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3346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中空结构的支撑中心杆,一一对应设置在支撑中心杆的端部的第一伞蜂巢机构和第二伞蜂巢机构,滑动套设在支撑中心杆上的滑动伞蜂巢机构,套设在支撑中心杆上、且置于第一伞蜂巢机构与滑动伞蜂巢机构之间的挤压弹簧,圆形均匀间隔设置、与第一伞蜂巢机构、第二伞蜂巢机构和滑动伞蜂巢机构连接、且设置至少三组的行走机构,与第一伞蜂巢机构连接的工控机,与第二伞蜂巢机构连接的检测采集安装架,环形均匀间隔设置在检测采集安装架上、且至少配置三块的遮挡板,以及固定在检测采集安装架上、且置于相邻的两块遮挡板之间的采集单元。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采集可靠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供水管内壁检测
,尤其是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本文中的供水管是用于水力发电用的冷却、消防、密封等供水系统,由于供水系统用水量较大,该供水管的直径一般在10cm~80cm,甚至更大。现有技术中的供水系统多采用坝前、坝后取水方式。由于其需要满足足够承压要求,在安装时,对焊接连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焊缝质量、内壁焊接完整性、耐压能力等等。目前,在供水管安装时,只能进行外表面观察,无法进行内部检查,仅仅管路较短的弯管或直管段可以看到内部情况。
[0003]因此,急需要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检查可靠的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以实现焊接安装一段后的焊接处的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其包括中空结构的支撑中心杆,一一对应设置在支撑中心杆的端部的第一伞蜂巢机构和第二伞蜂巢机构,滑动套设在支撑中心杆上的滑动伞蜂巢机构,套设在支撑中心杆上、且置于第一伞蜂巢机构与滑动伞蜂巢机构之间的挤压弹簧,圆形均匀间隔设置、与第一伞蜂巢机构、第二伞蜂巢机构和滑动伞蜂巢机构连接、且设置至少三组的行走机构,与第一伞蜂巢机构连接的工控机,与第二伞蜂巢机构连接、用于检测管路内壁的检测采集安装架,环形均匀间隔设置在检测采集安装架上、且至少配置三块的遮挡板,以及固定在检测采集安装架上、且置于相邻的两块遮挡板之间的采集单元;所述采集单元、行走机构与工控机电气连接;所述工控机内设置有一供电电池。
[0006]进一步地,所述滑动伞蜂巢机构包括套设在支撑中心杆上的滑套,以及设置在滑套内的中心孔。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伞蜂巢机构、第二伞蜂巢机构和滑套的外表面环形设置有与行走机构一一对应连接的连接耳。
[0008]进一步地,所述采集单元包括固定在检测采集安装架上的采集单元安装架,以及固定在采集单元安装架上、且朝向管内壁的采集摄像头;所述采集摄像头与工控机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采集单元还包括固定在采集单元安装架上、且朝向管内壁的补光灯;所述补光灯与工控机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底部与第一伞蜂巢机构的外边缘轴接的第一轴接板,底部与第二伞蜂巢机构的外边缘轴接、且与第一轴接板结构相同的第二轴接板,端部与第一轴接板和第二轴接板的顶部一一对应轴接的横梁,底部与滑动伞蜂巢机构的外边缘轴接、顶部与第二轴接板的中部轴接的驱动联动板,以及设置在横梁上的数个电机车轮;所述电机车轮与工控机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行走机构设置有四组。
[0012]优选地,所述遮挡板设置了四块;且采集单元设置了四组。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巧妙地设置了第一伞蜂巢机构、第二伞蜂巢机构、滑动伞蜂巢机构和挤压弹簧,以提供行走机构撑开支撑,以适用多种管径的检测,其灵活可靠;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轴接板、第二轴接板、驱动联动板和横梁,在挤压弹簧的作用下,以实现撑开操作;
[0016](3)本技术通过设置数个电机车轮,其与工控机连接,以实现行进控制;
[0017](4)本技术通过设置检测采集安装架和遮挡板,以划分管内壁检测区域,减少后期图像处理时的冗余部分的切割处理;
[0018](5)本技术通过设置补光灯和采集摄像头,以保证图像采集更可靠;
[0019]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采集可靠等优点,在管体内壁检测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3为本技术的滑动伞蜂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
[0025]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026]1、支撑中心杆;2、第一伞蜂巢机构;3、第二伞蜂巢机构;4、滑动伞蜂巢机构;5、行走机构;6、挤压弹簧;7、工控机;8、检测采集安装架;9、遮挡板;10、采集单元;41、滑套;42、中心孔;43、连接耳;51、第一轴接板;52、第二轴接板;53、驱动联动板;54、横梁;55、电机车轮;101、采集单元安装架;102、补光灯;103、采集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
[0029]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其用于管体内壁的检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序号用语仅用于区分同类部件,不能理解成对保护范围的特定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顶部”、“四周边缘”、“中央”等方位性用语是基于附图来说明的。不仅如此,本实施例的工控机7为购买所
得,其内部结构在此就不予赘述。
[0030]在本实施例中,该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包括中空结构的支撑中心杆1,一一对应设置在支撑中心杆1的端部的第一伞蜂巢机构2和第二伞蜂巢机构3,滑动套设在支撑中心杆1上的滑动伞蜂巢机构4,套设在支撑中心杆1上、且置于第一伞蜂巢机构2与滑动伞蜂巢机构4之间的挤压弹簧6,圆形均匀间隔设置、与第一伞蜂巢机构2、第二伞蜂巢机构3和滑动伞蜂巢机构4连接、且设置4组的行走机构5,与第一伞蜂巢机构2连接的工控机7,与第二伞蜂巢机构3连接、用于检测管路内壁的检测采集安装架8,环形均匀间隔设置在检测采集安装架8上、且配置四块的遮挡板9,以及固定在检测采集安装架8上、且置于相邻的两块遮挡板9之间的采集单元10。其中,采集单元10、行走机构5与工控机7电气连接;所述工控机7内设置有一供电电池。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整体的安全性,在工控机外壳上也可以设置有个吊耳(未示出,其为常规技术),并设置安全绳进行牵引,其好处是,在纵向方向管路检测时,也能避免其滑落。
[0031]在本实施例中,该滑动伞蜂巢机构4包括套设在支撑中心杆1上的滑套41,以及设置在滑套41内的中心孔42。其中,在第一伞蜂巢机构2、第二伞蜂巢机构3和滑套41的外表面环形设置有与行走机构5一一对应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结构的支撑中心杆(1),一一对应设置在支撑中心杆(1)的端部的第一伞蜂巢机构(2)和第二伞蜂巢机构(3),滑动套设在支撑中心杆(1)上的滑动伞蜂巢机构(4),套设在支撑中心杆(1)上、且置于第一伞蜂巢机构(2)与滑动伞蜂巢机构(4)之间的挤压弹簧(6),圆形均匀间隔设置、与第一伞蜂巢机构(2)、第二伞蜂巢机构(3)和滑动伞蜂巢机构(4)连接、且设置至少三组的行走机构(5),与第一伞蜂巢机构(2)连接的工控机(7),与第二伞蜂巢机构(3)连接、用于检测管路内壁的检测采集安装架(8),环形均匀间隔设置在检测采集安装架(8)上、且至少配置三块的遮挡板(9),以及固定在检测采集安装架(8)上、且置于相邻的两块遮挡板(9)之间的采集单元(10);所述采集单元(10)、行走机构(5)与工控机(7)电气连接;所述工控机(7)内设置有一供电电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伞蜂巢机构(4)包括套设在支撑中心杆(1)上的滑套(41),以及设置在滑套(41)内的中心孔(4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水管内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伞蜂巢机构(2)、第二伞蜂巢机构(3)和滑套(41)的外表面环形设置有与行走机构(5)一一对应连接的连接耳(43)。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凯纪新帅赵恒韩国君齐问坛任高强梁大中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叶巴滩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