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纳米调光膜、LED显示模组及封装方法,涉及显示屏封装技术领域,解决了显示屏墨色效果不一致的问题,可应用于实现LED集成封装产品的表面一致性提升。纳米调光膜包括PET基材层、哑光层、炭黑层、背胶层、衬底层和防护层;炭黑层涂布于PET基材层上表面;哑光层为二氧化硅和透明环氧树脂混合后在炭黑层上涂布,并采用由激光雕刻的纳米级别粗糙度的压纹辊压制而成;背胶层设于PET基材层下表面。封装单元板置于多支点模具上;将PET衬底层撕下,入辊一侧边角贴合在不锈钢框架上;将橡胶辊降至辊压高度,匀速拉动橡胶辊压合;将橡胶辊升起;取下贴合好的封装单元板,撕下PET防护层;置于切边设备上去除工艺边,烘烤除湿。烘烤除湿。烘烤除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屏纳米调光膜、LED显示模组及其封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屏封装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纳米调光膜、LED显示屏及其封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LED户内显示屏技术的蓬勃发展,户内小间距LED显示产品以其清晰的显示效果、高的色彩饱和度,无缝拼接等技术优势,已成为户内显示屏的主流,逐步替代和更换目前市场上DLP、LCD等拼接技术。在满足显示效果柔和的前提下,暗场墨色一致性更为大家所关注,如何快速实现单元模块的表面一致性提升,并结合成本、快速及可靠性等综合因素,如何能够实现LED显示屏的简单封装,并获得好的显示效果和低成本的表面一致性提升,成为业界越来越关注的课题。
[0003]就目前LED显示屏的集成封装技术而言,主要通过在封装胶体内部添加碳粉的方式,提升显示单元模块的墨色效果,但这种掺杂碳粉的方式受墨色受碳粉的色调、添加量及胶层厚度不均的影响,导致显示屏的墨色效果不一致;并且后期显示屏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显示屏墨色效果不一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显示屏纳米调光膜、LED显示模组及其封装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包括PET基材层、哑光层、炭黑层以及背胶层;
[0007]所述炭黑层采用干法印刷机涂布于所述PET基材层上表面;
[0008]所述哑光层为二氧化硅和透明环氧树脂混合后在所述炭黑层上涂布后,采用由激光雕刻的纳米级别粗糙度的压纹辊压制而成;
[0009]所述背胶层采用涂布工艺设于所述PET基材层下表面。
[0010]优选地,所述PET基材层的厚度为0.05mm~0.2mm,透光率大于95%。
[0011]优选地,所述炭黑层的厚度为10μm~50μm,透光率为30%
‑
50%。
[0012]优选地,所述哑光层厚度为10μm~50μm,透光率不低于99%。
[0013]优选地,所述背胶层为OCA背胶,所述背胶层的厚度为10μm~30μm。
[0014]优选地,还包括PET防护层,所述PET防护层通过其表面呈矩阵分布的点状不干胶贴合于所述哑光层上。
[0015]优选地,还包括PET衬底层,所述PET衬底层贴合于所述背胶层表面。
[0016]一种LED显示模组,包含封装单元板,所述封装单元板包括PCB板、固定在PCB板正面的应用环氧树脂层封装的LED晶元以及固定在PCB板背面的驱动IC,所述LED显示模组还包含如上所述的显示屏纳米调光膜,所述显示屏纳米调光膜贴合于所述封装单元板的显示面上。
[0017]一种上述LED显示模组的封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S1、将待贴膜的封装单元板显示面朝上,置于多支点模具上,模具上方设有连接有橡胶辊筒的气动气缸;
[0019]S2、将纳米调光膜的PET衬底层撕下使背胶层朝下暴露在外面,并将入辊一侧的边角贴合在表面镀有特氟龙的不锈钢框架上;
[0020]S3、通过气动气缸将橡胶辊降至辊压高度处,由驱动电机匀速拉动橡胶辊在纳米调光膜上方进行压合,使得纳米调光膜与封装单元板的环氧树脂层表面紧密粘贴,然后通过直线气动气缸将橡胶辊升起;
[0021]S4、从模具上取下贴合好纳米调光膜的封装单元板,将纳米调光膜表面的PET防护膜撕下,将纳米调光膜的哑光层表面露出;
[0022]S5、将贴合好纳米调光膜的封装单元板放置于切边设备上将四周多余工艺边去除;
[0023]S6、去除工艺边后将贴合好纳米调光膜的封装单元板进行烘烤除湿。
[0024]优选地,所述烘烤除湿的温度为80℃,所述烘烤除湿时间为2h。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显示屏墨色效果不一致的问题,具体有益效果为:
[0026]1.本专利技术所述纳米调光膜的墨色一致性为原膜本身颜色,解决了现有墨色提升技术在墨色改善中出现的因物料添加比例造成的模块件墨色一致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纳米调光膜在墨色提升改进中的技术问题,优化生产效率,提升模块间墨色一致性;其哑光层通过由激光雕刻的纳米级别粗糙度的压纹辊进行表面高温压制,将外表面光面制作成哑光面,从而实现光由内部传输外界后在此表面通过光学折射,从而改变路径,让光在次表面更加柔和,从而达到进一步的调光效果。
[0027]2.本专利技术所述封装方法所采用的不锈钢框架经过表面镀膜工艺,镀层为特氟龙,与纳米调光膜背胶易剥离;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在常温下即可操作,且不需要涂布增黏剂,实现快速贴合生产,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可靠性及优越的拼接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表面贴膜技术方式可大大提升生产效率,膜的墨色一致性为原膜本身颜色,不受生产工艺影响,通过原膜本身折射率影响可有效改善出光路径,使得图像更加柔和,并且膜后期维修更有优势。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实施例1所述显示屏纳米调光膜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实施例6所述PET防护层示意图;
[0030]图3为实施例7所述显示屏纳米调光膜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实施例8所述LED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实施例9提供的LED显示模组的封装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3]图6为实施例9提供的LED显示模组的封装状态示意图;
[0034]图7为实施例9中所述涂抹液态增粘剂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0035]图8为实施例9中所述真空热压贴合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
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7]实施例1.
[0038]一种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如图1所示,包括PET基材层、哑光层、炭黑层以及背胶层;
[0039]所述炭黑层采用干法印刷机涂布于所述PET基材层上表面;
[0040]所述哑光层为二氧化硅和透明环氧树脂混合后在所述炭黑层上涂布后,采用由激光雕刻的纳米级别粗糙度的压纹辊压制而成;
[0041]所述背胶层采用涂布工艺设于所述PET基材层下表面。
[0042]本实施例提供的纳米调光膜,其炭黑层采用高精度的干法印刷机涂布,保证了墨色均匀,膜的墨色一致性为原膜本身颜色,解决了现有墨色提升技术在墨色改善中出现的因物料添加比例造成的模块件墨色一致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纳米调光膜在墨色提升改进中的技术问题,优化生产效率,提升模块间墨色一致性;其哑光层通过由激光雕刻的纳米级别粗糙度的压纹辊进行表面高温压制,将外表面光面制作成哑光面,从而实现光由内部传输外界后在此表面通过光学折射,从而改变路径,让光在次表面更加柔和,从而达到进一步的调光效果。
[0043]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实现LED集成封装产品的表面一致性提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其特征在于,包括PET基材层、哑光层、炭黑层以及背胶层;所述炭黑层采用干法印刷机涂布于所述PET基材层上表面;所述哑光层为二氧化硅和透明环氧树脂混合后在所述炭黑层上涂布后,采用由激光雕刻的纳米级别粗糙度的压纹辊压制而成;所述背胶层采用涂布工艺设于所述PET基材层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基材层的厚度为0.05mm~0.2mm,透光率大于9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炭黑层的厚度为10μm~50μm,透光率为30%
‑
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哑光层厚度为10μm~50μm,透光率不低于9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胶层为OCA背胶,所述背胶层的厚度为10μm~30μm。6.根据权利要求1
‑
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ET防护层,所述PET防护层通过其表面呈矩阵分布的点状不干胶贴合于所述哑光层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屏纳米调光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ET衬底层,所述PET衬底层贴合于所述背胶层表面。8.一种LED显示模组,包含封装单元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喜凤,段健楠,马新峰,赵国惠,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希龙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