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限流电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265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置限流电抗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轭、线圈和下轭,其中上轭设有上轭架,上轭架上侧设有上连接座、内部设有上硅钢片,且上硅钢片与上轭架绝缘并与上连接座连接,上连接座与对应的变压器上夹件连接,下轭设有下轭架,下轭架下侧设有垫脚、内部设有下硅钢片,且下硅钢片与下轭架绝缘并与对应的垫脚连接,垫脚与对应的变压器下夹件连接,上轭和下轭之间设有垂直螺杆,且垂直螺杆上端与对应的上连接座固连、下端与对应的垫脚固连,线圈外侧设有上引线排和下引线排,且所述上引线排和下引线排分别与对应的变压器低压引线排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更低,损耗更小,抗短路能力更强,并且缩短生产周期同时也减少了安装占用空间。占用空间。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限流电抗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
,具体地说是一种内置限流电抗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力变压器装机容量越来越大,随之增大的短路电流也会对电网上各种电气设备造成较大损坏,为限制短路电流值,需要在电网中采用大阻抗变压器,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与变压器的绕组串联一组限流电抗器以提高变压器阻抗,限流电抗器通常串联于变压器的低压侧,并与变压器器身放置于同一油箱中,由于变压器低压侧有较大的额定电流和短路电流值,限流电抗器一般需采用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满足温升、短路力及振动噪声等各方面的严峻要求,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367766U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内置式变压器限流装置,其包括多个支路,且每个支路均由电容器、限流电抗器和快速开关三者并联组成,其可实现限流电抗器的自动投切,阻抗的自动调节,进而降低短路电流冲击,但该装置固定结构包括屏蔽铝筒、盆式绝缘子、法兰等部件,其难以满足大容量大体积的变压器固定要求,并且设置快速开关等结构,成本也较高。另外目前限流电抗器的传统方案采用自粘换位导线的空心双连续中部出线式线圈结构,上下轭直接为焊接结构,装配于变压器后再配置引线,该方案成本较高,且与变压器连接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结构损耗较大,抗短路能力较弱,同时噪音水平较高,并且电抗器占用空间较大,油箱通常需要为电抗器局部扩大安装空间,导致油箱体积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限流电抗器,成本更低,损耗更小,抗短路能力更强,并且缩短生产周期同时也减少了安装占用空间。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内置限流电抗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轭、线圈和下轭,其中上轭设有上轭架,上轭架上侧设有上连接座、内部设有上硅钢片,且上硅钢片与上轭架绝缘并与上连接座连接,上连接座与对应的变压器上夹件连接,下轭设有下轭架,下轭架下侧设有垫脚、内部设有下硅钢片,且下硅钢片与下轭架绝缘并与对应的垫脚连接,垫脚与对应的变压器下夹件连接,上轭和下轭之间设有垂直螺杆,且垂直螺杆上端与对应的上连接座固连、下端与对应的垫脚固连,线圈外侧设有上引线排和下引线排,且上引线排和下引线排分别与对应的变压器低压引线排连接。
[0006]所述线圈为空心螺旋式线圈且导线采用单根纸包线。
[0007]所述线圈为多根导线并绕式结构,且并绕线间采用潘戈换位方式,换位次数与并绕导线根数相同。
[0008]所述线圈内部设有挡油板。
[0009]所述上轭架包括上轭腹板和上轭水平螺杆,两个上轭腹板分设于上硅钢片两侧,上轭水平螺杆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上轭腹板连接,所述上轭腹板与上硅钢片绝缘,所述上
轭水平螺杆与上轭腹板绝缘,上连接座设于上轭腹板上侧。
[0010]所述上连接座与对应的变压器上夹件绝缘,且任一组上连接座和变压器上夹件连接接地线。
[0011]所述下轭架包括下轭腹板和下轭水平螺杆,两个下轭腹板分设于下硅钢片两侧,下轭水平螺杆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下轭腹板连接,所述下轭腹板与下硅钢片绝缘,所述下轭水平螺杆与下轭腹板绝缘,垫脚设于下轭腹板下侧。
[0012]所述垫脚与变压器下夹件之间绝缘,且任一组垫脚和变压器下夹件连接接地线。
[0013]所述线圈设有上出头和下出头,且所述上出头与上引线排连接,所述下出头与下引线排连接。
[0014]所述垂直螺杆两端设有蝶形弹簧,所述变压器上夹件与对应的上连接座之间设有压缸。
[0015]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6]1、本专利技术上轭和下轭中的硅钢片通过两侧腹板夹持固定,不需要在硅钢片上打孔或焊接,不会破坏硅钢片结构,降低结构损耗,而上轭和下轭之间采用垂直螺杆拉紧固定压紧线圈,线圈抗短路能力更强,且有效降低噪音。
[0017]2、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采用了单根纸包线,导线成本更低,并且采用了潘戈换位螺旋式线圈,环流损耗更小,绕制速度更快捷,同时增加了挡油板,绕组温升更低。
[0018]3、本专利技术的线圈为上出头和下出头的双出头结构,相比现有技术的上中下三出头结构,与变压器连接更为简洁,并且线圈出头通过上引线排和下引线排引至一侧,既方便与变压器低压侧连接,同时电抗器和变压器之间距离不用考虑人工配置引线的距离,只需考虑绝缘距离,从而有效降低电抗器与变压器之间间距。
[0019]4、本专利技术可在变压器上夹件与上连接座之间设置压缸进一步压紧器身,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抗器抗短路能力,并有效降低电抗器产生的噪音。
[0020]5、本专利技术尺寸很小,可以和变压器一起放入油箱中,油箱采用标准油箱,其宽度方向与变压器保持一致即可,不需要为电抗器局部扩大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22]图2为图1中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0025]图5为图1中线圈的潘戈换位示意图,
[0026]图6为图1中线圈的出线及挡油板设置示意图。
[0027]其中,1为下轭,101为下轭腹板,102为下轭水平螺杆,103为垫脚,2为线圈,201为单根纸包线,202为上出头,203为下出头,204为挡油板,3为上轭,301为上轭腹板,302为上轭水平螺杆,303为上连接座,4为上引线排,5为垂直螺杆,6为下引线排,7为变压器,701为变压器上夹件,702为变压器下夹件,703为变压器低压引线排,8为油箱,9为接地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9]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轭3、线圈2和下轭1,其中上轭3设有上轭架,上轭架上侧设有上连接座303、内部设有上硅钢片,且上硅钢片与上轭架绝缘并通过第一接地片与上连接座303连接,上连接座303与变压器7上对应的变压器上夹件701连接,下轭1设有下轭架,下轭架下侧设有垫脚103、内部设有下硅钢片,且下硅钢片与下轭架绝缘并通过第二接地片与对应的垫脚103连接,垫脚103与变压器7上对应的变压器下夹件702连接,上轭3和下轭1之间设有垂直螺杆5,且所述垂直螺杆5上端与对应的上连接座303固连、下端与对应的垫脚103固连,从而将上轭3、线圈2和下轭1拉紧固定,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2上部外侧设有上引线排4、下部外侧设有下引线排6,且所述上引线排4和下引线排6与分别与变压器7上对应的变压器低压引线排703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引线排4、下引线排6、变压器低压引线排703均为铜排,所述第一接地片和第二接地片均为铜片。
[0030]如图1~2所示,所述上轭架包括上轭腹板301和上轭水平螺杆302,两个上轭腹板301分设于上硅钢片两侧,上轭水平螺杆302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上轭腹板301连接,从而将两侧上轭腹板301拉紧夹持固定中间的上硅钢片,所述上轭腹板301与上硅钢片绝缘,同时所述上轭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限流电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轭(3)、线圈(2)和下轭(1),其中上轭(3)设有上轭架,上轭架上侧设有上连接座(303)、内部设有上硅钢片,且上硅钢片与上轭架绝缘并与上连接座(303)连接,上连接座(303)与对应的变压器上夹件(701)连接,下轭(1)设有下轭架,下轭架下侧设有垫脚(103)、内部设有下硅钢片,且下硅钢片与下轭架绝缘并与对应的垫脚(103)连接,垫脚(103)与对应的变压器下夹件(702)连接,上轭(3)和下轭(1)之间设有垂直螺杆(5),且垂直螺杆(5)上端与对应的上连接座(303)固连、下端与对应的垫脚(103)固连,线圈(2)外侧设有上引线排(4)和下引线排(6),且上引线排(4)和下引线排(6)分别与对应的变压器低压引线排(70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限流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为空心螺旋式线圈且导线采用单根纸包线(2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限流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为多根导线并绕式结构,且并绕线间采用潘戈换位方式,换位次数与并绕导线根数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限流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内部设有挡油板(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限流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轭架包括上轭腹板(301)和上轭水平螺杆(302),两个上轭腹板(301)分设于上硅钢片两侧,上轭水平螺杆(302)两端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繁徐思华廖金木佐明崔明兴刘均菲彭博刘屹
申请(专利权)人: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