的一端适配,连接槽7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连接孔。
[0025]连接点调整完毕后,将木梁柱2的一端置入连接槽7,使用钻孔装置穿过连接孔进行钻孔,钻孔完毕后,置入螺栓即可让木梁柱2与木立柱1连接。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包括木立柱(1)和木梁柱(2),所述木立柱(1)的一端设置卡合端,所述木梁柱(2)上开设有卡合槽,所述卡合端置于木梁柱(2)的卡合槽内,使所述木立柱(1)与木梁柱(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梁柱(2)上固定有载板(3),所述载板(3)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两个所述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之间共同设置有移动板(5),所述木梁柱(2)的一端与木梁柱(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3)呈一侧敞口的U形状,并且半包裹在木立柱(1)的一侧,所述载板(3)相对立的两侧顶部和底部均一体设置有连接耳(6),所述连接耳(6)对应木立柱(1)的区域开设有定位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框架木梁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点移动调节组件(4)均包括螺杆(41)、带动端(42)和两个角铁(43),两个所述角铁(43)分别设置在螺杆(41)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春李益民杜亚成李奎阿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风蓝项目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