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4637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油装置,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除油装置包括擦拭机构和机架,擦拭机构包括上擦拭组件、下擦拭组件以及升降组件;上擦拭组件包括上除油辊和上支撑板,上支撑板位于两上除油辊之间;下擦拭组件固定安装在机架上,下擦拭组件包括下除油辊和下支撑板,下除油辊位于两下支撑板之间,上除油辊与下支撑板以及上支撑板与下除油辊在上下方向上对应设置;升降组件用于带动上除油辊与下支撑板以及上支撑板与下除油辊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升降组件带动上除油辊与下支撑板以及上支撑板与下除油辊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对带材的挤压除油,并在使用相同除油辊数的情况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除油装置对带材的挤压次数更多,除油效果更好,使用维护成本较低。使用维护成本较低。使用维护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油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除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高质量金属带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产品的质量指标也不断提高。在板带材生产中,冷轧产品的表面质量是反映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冷轧带材例如带钢的表面附着许多轧制油等污物,除油不良的带卷退火后,卷取机在卷取带材时易产生错层,在带材高速轧制时甚至脱出引发事故;且油污成为碳化物残留既有损带材的外观又对后期工序产生影响,尤其会造成带材表面涂、镀层不均匀,从而导致带材表面质量缺陷,影响带材的成品率。
[0003]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辊式除油装置,其形式有两辊式、三辊式、四辊式、五辊式以及六辊式结构,其中,除油辊通常为胶辊,在带材脱离轧辊进入辊式除油装置时,由于带材易于直接与除油辊的辊面产生碰撞以及除油辊的长期与带材表面的毛刺摩擦等因素,导致除油辊易于损坏,影响带材的除油效果,且除油辊需要定期处理及更换,使用寿命较短,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如何兼顾带材的除油效果以及降低除油辊的使用维护成本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油装置,所述除油装置包括擦拭机构和机架,所述擦拭机构包括上擦拭组件、下擦拭组件以及升降组件;所述上擦拭组件包括上除油辊和上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位于两所述上除油辊之间;所述下擦拭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下擦拭组件包括下除油辊和下支撑板,所述下除油辊位于两所述下支撑板之间,所述上除油辊与所述下支撑板以及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下除油辊在上下方向上对应设置;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上除油辊与所述下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且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下除油辊相互靠近或远离。
[0006]可选地,所述上支撑板的两端向两所述上除油辊的辊面延伸,所述下支撑板向所述下除油辊的辊面延伸。
[0007]可选地,所述下支撑板靠近所述下除油辊的一端高于所述下支撑板的另一端设置,且所述下支撑板的顶面低于所述下除油辊的顶面设置,所述上支撑板的底面与任意一个所述下支撑板的顶面平行设置。
[0008]可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第一伸缩件和连接架,所述第一伸缩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伸缩件通过所述连接架与所述上除油辊和所述上支撑板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除油装置还包括两上下对称设置的刮板机构,所述刮板机构包括刮板、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二伸缩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且所述第二伸缩件与所述刮板连接并带动所述刮板上下运动。
[0010]可选地,所述刮板机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二伸缩件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端设有插接槽结构,所述刮板设有插接块结构,所述插接块结构与所述插接槽结构插接配合。
[0011]可选地,所述刮板机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二安装板沿第一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板,所述刮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和所述第二延伸板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垂直设置。
[0012]可选地,所述刮板机构还包括导向杆,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安装板贯穿设置有安装孔结构,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安装孔结构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穿出所述安装孔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除油装置还包括吹扫机构,所述吹扫机构包括喷嘴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喷嘴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喷嘴用于与进气管路连通。
[0014]可选地,所述擦拭机构、所述刮板机构以及所述吹扫机构依次与所述机架连接。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除油装置包括擦拭机构和机架,擦拭机构包括上擦拭组件、下擦拭组件以及升降组件,上擦拭组件中的上支撑板位于两上除油辊之间,并将下擦拭组件固定安装在机架上,且下擦拭组件的下除油辊位于两下支撑板之间,上除油辊与下支撑板以及上支撑板与下除油辊在上下方向上对应设置,通过升降组件带动上除油辊与下支撑板以及上支撑板与下除油辊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实现上除油辊和下支撑板以及下除油辊和上支撑板对带材表面的挤压除油;并且,在带材从轧机进入擦拭机构的过程中,带材的端头可以首先与下支撑板抵触并以其作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带材从轧机进入擦拭机构过程中直接与除油辊的辊面碰撞以导致除油辊的损坏,提高除油辊的使用寿命;同时,上支撑板可以避免当带材在两侧的上除油辊之间发生断带时,断带的带材的端头易于向上与上除油辊的辊面碰撞,导致上除油辊的损坏,从而影响除油效果;另外,相对于两上一下错位布置的除油辊的设置方式,在使用相同的除油辊数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除油装置对带材的挤压次数更多,除油效果更好;且当上除油辊和下除油辊为胶辊时,利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实现对带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挤压,在对带材挤压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即三上三下上下对称设置的六辊除油装置),本专利技术的除油装置与带材接触的除油辊数量仅为其一半,从而被扎入带材毛刺的除油辊的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带材的表面质量,也降低了除油辊的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除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刮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吹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
机架,2

擦拭机构,21

下擦拭组件,22

上擦拭组件,23

升降组件,211

下支撑板,212

下除油辊,221

上除油辊,222

上支撑板,231

第一伸缩件,232

连接架,3

刮板机构,31

第二伸缩件,32

第一安装板,33

第二安装板,34

刮板,35

导向杆,36

连接件,331

插接槽结构,341

插接块结构,332

第一延伸板,342

第二延伸板,4

吹扫机构,41

喷嘴,
42

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擦拭机构(2)和机架(1),所述擦拭机构(2)包括上擦拭组件(22)、下擦拭组件(21)以及升降组件(23);所述上擦拭组件(22)包括上除油辊(221)和上支撑板(222),所述上支撑板(222)位于两所述上除油辊(221)之间;所述下擦拭组件(21)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下擦拭组件(21)包括下除油辊(212)和下支撑板(211),所述下除油辊(212)位于两所述下支撑板(211)之间,所述上除油辊(221)与所述下支撑板(211)以及所述上支撑板(222)与所述下除油辊(212)在上下方向上对应设置;所述升降组件(23)用于带动所述上除油辊(221)与所述下支撑板(211)相互靠近或远离,且所述升降组件(23)用于带动所述上支撑板(222)与所述下除油辊(212)相互靠近或远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222)的两端向两所述上除油辊(221)的辊面延伸,所述下支撑板(211)向所述下除油辊(212)的辊面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211)靠近所述下除油辊(212)的一端高于所述下支撑板(211)的另一端设置,且所述下支撑板(211)的顶面低于所述下除油辊(212)的顶面设置,所述上支撑板(222)的底面与任意一个所述下支撑板(211)的顶面平行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23)包括第一伸缩件(231)和连接架(232),所述第一伸缩件(231)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且所述第一伸缩件(231)通过所述连接架(232)与所述上除油辊(221)和所述上支撑板(222)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上下对称设置的刮板机构(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耕新董玉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